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661157.html
据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此本)户籍登记,四川省有蒙古族人口人,其中男人,女人,居全省人口第六位,少数民族人口第五位(不含未恢复族别的蒙古后裔,应该共计约有30万左右)。由于长期处于民族杂居状态,他们的风俗习惯已经和北方蒙古族有一定差异,但仍保留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凉山州的盐源县和木里县及分散四川境内各地。年国家在四川设立四个蒙古族乡,分别是盐源县的大坡蒙古族乡,沿海蒙古族乡,木里县的项角蒙古族乡,屋脚蒙古族乡。
天府之国蒙古族寻根上
天府之国蒙古族寻根下
历史源流(简载):根据史料记载,元朝时期,忽必烈汗制定探兵赤马边民入户的政策,一批蒙古官兵“转业”到地方,开发民生,屯垦边疆。当时留居川滇边界的蒙古人达14万之多。元朝灭亡后,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内地蒙古人遭到残酷镇压,生产凋敝,人口骤减。经过八百年历史变迁,目前四川省境内的蒙古族约有五万余人,大部分居住在四川凉山州的盐源县和木里县及分散四川境内各地。
语言:四川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即当地蒙古语。与北方蒙古语进行单词比对,很多词汇都是一样的,只是发音有差异。有些词汇属于古蒙古语。语音和北方蒙古语有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七百多年的隔绝和封闭造成的。目前直接用当地蒙古语和北方的蒙古同胞交流有困难。
宗教信仰:钵教,喇嘛教格鲁派,喇嘛教红教(分地区,有的地区信仰钵教,比如瓜别地区。有的地区信仰,喇嘛教,比如左所地区。但是大多数地区是两教兼信。)
分布情况: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盐源县和木里县,细分则为盐源县的大坡蒙古族乡,沿海蒙古族乡。木里县的项角蒙古族乡,屋脚蒙古族乡。盐源县城(主要为近几年从瓜别等地区移民到县城的,大概有一万左右)。盐源右所乡,西昌,成都,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眉山,雅安等地。西昌市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世居的俞姓,分布在姜坡、高枧、川兴、河西及城区一带,现有四千余人。据年版《西昌市志》记载,境内蒙古族主要是明初来建昌(今西昌)征战留守的蒙古族官兵的后裔。俞姓中的一些祖先曾经长期在明代的四川行都司(辖今凉山、攀枝花地区的中央派出的军政合一机构)中担任过世袭都指挥的要职,他们的来源和元朝蒙古钦察部的玉里伯牙吾氏(即燕铁木儿)家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现居成都的蒙古族最早是在康熙五十七年(年)以八旗官兵身份入川,约占当时在川八旗人口的三分之一。还有广泛分布于四川各地的铁改金、铁改余、铁改田等姓氏蒙古族后裔,据相关资料记载祖上是蒙元贵族,后因战乱避难而迁徙入川。
四川蒙古人的土司时期。土司制是四川蒙古人在南方多年未被同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有其它原因,比如禁止和外族通婚的规定和习惯,生活地区处于封闭偏远的大山深处等。
四川蒙古人生活的地区共有九家土司,土司属地主要分布在盐源和木里两县。土司和土司属民都是蒙古人。土司属地分布也是今天四川蒙古人分布的大致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
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
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税金、劳役、并按照天子朝廷的敕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清朝雍正年间,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科举任免的流官,所谓流官,是指任职者来来去去、不断流动的意思。为了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清朝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
