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云南ldquo两姚rdq

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两姚”历史上称“三姚”,指的是今云南楚雄彝族自

治州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及牟定、南华、元谋的部分地区

和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即明清时期的姚州和大姚县。“两

姚”地区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彝族文化传统

和绚丽多姿的彝族民俗文化。同时,由于“两姚”地处古驿道

上,受外来文化及汉文化的影响较早、较深,特别是明清以来

江南汉族的大量迁入定居,彝族不断吸纳、整合汉族的先进文

化,并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既有强烈的汉文

化色彩,又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别是明朝洪

武开滇时期,以南京人为主体的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汉族,通过

军屯、民屯和商屯的方式,陆续大量移居“两姚”地区,在数

百年的彝汉融合中,汉族人带来了优秀的秦淮文明,彝族吸收

了江南汉族带来的先进文化理念,更新了本民族文化发展模

式,吸收并保存了苏皖一带几近失传的建筑、服饰、饮食、古

乐等方面的文化习俗,促成了汉文化与彝族文化的融合,创造

了一个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文物活体。在有选择性地继承

了传统,并吸纳了汉文化的情形下,“两姚”彝族传统文化呈

现出在传承中吸纳的发展模式,在与现代性的互动过程中,凭

借着民间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作出了自身的调节与适应,逐渐形

成了既保留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征,又有自己的地域风格和

民族特色的彝族地域文化。

一、民居

衣食住行,属民族大文化体系,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社

会经济密不可分,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彝族的建筑文

化因地域差异和社会历史等因素,呈现出地区特点,映射出文

化传统和民族关系。彝族民居是一个不断融合、从简单到复杂

化的发展的过程。由于历史和地理分布等因素,“两姚”彝族

的民居经历了岩洞、树枝房、竹编房、石砌房、茅草房、木板

房、土掌房到土木结构瓦房、砖混结构砖房的发展演变过程,

并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糅合并传承汉族民居形式,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两姚”彝

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彝汉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从村寨的聚落

到住宅的选址,从室内空间布局到居室功能,从建筑结构到装

饰,都映射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两姚”彝族注重风水,越是历史悠久的村子越是如此。

对“地脉龙神”的崇拜,祭龙神,护龙脉,培育“风水”和

“气脉”,是彝族饱含科学理念的“风水观”。彝族古代选择

居住地非常讲究,若是部落酋长或氏族首领率众迁徙,就要选

择水草丰茂、宜耕宜牧,又有丰富矿产的地方定居,一般村庄

选址,则多选择山清水秀,后有靠山,前面视野开阔的山间平

地。建新房时,首先要找风水先生选地。建房时间由风水先生

测算,选在吉年。选址要先定八卦,然后定动土的日子,均须

符合黄道吉日。每间房子的朝向不同,选的黄道吉日也就不

同。建房的朝向主要是看建房的那一年利东西还是利南北。如

果利东西,则建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的房子,大门只能向东或

向西;如利南北,则建坐南向北或坐北向南,大门只能建在这

两个方向。在黄道吉日开工要祭祀土地神,到山上砍树要祭祀

山神,即先“开山”。大姚团塘一带俚濮早期的起房建屋,还

要请地理先生支罗盘,现在这种习俗更盛。“两姚”彝族村

落、民宅的选址,体现了古朴的“天人合一”的风水观,创造

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

“两姚”彝族建筑一般“负阴朝阳”,正房要正,厢房

略低于正房,正房门不正对院门。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一楼一

底,少量为平房,有一正两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走马转角楼。建筑的结构、形式以主人的财力而定,不受阶

级、民族、姓氏的限制。建筑所用材料为木料、石料、石灰、

瓦等,均为就地取材,房屋建筑的高度、宽度讲究一个“六”

