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他为楚雄州彝药建设发展贡献了一生
——触景追忆我与马炳达的往事
图文/齐苏堂彝医馆王敏
楚雄州药检所原党支部书记马炳达静静地躺在殡仪馆的鲜花丛中,他的身上覆盖着一面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26日上午十时许,当低沉的哀乐响起后,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一贯而入,有次序地在大厅里排队站好,哀乐声一次次萦绕在大厅里,牵动着人们悲伤的心情。向马炳达同志遗体告别的仪式在这庄严、肃穆、沉重中开始。当我对马炳达遗体三鞠躬和与亲人握手慰问时,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我心里默默地叨念着“炳达老兄,您才69岁,怎么就这样静悄悄的走了呢?您怎么舍得丢下你的亲人和同事们呢?我们楚雄州的彝族医药事业还需要您再助一臂之力啊!在这关键的当口时刻,我们还应共同努力去奋斗啊!”
中午午睡时,我的思绪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如今回想起我与马炳达相处的往事,至今还历历在目。马炳达任药检所书记24年,而我们友好的相处了近35年,最使我难忘的是我们一起上山采集彝药标本的那段日子……
为了完善楚雄州彝药标本库,和为以后彝族药标准的制订打下基础。年7月11日至21日,10月17日至22日,11月8日至12日马炳达、张之道、王敏、周惠斌、张永华、李友清、张云峰、汪琦、李兰等十人,分三个时间段由马炳达、张之道带队分别到禄丰、禄劝、武定、大姚、双柏、新平者竜等地采集彝药标本。
在这次活动中,令我终身难忘的是:年10月17日,从大姚县石羊镇到八腊么办事处采集彝药标本这一次,全程大约45公里左右,这次参加的人员有:马炳达、张之道、王敏、李友清、张云峰、汪琦、李兰、蔡文豪等人。清晨6点半左右,我们就从大姚石羊出发,在张之道老师的带领下,向八腊么方向走去。刚出发时天气比较好,到了8点以后还出了太阳,大家心情都比较舒畅,一路有说有笑的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到了中午12点以后,天气阴沉起来,1点钟后开始渐渐地下起了小雨,此时离到达目的地,还没有走了一半的路程,因为在走路时还要留意需要采集的彝药。采挖到彝药后,张之道老师还要把这味彝药从植物特征,性味功效,民间彝医的用法结合他的用药经验给大家讲解一遍,然后要进行拍照等。大约2点钟后,雨开始下大了,道路泞泥十分难走,在我们队伍中有一位从广东来的蔡文豪,过去他很少走过崎岖的山路,此时在大雨中他杵着一根棍子,走几步摔一跤,全身上下都被雨淋透了,稀泥巴和烂树叶把他的裤子包裹的非常沉重,他穿的一双运动鞋灌进了许多泥浆,使他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力气。在走到一个半山坡往下走时,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从山上一直滚到小山坡下,一个大男子此时也不顾面子了,哇啦哇啦的叫了起来,对我们说:“这么难走的路,就是有一坨金子放在这里叫我来拿,我也不要。”我们叫他起来他仍瘫在地上不动,他脚痛走不动了,并说不想在继续往前走,要原地返回石羊镇。我们跟他开玩笑说:“这山箐里有豹子、老虎,你有本事就一个人走回去吧。”此时,负责大家安全的马炳达看看手表后开始着急了,找了一位当地老乡指给我们通往八腊么的路。马炳达安排我和张云峰打前站,负责找吃的和住的地方,他带领着张之道等人慢慢的往后跟随而来。我和张云峰边走边问路,到了黄昏时,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不知道是往左还是往右走,一个当地的老乡说要往右边走,我们不顾命的一路小跑,终于看见了一个村庄,走进一户农家,问这里是不是八腊么?那位彝族老乡说:“你们路走错了,要原路返回到岔路口往左边走才对。”我的天啊!此时我们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地上,给老乡要了一口水喝后,又鼓起勇气的往回跑,担心怕张之道老师他们像我们一样的走错路。大约8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八腊么,找到了一位生产队长家,这位彝族老人对我们非常好,在明白我们的来意后就说“你们就住在我们家吧。”我们两人把标本夹和挖药的锄头放下后,就原路返回去接张之道老师他们。