中华民国时期宁夏、青海一带的马步芳武装接受民国政府的任命,但对于其辖地仍然自行管辖。而实际上,在四川、云南等地的土司制度和前朝的土司制度也基本没有什么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以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级政府所代替。
聚居川边地区的蒙古族土司的统治制度,基本沿袭元朝统治中国时期的严格等级制度。蒙古族能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交的川滇结合的金沙江和雅砻江两江流域之间的民族长廊里生息繁衍六七百年的历史,而没有被其他民族完全同化和融合,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与蒙古族土司长期以来的封建统治制度密不可分的。这里的土司就是土皇帝。最高权力都集中再土司和码头官的手中,各个土司,码头均控制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势力,称之为“领地”。
又据《读史方与纪要》引《土夷考》记曰:“左所土千户喇氏世袭其职,洪武二十五年(年),喇马非复入贡(即拉塔喇马塔之弟),授左所副千户,以别于四所。据查,纳塔喇嘛塔,明洪武二十五年与建昌王月鲁帖木耳和妻兄贾哈拉密谋造反判明。被劝降归顺明朝。其弟喇马非进京朝见朱元璋,被任命为盐井卫左所世袭副千户。永乐十一年(年)帝颁布诏令,进升世袭千户。地与丽江、永宁二府接。又有右所土千户八氏(八耳),中所土千户喇氏,前所土千户阿氏,后所土千户卜氏皆以明初土人,归附授官。”以后凡蒙古族土司领地,就仍然通过土司进行统治。民国《川康区政资料辑要》“盐源县九所(五所四司)上司最近概况”中记载:“民国建立二十年,这盐源县的内容组织,依旧是一些宣扶司、安抚司、兵马司,同着千户长、百户长,如鲁殿灵光巍然独存的混杂在内.”“更徒见其颟预腐化,强者妄自威福,弱者崩溃琉璃,袭用他那命令废止的封建头衔来私有土地,压迫人民,阻扰交通,妨碍行政。”根据当时社会形态分析,凉山蒙古族的部分经济随着历史的进程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没有脱离封建领主的内核,而进入封建地主要经济的发展阶段。
川滇凉山蒙古族聚居区土司封号在“在清康熙四十九年时重定的。根据《清一统志》等记载,四司包括瓜别安抚司(千户),木里安抚司(千户),古柏巡城兵马司(千户),马喇长官司,瓜别安抚司(蒙语为戈壁吉古塔斯匹):“管辖五十四村,一千二百五十户。距县城三百二十里,东至没没古二百四十里,交西昌界,南至厄子午山一百七十里,交古柏树界,西至夸纳山一百二十里。”土司衙门在现今瓜别区沃底乡的甲拉沟。
又记:
瓜别距盐源县里。瓜别的东面与西昌接壤,接壤处的没没古村距瓜别里。南面边界由厄子午山形成,与古柏树相毗连,距离瓜别里。西面边界由夸纳山所形成,和木里接壤,距离瓜别里。北面边界有瓦列歌甲山所形成,距离瓜别里。整个瓜别辖区周围为里,管辖内有户人家。
在《四川通志》中记载的边界与《盐源县志》所述略有出入。举例来说:《四川通志》记载其领地东至打冲河,到没没津口和甲帻山,距离里,与西昌县的边界毗连。南至白脚河和厄子午山,距离里,与古柏树的边界接壤。向西延伸至拐代哈岬,距离里,与木里连接。向北也是与木里边界毗连,相距里。
汉德尔·玛齐蒂在他所著《中国西南的自然景观》(NaturbilddraussudwstChina)一书中曾经对瓜别加以描述,他把瓜别称为瓜必。从该书的一幅彩色图片中可以看到,瓜别的政治中心(甲拉)位于树木葱绿的高山包围中的一个台地上,那是一幅和平与富足的图画。
木里宣慰司(蒙语为巴或八尔斯匹,祖宗与右所八尔斯匹事一家,其根事蒙古族,现登记为藏族):“管辖一百九十一村,七千零四十八户。距离县城六里(实际距卫城两百多里),东至立浅儿山八百里,交打箭炉界(今甘孜康定),南至咱那山顶四百里,交古柏树界,西至卜儿地五百里,交云南中甸界,北至布那呷儿卜六百里,交理塘界,周围共计五千里。”土司府在现在的木里白碉苗族乡境的药普村。