字,如房子进深丈四六、六六等。住房多为院落式,正房住

人,两厢多作为磨房和畜圈。正房一般分左、中、右三间,右

间住人,左间作厨房,中间作堂屋。堂屋是家庭餐饮、会客、

举行祭祀的地方。堂屋内靠近中柱的地方布置一个火塘,火塘

内火种常年不息,具有取暖、煮饭、照明、宗教祭祀等多种功

能,是家庭活动的中心,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在彝家做客,不

能从火塘上跨过,不准用脚踏或用物敲打三脚架(锅庄),不

能向火塘吐痰或投放秽物。堂屋上方一侧,多安置男性家长寝

榻,堂屋正上方的壁前,设有供桌作祭祀祖先之用。供桌上方

壁上挖一洞,内置祖灵。祖灵一般人不得看视。正屋前端,接

一厦子,作为家务杂事之用。

彝族崇拜中柱,认为中柱是划分神与人间的空间分界,

同时又是通天、地、神、人的阶梯。彝族的祖灵洞,高居于岩

洞中,需要用独株松树制作的天梯才能到达,天梯被衍化成中

柱崇拜。在彝族祭祖大典中,中柱位于祭祀场所的中心,它是

祭祀仪式中的最高象征物,同时又是沟通天、地、神、人的阶

梯。因此,中柱是神圣的,不能抚摸,不能倚靠,也不能在柱

上挂东西。

新房建好后,接下来就是迁居。迁居是家庭的重大事件,

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早期的迁居仪式有一定的讲究,首先在

新房内取一块石头或泥团,请毕摩测定新房内的吉气多还是邪

气多。若是邪气多,就要请毕摩驱邪,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测,

确保无害后方可入住。搬迁时,首先搬祖灵牌子进新房。主人

先在旧房内的祖灵前烧三炷香,全家人叩头,主人说明搬迁的

情况,然后小心地把祖灵取出,全家人跟在主人后面,主人双

手端着祖灵牌子移向新房的供桌上,再烧三炷香,全家人再叩

头。有的地方要请鼓乐队来“踩新房”,每间房屋都要踩到,

主要是贺吉利,讨口彩。这从其领跳师的唱词中可窥一斑:

一进门来拜四方,四棵金柱顶大梁。张天师傅来竖柱,

鲁班师傅来标梁。大梁本身檀香做,二梁本身紫檀香。大梁头

起挂纱灯,二梁头起披红彩。上面钉起金银椽,金银椽上包银

线。中间压起金银板,下面踩起八宝砖。前面盖起三滴水,

后面盖起九层天。左边盖起书房屋,右边盖起向阳床。三日不

扫堂前地,前生人来后升官。前仓五谷后仓米,金银财帛堆上

楼。早上开门金鸡叫,晚上关门凤凰音。

随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迁居逐渐变为亲朋

好友之间祝福道贺的交际活动,驱邪祈福的成分大大削弱。现

在一般是在搬迁当日宴请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带上贺礼,祝贺

主家喜迁新居。

“两姚”彝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早、较深,彝族民居的建

筑形式及艺术风格都受到汉族建筑的影响,从正房的“一明两

暗”的内部格局到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的平面格

局,以及房屋的外观造型等,都与汉族民居相似。彝族民居建

筑中的图案及装饰,内容形式都带有汉文化特征,如在山墙及

前后檐下绘花卉、动物等图案,三柱落地有廊檐柱,正厅八尺

柱脚石雕,硬山封檐及檐口,大门头上的龙、凤形象等。在建

筑技术方面,彝族民居的“重檐式”“穿斗式”和“悬山式”