当我们全部人都来到这位生产队长家时,他们家的人端来了热腾腾的水给大家清洗。由于人多热水不够,马炳达、我和张云峰都用冷水洗。裤腿和衣服上的泥巴,我们用了四、五盆水才清洗干净。此时,内裤都潮了,我们冷得上下牙打抖,手脚都是冰冷的。好客、淳朴的彝族老人,煮了一大锅火腿和鸡肉给大家吃,热腾腾的米饭和肉汤,顿时使大家热乎起来。吃完饭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我们人多,彝族老乡家的床铺根本不够用,马炳达把我和张云峰留下在火塘边烤火,其他人都叫大家男女分开挤着睡,张之道老师也执意要陪伴我们。马炳达我们给生产队长家结算了伙食费和住宿费后,也劝他们家人去睡觉。
夜深人静了,马炳达带领着我们把采挖到的彝药标本,用剪子修理整齐,拿出会专门做标本的草纸来,一味彝药标本,压上一张草纸,然后又把它用标本夹勒紧捆起来,每一味彝药都由我记录下来,注明药物的科属、别名、民间用药经验等等。
这些工作做完后,马炳达我们还要计划明天的工作。马炳达说:“我们这次采药的人员中有三位党员,这三位党员中有两位是懂医的专家(张之道、王敏)。明天我们给生产队长讲一下,叫他们家的人,一村一户地去通知当地老乡,有生病的、要看病的,统统集中来生产队长家,当地老乡进城看病一次不容易,我们辛苦一点,既给老乡们看病,又可把田边地角生长的彝药给他们介绍,让他们知道这些草药治疗什么病,以后老乡们知道这些草药能治疗什么病,就可以做到就地取材,小病不出村,给他们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我被马炳达这种细心、全面思考问题的精神感动了。马炳达却谦虚地说:“我也是从张之道老师身上学来的。”是的,我们共产党员的初心,不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马炳达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他想到了,也做到了。在他身上没有高调的理论,只有埋头苦干的行动,他把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诠释得具体而落到实处。他带领我们既要完成采集彝药标本的任务,还不忘记我们党员要像播种机一样,走到哪里就把种子播到哪里,让那里的人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感受到一个医生大爱无疆的精神,尤其在边远的缺医少药的彝族地区,这种精神更是十分宝贵的。
当晚凌晨两点半左右,我们四人就在火塘边烤着火,大家背靠着背,迷迷糊糊的睡到了天亮。这次采集彝药,马炳达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这三次不同时间段采挖的彝药标本,大约有味,这些彝药有小红参、滇黄芩、青洋参、、珍珠露水草、臭牡丹、老鹳草、石椒草、四块瓦、虎掌草、羊角天麻、草血竭、五香血藤、半架牛、猴子背巾、大追风、飞龙掌血等等。其中有一部分已收录入以后出版的《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彝族药部分I、II、III)集中。
昨天在向马炳达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州药检所的一位老领导对我说:“马炳达的一生是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个人名利的一生。他任支部书记期间,他的两个孩子先后大学毕业,其中一个是学计算机的,他完全可以向上级组织反映后,医院工作,但他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不给组织添麻烦。’他的妻子长期生活在农村,生活十分困难,他完全可以通过组医院做清洁工,但他不愿开口。在工作上,他尽职尽责,别人不愿做的事他主动去做,从不为自己争名争利,他为我州的食品药品检验工作和彝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职工们对他的口碑都极好,他的病逝对我州的药检工作是一大损失。”
炳达兄,您安息吧!天堂是宁静的,您操劳了一生,好日子也未过上几天,也该静静的歇歇、休息了。您未完成的事业,我们将接过您的接力棒把楚雄州的彝族医药事业做得更好,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策划阿细先基团队
责任编辑
纳吉兹莫
来源
作者投稿
点击[原文阅读]让精彩继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