元朝时期的铠甲
古柏巡城司(又为古柏树土千户,蒙语呼底浪戈尔斯匹,即为郎土司):“管辖三十五村,五百八十五户。禄五六槽两码头距离县城四十里,其他东至梅子堡五里牌,一百二十里,南至大河四十里,交白盐井界,西至咱那山树普窝九十里,交木里界,左所界北至李沟追古儿呷拉窝里者和九十里,交瓜别界,周围共七百里。”土司衙门在今天的双河乡古柏树村的郎家寨山包包上。
古柏树距盐源县40里,东部边界距梅子堡村的五里牌里,梅子堡村与右所的土地相毗连,西面边界距大河40里,与白盐井的边界相连,西面边界延至咱那山和树普窝,与左所和木里领地毗连,北面边界距离李子沟、阿迫古儿、拉呷窝和黑者河90里,与瓜别宣慰司的领地连接。整个古柏树方圆里。
古柏树千户管35个村庄。古柏树千户还管辖两个土司,一个在阿撒,另一个在禄马六槽。
公元年版的《四川通志》第97卷第19节记载古柏树的地界说,它的东界向东延里至打冲河,与盐源县的河西和盐中等相毗连,南面也是到盐源县,距离40里,西至咱那山,距离木里边界90里,北至古耳和黑者河,距离瓜别90里。
根据古柏树公元年的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当时这里共有居民户,部落民人。
五所包括左所土千户、右所土千户、中所土千户、前所土千户和后所土千户。
左所土千户(蒙语为纳塔或拉塔喇马塔斯匹,即为喇马塔土司):”管辖二十五村一千零一户及码头。距县(卫城,蒙语巴音依各落)二百四十里。其地东至沙打凹)(现今梅雨镇沙大湾和树子凹)塔耳山(现今盐源县盐井镇陕西坡山一带)四百里,交县界;南至巴邱(波秋)一百二十里交云南蒗蕖州界(现云南宁蒗县蒗蕖),西三十里,交前所界,北一百二十里交瓜别界,周围共六百七十里”。土司衙门在现今左所区泸沽湖镇的喇洪瓦和多舍村。
又记
左所土千户住地距离盐源县里,沙打耳山形成其东界,于盐源县接壤,距离里;巴邱为南界,与云南蒗渠接壤,距离里;西界与前所土司地界接壤,距离30里;北与瓜别地界相邻接,距离里(它亦与木里接壤)。全区方圆里,由北到南里。从东到西里。管辖人家户。
《四川通志》记载:左所东界至卧罗河口(大清河的一支),南至云南蒗渠土司领地,西至云南永宁,北至前所土司的领地,在这一地志出版的时候(公元年),他管辖着1户人家。公元年出版的地志则记载他管辖着户人家。
成都那达慕当地蒙古族同胞
右所土千户:管五十九个村,五百九十户。距县一百二十里,其地东至打春(冲)河(雅砻江)外一百二十里,交西昌界(以前现安宁河一带,啊七、河西均属盐源),南至会理交云南大姚县交界,西至阿所拉(今攀枝花市所属盐边县境)二百九十里、交中所界,北至杭州(现树河乡向卫城镇方向一带地方)一百二十里交县属界(今卫城镇),周围共一千九百里”,土司衙门在今右所乡的花果村。
又记
右所千户的驻地距离盐源县里,它的东面边界在打冲河以外,与西昌毗连,距离里,南界与会里和云南大姚县接壤,西界与阿所拉和中所接界,距离里,北界延至杭州与盐源县边界毗连,距离里。《盐源县志》记载右所领地周围共计里。
《四川通志》(公元年版)记载右所的边界如次:东面里至马鞍山,与宁远府(西昌)所辖的普济州毗连,南面里至阿呢大呷,与云南大姚县接壤,西面里至盐源县所属的丁家村,北面里至打冲河与盐中县的应家庄接界。公元年版的《四川通志》所记载的右所边界的地名则有所不同,如南至三江口,北至德昌所。可能这些地名后来已经废除,因此重新定界。这样看来,这些地名依从公元年版的《盐源县志》所记的地名才好。
右所千户所管辖的各部落居民住在59个村庄里。公元年版的《四川通志》说居民共有户,而公元年版本中则说是户。
公元年所进行的户口调查记载,右所千户共有户,人。
中所土千户:“管辖五十四村,四百八十五户。距县一百里,其地东至阿果河(巫木乡境内)十五里交盐井界,南至糯弄四百里,交云南蒗渠界,北至大河边六十里,交右所界。周围共五百七十五里。”中所土司衙门在今岔丘附近的衙门坡。
又记
中所土司所在地距盐源县城里。
中所的东南面边界延伸至阿果河,距离15里与白盐井边界毗连,南面边界延至弄村,与(云南)大姚县的边界相接,距离里。西面边界延至格纳思山山顶,距离里,与云南蒗渠县接壤。北面边界延至大河河岸,距离60里,与左所土千户的领地相接。整个中所领地方圆里。土司管辖50个村庄。
根据《四川通志》(公元年版)所记,中所的边界东至阿各(公元年版所说东至阿各河),南至撒者,西至古木边界,北至迷易。他管辖的部落居户。
在中所有几个筑有围墙的重要村寨,一个名叫水次凹寨,另一个叫扯邱寨,还有另一个家喇踏寨。据公元年户口调查的结果中所有户人家,人.
