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知道大姚县小小食用菌扶贫大产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218/5941764.html
大姚网旗下同城平台点击进入

大姚县小小食用菌扶贫大产业

6月18日,一场小雨过后,跟随县供销社负责人,走进大姚县金碧镇七街村委会食用菌基地,只见种植食用菌的大棚一个接着一个。大棚内,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工人们正忙着接种、装菌包、采菌子,一派忙碌景象。“今年食用菌是种得最好、产量最多的一年。”正在忙着安排员工采菌的老板张映说。今年以来,大姚县陆续投入多万元,建成了大姚七街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50亩,共建4个食用菌大棚,投入菌棒30万棒,产值达80多万元,每天用工平均10人以上。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引导周边及其他乡镇的农户来参观学习考察,并积极参加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了更多的农户种植。合作互利发展,拓宽知识门路。新街镇通过召开群众会、上门入户宣传等形式,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流转土地种植食用菌,通过大户带散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发展模式,带动了新街、团山、小古衙、碧么、夏家坝、班竹箐等6个村委会60余贫困户种植姬松茸,带动多人在家门前务工就业,每年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实实在在为农户拓宽致富路径,使公司、合作社和贫困户三者合作互利共赢。小小食用菌,扶贫大产业。截止00年5月,大姚县发展食用菌产业亩,建设菇棚、菌室00多个,产量达吨,产值达万元。金碧镇三槐、钟秀、七街、平山、新街镇新街、小古衙、碧么、夏家坝、团山、石羊镇柳树、赵家店麻街等村委会,通过种植姬松茸、羊肚菌、白参、平菇、蘑菇、金针菇、金耳、黑皮鸡枞、灵芝等人工食用菌,带动余人在家门口就近就业,食用菌产业成为大姚县促农增收、巩固脱贫成果的一条有效途径。(吴银翠张从华)大姚县举行00年国家、省、州级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考核为提高保护非遗传承工作的创新,充分发挥我县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履职能力,6月19日,大姚县举办了00年国家、省、州级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考核培训班,全县的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8人参加了此次技艺展示考核。大姚县高度重视,及早谋划,认真部署此次传承人技艺展示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主要围绕传统音乐(唢呐、双管哔噜、梅葛)、民俗、舞蹈、美术、刺绣、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小把粉丝、月琴、四弦胡、彝族服饰、火草筒裙)、彝族医药、插花节、国家级非遗项目(彝剧表演)等几大门类。考核现场,我县1名国家级传承人、9名省级传承人、8名州级传承人都积极展示了自己的绝活,并详细阐述了一年来自己所开展的传承活动情况及开展传承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发表了自己对于如何开展传承活动的建议和意见。考评组针对传承能力和授徒业绩作了详细记录并提出意见建议。通过这种展示考核方式不仅提高了传承人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也为传承人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通过阐述和听取别人的传承活动情况和经验,提高了对于开展传承活动的认识,有利促进了传承人下一步传承活动的开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凝聚力,引导更多的人参与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姚县文化和旅游局:赵海霞)

大姚湾碧乡光伏发电壮大村集体经济

大姚县湾碧乡党委着力抓好党建引领培育壮大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三个聚焦”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变了该乡村集体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增收乏力的困境,为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提供支撑。聚焦增收乏力困境,培育重点产业。紧抓国家精准扶贫工程政策机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湾碧乡光照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光伏扶贫产业项目。年,建成光伏发电基站1个并于1月并网投入使用,让曾经资源贫、收益低、产业薄的村集体经济破壳重生。今年1至4月,该乡光伏扶贫共发电千瓦时,收益31.6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稳固增收的支柱产业。聚焦队伍管理建设,提升素质能力。针对部分村干部观念陈旧、思路不广、办法不多、项目管理能力弱、能人少的现状,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班子队伍,注重村“两委”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强化光伏扶贫项目管理技术指导,定期开展培训,规范村集体经济管理公示,提高村组干部光伏电站运维管理能力,培养出一批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管理能人。聚焦资金收益使用,助推脱贫攻坚。严格遵守光伏发电效益80%用于本行政村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原则,依托村集体公益事业、公益岗位,坚持劳务获取原则,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无法外出务工的半劳力、弱劳力等纳入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稳定增收,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通讯员兰万花赵金宏摄影报道)

大姚县扶贫车间复工复产

大姚县各“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后,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保证市场供应。(通讯员 张从华摄影报道)

仕华公司“扶贫车间”禽蛋生产线,工人在分拣、包装土鸡蛋。

三台乡吹起“土地互换调整风”

