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期
仁和故事之
“平地”的由来
杨仕忠/整理
平地街历史悠久,几经变迁。在清朝年间,现在平地街原先四周都没有房子,中间有一块较平的大草坪,就作为赶街的街道,这也是“平地”名称的由来。平地周边的太平地、大宝关、迤沙拉、迤计厂、大龙潭等地乡民都在此赶街。是在天干地支的属马和属鼠日赶街,所以又叫“老鼠街”。这里森林茂密,有高大的松树、沙松树、麻栗树等,又是狼群出没之地,土匪强盗经常抢劫,匪患严重,.后来才搬到方山望江岭下面的大布乍、大石克赶街,后来又搬到回龙湾草坪地(现马头村小村平地水库淹没处)。
年,在三面红旗的指引下,为解决平地地区缺水问题,修筑平地水库,库区内的平地街,以及平地公社政府及所属机关,学校,供销社、粮所、医院等,搬到老鼠街(现在平地街)。因为平地,处于西祥(西昌――祥云)国道和(平地――渡口)省道公路的三岔路口,交通便利,又可以利用平地水库作为水源。当时我(任平地先锋公社第一任党委书记)召集党委领导班子开会讨论决定:将平地街及政府机关搬到老鼠街。因为老鼠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名字不吉利。在大跃进的新的革命形势下,应该有新的名称,新的人际关系,所以改名为“新和街”。“和”有人们要有新的“和蔼、和睦、和谐、祥和、和平共处”之意。党委会决议:在以后的日常事务及会议上,不准叫“老鼠街”,并且作为一项纪律要求。
修建平地水库,共搬迁多户多人。火头房、草坪地、小平地生产队的移民后靠,搬到马头村的小村和杀牛山,由永和社(马头村)社长纳正科具体负责;斗会田原来只有三户人家(李爱兴、起廷友、李志平家),我家带头搬到斗会田,共搬来23户,人(现在斗会田村发展到54户,多人)。原来在回龙湾草坪地的庙子也搬到斗会田,后来文革时被毁。小村社长杨洪元(曾任小乡乡长)具体负责搬到平地街和斗会田的事务。平地街的三个社占麦田六冲梁子这一片多亩的田地。在新和街的两边依山盖多间新瓦房,在当时来讲也是最时髦,最漂亮的新农村建筑。中间一条,宽30多米,长多米的平地作为街道,一个平坦、方正、整洁的长方形的平地街,就这样产生了。因为平地水库的水要放到迤计厂,在平地街的南端修筑一座堤埂作为水渠,这条堤埂即用作放水沟,又可以抵档从金沙江方向吹来的江风,是平地新和街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成为平地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平地先锋公社政府设在平地街的北端。平地公社搬来“平地新和街“后,规划平地发展水果,裕民发展油料,大田发展粮食。当时的顺口溜是:“平地的花果山,裕民的油镡子,大田的大粮仓。”,这些规划后来逐步实施,变为现实。特别是平地的“花果山”建设得有声有色:年,我亲自出马,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和山东省烟台引进苹果苗和“黑虎香”、“白牛奶‘葡萄苗木用飞机运回。派从大姚蚕桑林业中学毕业回来的陈祝胜具体负责,在大布乍马头坟梁子试种葡萄,试验成功。平地的葡萄逐步发展壮大,现在已经发展到多亩。陈祝胜被赞誉为“平地葡萄最先开拓者”。后来在冯世兴、起光禄、起光林、起正坤等设计规划领导下,建起平地葡萄酒厂及葡萄基地。平地的葡萄远销攀枝花、楚雄、昆明、成都等.特别是在年11月17日,在北京“国家“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上平地葡萄酒荣获金奖,平地葡萄美酒更是美名远扬,全国出名。平地乡民从葡萄等水果上尝到了甜头,大把大把的钞票往包里揣,看:一条条葡萄沟,洒落在平地山乡的梁子和坡坝上,七沟八梁,层层葡萄沟长满坡,一座一座葡萄小洋楼从平地山乡拔地而起。自从有了平地水库,干旱、贫穷、落后,水贵如油的平地,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平地水库受益的平地、迤计厂、迤沙拉、白拉古、马头村、波西村等,都是粮食、水果年年丰收的鱼米之乡。金龙登被称为平地水库、跃进水库和平地的总设计师。
解放后的50多年来,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平地人民辛勤劳作,奋发图强,平地,这颗镶嵌在攀枝花南大门上的明珠,璀灿夺目,平地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本文由金龙登口述)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