前所土百户(蒙语为喔人或拉人斯匹,即为阿土司)管辖四十七村。据县四百里(实只有三百里多点其东至长罗水沟(水落沟)五十里,交木里界。南至业(尼)波果三十里,交左所界,西至阿所拉二百九十里交中所界。北至出猪村山三十里交木里界。周围共一百五十里。“土司衙门在现今前所乡的中村。
又记
前所土百户的领地距盐源里。东面边界由长罗水沟的水道所形成,与木里毗连,距离56里;南面边界在业波菓与左所土千户的领地接壤,距离30里;西面边界在阿汝能村山嘴,与云南边界阿汝能村山嘴,与云南边界相接壤,距离40里;北面边界在出猪村山,与木里边界毗连,距离30里。全境从北到南60里,从东到西96里。
《四川通知》(公元年版)记载前所得边界如次:东南五十里到木里宣慰司领地的罗水沟;北至诸多村并与木里接壤。公元版的《四川通志》则记载前所得边界是:东至后山,南至云南永宁,西至左所边界,北至木里边界。
后所土百户(蒙语为纳雅或拉雅斯匹,即为白马塔土司):“管辖七十六户。距县城四百里、其他东至小桥河(现小金河)三十里,交木里界,南至北落山一百里交左所界,西至押克雅山八十里,交木里界(白调乡境),北至大河边五十里交木里土司界。”土司衙门在现今木里后所乡的田坝子。
成都那达慕高校蒙古族学生代表
下面是四川蒙古人土司时期的军事介绍:
在年前,蒙古土司,各所司均设有常住土司衙门称为莫若的常备军。常备军在蒙古百姓中选调,实行三丁抽二,两丁抽一的制度来扩充组织土司军队。性质和古代北方蒙古军队相同,即兵就是民,民就是兵,平时搞生产劳动,战时出征打仗。服兵役的年龄一般为13至60岁的男子。男子在满十二岁时就可以开始接受军事训练。训练包括:射箭、射击、劈刀、渡江等项目。
射箭:就是用弓箭和弩射箭靶。凡年满12周岁以上的男子,都可以参加训练和比赛。每年到土司阅兵时,参赛者每人可射靶三箭,全中者或一等奖,奖重三钱的金牌一块;中两箭者奖重五钱银牌一块;只中一箭者奖半块银元。(注:各地土司奖励的办法各不相同,上述只是一种,供参考)
射击:木解坎,俗称火枪打靶。凡参赛者在画有白线的靶场上装弹、引线点火、瞄准射击,全套过程在三步行进中完成,一般是一步装弹,二步引线打火三步瞄准射击。凡命中靶者,马上敲鼓、吹海螺和牛角号以表祝贺,并按射击效果给予奖励。
劈刀:即骑马劈刀,这是训练骑兵的关键项目。整个项目动作必须人马要配合得当。参赛者的动作要稳,准,狠,不能有误差。劈的目标很简单,可以是竖起来的木头好萝卜等物;刺的则可以是放在地面的南瓜、土豆、水果等。凡将所设目标全部消灭者,获重三钱重的金牌一块,只中一至二个者,获中五钱的银牌一块(注:奖励办法和所劈靶物,各地土司地区有差异,上述仅为一处,供参考。
渡江训练:有江河的司所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训练,到初四和初五的“俄里木节”时,就开始比赛。到时土司全家大小及各级官员和全司百姓(远的可派代表),都云集在比赛的江畔观看训练和比赛。凡参男子,都要骑着自制的“斯都”横渡江河。这种“斯都”是用整羊皮或整牛皮扎紧四肢、吹足空气的运载人的皮囊。在渡江时将皮带套在参赛者的肩膀上河大腿上,皮囊在前,人在后向前划进,凡属直线横渡者奖黄金五钱;稍偏渡过者奖银子一个;偏差大渡过者奖银一两;被水朝下冲,渡不过,被人捞起者,奖狗屎一堆。最后凡渡江成功着,把“斯都”先放入水中让其漂走,参赛着下水追赶,先将皮绳套在身上将“斯都”拉上岸者为胜,可再获金牌一块。(注:以上所述奖惩办法各司所有差异,上述只是一种,供参考。)
四川蒙古人比较集中和大型的军事训练均在农历十月秋收完后,届时各司所土司要进行阅兵比武活动。这即是全体民众的盛大娱乐活动,也是显示蒙古兵丁智慧、力量和技能的时候,所以大家都十分认真,荣获奖牌的人也会觉得十分荣耀。举行阅兵比武活动时,蒙古那日民众从四面八方云集在各土司衙门的阅兵场,身穿本民族各色艳丽服饰,笑逐颜开的来观看比赛,欢呼声和获胜时的鼓号声震撼大地。大家白天观看竞赛,傍晚燃起篝火,宰杀牲畜,喝酒吃肉。当酒足饭饱后,大家围着篝火跳起传统舞蹈,通宵达旦。
四川铁改余蒙古族
四川蒙古人和北方蒙古同胞的交流(这里记载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交流)