6月1日,大姚县三台乡多底河村委会的波乍小组热闹非凡,这天,三台乡在这里召开00年土地互换调整现场推进会。乡林草中心主任罗子高对群众说:签了合同、按上手印、公示期满后你家的地就和他家的互换了,包括地里的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村民们有的用0.亩的花椒地换了0.5亩的核桃地,有的把自己家的1亩地以每年元的价格流转给另一家,通过土地互换调整把家里的地变得集中,干活也不用再东跑西跑。本次土地互换调整涉及波乍小组54户农户,互换调整面积为亩,地块3块。三台乡属于山区乡镇,土地零星细碎化较多,细碎化的地块分布给农民带来了很多问题:怕你家的核桃树长大了会占着他家的地,玉米、白芸豆等种植一家这里两分地、那里三分地,怕他家的核桃树会“撑”到你的地里所以坚持不修枝整形……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台乡产业的发展。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三台乡认真领会中央文件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原则,通过讲政策,出对策,解开群众思想包袱和畏难情绪,多次用开户长会宣传、开现场会讲解、分析经济账等形式多举措推进土地互换调整工作,进一步提高承包地集中程度,全乡8个村委会吹起了“土地互换调整风”。波乍小组村民李久生开心地说:“这次我与我大哥互换了一块地,面积1亩,在这块示范基地内,我的林地更集中了,翻挖土地等也不需要扛着锄头到处跑了,还有这片林地核桃树种得太密了,以后我可以放开手脚修剪和间伐核桃树了。”这次由三台乡党委、政府组织推动的土地林地互换工作,加快了村民承包地互换的步伐,承包到户的时候土地按照地力、远近、人口等因素分配土地时出现的承包地分散的问题,在现在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高的情况下,解决土地细碎和零星问题,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农作物耕种效率,让精细精耕农作物变得有可能。(李明芬大姚县三台乡人民政府)

大姚:农技服务擦亮脱贫成色

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紧紧抓住“以科技促产业发展”的牛鼻子,不断补强脱贫攻坚产业链,确保困难群众持续增收。

  六苴镇是一个山区镇,是大姚县四个贫困乡镇之一,近年来,当地不断开辟产业增长点,大力发展百合、魔芋等特色作物种植,建立了千亩、百亩连片示范基地,打造了两个百合种植专业小组,带动全镇百合的广泛种植。截至年底,全镇种植百合.5亩,产值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达1.9万元。

  百合经济价值高,六苴镇特殊的地理气候尤其适宜百合种植,六苴社区大破箐贫困户冯开元种植百合10亩,收入达4万元,曾被表彰为“光荣脱贫户”。据了解,根据区域种植特点,六苴镇搭建了不同的技术推广平台,充分发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力强、技术推广培训强“的优势,对农户进行指导。通过技术培训、科技下乡、上门服务、免费咨询等形式,提升了当地百合种植的技术含量。与此同时,把协会技术人员分成小组,采取“技术服务承包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位农业技术人员,确保技术服务点对点,落实到位。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六苴镇还建立了楚雄州科协科技专家服务站,邀请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王祥宁研究员、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杨洲农艺师和六苴镇农技推广中心赵家云农艺师为签约服务专家,针对种植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对遇到的技术难点,拟定攻关课题,建立百合产业技术交流平台,及时解决种植户遇到的问题。同时聘请0多名业务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科研人员、乡土专家作为特聘农技员,常态化赴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形成了一支沉得下、用得上、盯得住、帮得实的农技服务“铁军”。

  在产品销售环节上,六苴镇积极引导本地农企、农技协、合作社建立互联网+农产品服务平台,实现百合、魔芋等六苴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和线下服务融合,通过网络销售平台,将“六苴彝韵百合”销往上海、深圳、广州、厦门等地。同时,该镇与大姚县邮政公司签订“互联网+电子商务进农村”合作协议,在“邮乐网”建立了六苴彝韵百合销售主页,开设百合销售网店,百合售价达37.5元/公斤,比传统销售方式提高近一半。(记者秦明豫通讯员张天云郭媅媅)

沈玉卫为三台乡中心完小捐赠45台新电脑6月11日,爱心人士沈玉卫为三台乡中心完小捐赠了45台价值18万元的新电脑。捐赠仪式上,沈玉卫跟同学们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到三台乡做教育捐赠的初衷,鼓励同学们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学习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怀希望,脚踏实地去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希望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去年9月以来,沈玉卫先后资助了三台乡0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家访过程中得知三台乡中心完小名师生还在使用10多年前的老旧电脑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决定为学校捐赠电脑。这批高配置的电脑,对于三台乡中心完小的师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学校老师表示,将会把这批电脑物尽其用,让孩子们通过电脑充分了解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让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期待。36岁的沈玉卫是一名电商,近年来一直在云南从事农特产品销售,当得知三台乡有部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因为贫困影响学业的情况后,主动资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沈玉卫说,希望这批电脑能帮助到这多个孩子,让他们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县融媒体中心:白华黄倩)

▍信息来源:大姚网综合大姚宣传、云南楚雄网等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大姚同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xw/6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