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成十周年,乌兰夫同志向中央提出,邀请分布全国各地的蒙古族代表组团前往内蒙古参加庆祝活动。中央民委邀请了时任四川省盐源县左所区区长的末代土司喇宝臣(左所末代土司)代表四川凉山地区的蒙古族,前往内蒙古参加活动,受到内蒙古自治区党、政、军及乌兰夫同志的热情欢迎。本次活动还组织了各地蒙古族代表到蒙古国考察学习,喇区长到蒙古国后,又受到了蒙古国大呼拉尔主席泽登巴尔和总理乔巴山等人的热情接待,收到的礼物有,一对银碗、一床马上用的栽绒褥子和一套蒙古袍。据喇区长回来讲,他们的参观团到蒙古国的霍林斯克地方,下车进蒙古包,就可以用四川的蒙古那日土语与当地的牧民直接对话。
年内蒙古以白布和、杨巴雅尔、张双富、乌力吉组成的专家学者考察团专程到木里、盐源的蒙古族聚居区考察。
年,重视民族语言文字和各名字一律平等的木里县县委、政府对民族乡的文字扫盲非常重视,于是县委书记八一仁钦同志委托县教育局与内蒙古联系,特派王正强、扎西偏初、田秀珍三位蒙古族青年教师前往呼和浩特蒙文专科学校学习蒙古文。
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副主任荣盛同志来成都开会,专程前往四川盐源进行考察并探望该地的同,受到上述地区党、政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接待。
年8月底,应内蒙古自治区民委的邀请,凉山州民委组织了四个蒙古族乡和盐源、木里及州级机关的蒙古族代表前往内蒙古参加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考察学习,受到了原自治区主席布赫、副主席文精、书记王锋等十几位领导的亲切接见。更得到了自治区政府、民委及所到之地各级各民族领导和蒙古族同胞的盛情款待。
年底,在自治区民委、蒙专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支持下,经几位蒙古族老师的刻苦努力,圆满完成学业返回木里县。。县委、县政府、教育局非常重视,由县教育局牵头,向州里汇报,最后由州人大常委、州民委、教委、语委和木里县共同于年3月在木里藏族自治县举办全州首届蒙古族语文扫盲教师培训班,由木藏族自治县的两个蒙古族乡和杂居乡的蒙古族教师,盐源瓜别区及大坡蒙古族乡和双河乡小学的蒙古族教师共计26人参加了这次蒙古文教师扫盲培训。3月1日这天,在木里县四大班子的领导下,县教育局在教师进修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参加开学典礼的除四大班子领导、县及各机关的领导和蒙古族同胞外,还有州人大、民委、教委、语委和盐源县领导。
年8月,州民委、教委、语委、州民族干部学校和西昌市民委、西昌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在木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为西昌市级机关和州级机关的蒙古族干部、职工、学生87人进行了蒙古语文扫盲教育。年1季度,在木里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和盐源县、县政府的关怀下,县教育局、民委在双河乡、古柏树村小学、为盐源的部分蒙古族同胞举行了蒙古语文扫盲培训。
简要介绍关于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蒙古人的来历:
第1支:南宋末元朝初期,随忽必烈大军征战统治管理大理国而遗留在川滇黔边界地区的蒙古人(主要为云南玉溪兴蒙的卡卓蒙古人,丽江周边的划为到了纳西族里,凉山州木里、盐源、西昌等地的为蒙古族,泸沽湖周边的被称为摩梭人,摩梭其意为蒙古语军队、士兵的意思。其也是蒙古人,其中和东女国(今天的甘阿凉地界一带)的藏族、彝族有特别融合,较为复杂);
第2支:元朝末期,红巾军扰乱朝纲、破坏天下太平、让百姓生活如火如荼,为躲避红巾军追杀而逃到西南地区隐姓埋名的蒙古人,以铁改余家族这一支为例。当时元朝中原政权瓦解后,镇守云南的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云贵川大部分地区仍在梁王实际控制范围内。梁王坚守云南与明军抗衡数十年,其间一直派遣使者去漠北觐见北元蒙古大汗。铁改余家族因北归路被切断,无奈之下只有逃往西边的梁王所辖地域。(已故著名蒙古族学者梁簌溟即出自梁王家族,梁王后人有的改官、铁、梁等姓);
目前统计到的云贵川渝地区的蒙古后裔改单字姓氏有如下分布:
四川:月姓(月阔察儿后)邻水县;铁改余姓(铁木健后)全域;铁改田姓阆中市;青姓南充市;阿姓、喇姓、熊姓、沈姓、田姓、纪姓盐源县;俞姓、康姓西昌市;申姓会理县;葛姓;金姓;
贵州:月姓(月阔察儿后)镇远县;卯姓威宁县;铁改余姓(铁木健后)全域;
云南:月姓(月阔察儿后)嵩明县;梁姓、官姓、铁姓(元末梁王后);完姓;虎姓;奎姓、赵姓通海县兴蒙乡;铁改余姓(铁木健后)全域;铁姓(铁木健后)镇源县;旃姓、官姓、华姓(滇南宣慰使司都元帅阿喇帖木耳后)通海县;火姓、伙姓(元枢密院虎都帖木儿后)文山州;伍姓(元宣德王不答失里后)红河州开远市;汤姓、董姓(元朝汤撒喇忽、花严奴、察杜董)红河州蒙自市;杨姓(元朝武德将军普鲁海牙后)昆明市石林县;马姓(元朝池卜花后)昆明市安宁市;朵姓(元朝云南行省廉访使朵儿赤后);他姓(他喇都后)陆良县;
重庆:铁改余姓(铁木健后)全域;谭姓、张姓(元顺帝弟兄的后)彭水县;
第3支:清朝康熙五十六年,从湖北荆州调八旗兵入西南驻守而留在这边的蒙古军后代,主要以今天世居在宽窄巷子、长顺街、少城附近的满蒙后人为主;
第4支:新中国成立至今,在西南求学、工作的蒙古人,这就是西南蒙古人的大概来历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大西南户籍登记在册的蒙古族及其未恢复族别的蒙古人总共大概在30万左右。凉山州泸沽湖以及丽江附近的摩梭人,很大一部分实为蒙古人,因为西南特别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且又身处在多民族、多语种、多习俗、多元文化的环境里,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穿插融合较大。经年后国家民族识别工作开展至80年代末期以来,身份证民族栏里有的为纳西摩梭人、蒙古摩梭人、有的甚至就填是的摩梭人。
至于云南、盐源、木里以及合川的蒙古人驻军,一方面是攻打大理国(今云南),一方面是去攻打吐蕃(今西藏)而做准备的,凉山州的前所、后所、中所、左所、右所,就是前锋军、后路支援部队、中路军、左翼军、右翼军。因为忽必烈重用了藏人喇嘛八思巴,以藏治藏,所以并没有通过大规模的战争,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把吐蕃招纳在大元版图。
四川蒙古后裔深根于西南各个角落六百多年,和西南各个民族有很大的融合,虽然融入到了不同的民族里,但始终不忘自己是蒙古人。四川蒙古后裔所融入的民族有:藏、彝、羌、苗、布依、壮、土家、傈僳、回、汉等民族,有的也一直保留和恢复了蒙古民族身份。
推荐同胞们看有关于西南地区蒙古族及其后裔的相关书籍《西南蒙古族》、《追寻蒙古族后裔的足迹》、《西南地区蒙古族后裔宗族志谱》、《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胡系民族与彝族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追寻蒙古族后裔的足迹》一书由原内蒙古民委主任荣盛先生历时三十多年对散居祖国各地的蒙古族及其后裔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追寻历史渊源、认识民族变迁、了解祖先历程、传承民族文化的详实史料,值得收藏学习。以上相关书籍可以联系小编购买阅读。
(年6月印,绝版书)
一部反映西南蒙古族后裔铁改余历史文化习俗的书。
(年12月印,绝版书)
自13世纪初崛起于蒙古高原以来,直到18世纪20年代,蒙古族始终对藏彝走廊的历史发展保持着相当的压力。通过对蒙古族在藏彝走廊地区(西南地区)活动的研究,对于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的历史关系作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并对此有了一些新的人认识。
(年9月印,绝版书)
四川蒙古族的历史源流、习俗信仰、历史变迁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