的木构架,屋脊曲起以及斗拱、端鼻起翅、山墙柱收分、屋面

凹曲等,都与汉族建筑有渊源关系。因此,彝族民居既是彝族

文化的产物,又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如攀枝花市迤沙拉彝

村,村寨的格局和建筑风格,呈现的是一派典型的江南小镇的

格局和徽派建筑的风格,非常讲究建筑的布局和街巷的设计,

有照壁,有门肆,还有骡马客栈,家家有院,一正两厢,四合

五井,白墙青瓦,高瓴飞檐,加之外墙不留窗户,透露出徽派

建筑独有的“合和聚财”的风水氛围。

“两姚”彝族民居是在与自然的同化顺应过程中,形成了

适合自己生存空间的一整套独特的建筑观念系统、建筑形制和

建筑技艺,是彝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统一载体,也是彝汉

文化交融的结晶。

二、服饰

服饰是表现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是人类文化

的表征。众所周知,彝族服饰千姿百态,内蕴丰富。彝族服饰

之所以如此的绚丽多彩,引人夺目,是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吸

纳、融合的产物,既是彝族古老神秘文化的再现,又是民族文

化交融的范式。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条件、经济因素等

各种原因,早期的彝族服饰都比较简单。明清时期的一些白彝

“男子裹头跣足(按:跣足即赤脚)以草束腰,女彝耳戴铜

环,身披羊皮”。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二记载,滇北“男子

戴高深笠,状如小伞,披毡衫衣,穿袖开,腰系细皮,辫长

索,或红或黑足穿皮履毡为行缠。妇女方领黑衣,长裙,上缘

-35-

缕文,披发跣足”。滇中(罗婺)“男子髻束高顶,戴笠披毡,

衣火草布……妇女辫两发绺重于肩上,杂以砗磲璎珞,方领黑

衣,长裙跣足”。不难看出,彝族早期服饰中有几个显著的特

点。

(一)尚黑

彝族是一个尚黑的民族,因为彝族以黑虎、黑鹰为图腾,

因而黑色成为他们尊崇之色,偏爱之色。彝族服饰在色彩应用

上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这与彝族

长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喜红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

彝族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忍,红色象征崇拜的火,黄色象征

善良和友谊。彝族服饰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

的选择,单纯中显出丰富的感觉,特别是彝族妇女的服装最为

考究。

至今凉山型、乌蒙山型服饰还完整保留了这一尚黑传统,

如头帕,男子多为黑色和蓝色,女子多以黑色方巾镶绣上红、

黄、蓝等花边或流苏;衣服也是以黑色为底色,衬以色彩艳丽

的花纹或布节(一般红色和黄色用得较多),保持稳重而不呆板

的典雅风格。

(二)椎髻

彝族传统头饰,男女有显著区别。男人头饰多蓄发椎髻于

头顶,彝音读作“字尔”或“字木”,译作“天菩萨”或“指

天刺”,多用黑色布缠头,并以头帕顶端裹成一尖锥状,置于

头帕左端,彝音读作“卓贴”,译称“英雄髻”,耳饰多在左

耳佩戴大耳环。凉山彝族男子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彝族称

为“兹尔”,俗称“天菩萨”,象征男子的尊严,不让人摸,

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

彝语称“兹体”,俗称为“英雄髻”。青年男子的英雄髻细如

竹竿,长约20~30厘米;老年男子的英雄髻粗似螺髻,盘于额

中。各地区缠法相同,均从右至左,死者反之。英雄有偏左偏

右之分。传说彝族先祖从滇、黔迁往凉山时,曲涅系家支从左

边渡金沙江,古侯系家支从右边渡金沙江,故凡属曲涅系家支

的后裔英雄结偏左,古侯系后裔偏右。女子蓄发后,梳成单辫

垂于脑后,并缠绕在头上,出嫁时梳成双辫,头上饰物因年龄

长幼和婚前婚后有别。

(三)披毡、披羊皮

山区、半山区的彝族用土法揉制羊皮,缝为“羊皮褂”,

彝族爱穿羊皮衬褂,以完整的羊皮最为珍贵,既可御寒保暖,

又实用,男女均穿,四季不分。彝族的“擦尔瓦”,汉族称披

风,就是古代披毡传统的承袭。在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彝族人

民创造了多种用途的披毡。夏当被、冬保暖,下雨天还可用来

挡雨。乌蒙山型和凉山型男子服饰至今犹存披毡传统习俗,而

“两姚”彝族却演变为羊皮坎肩或羊皮褂。

人们的穿戴材料是由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两姚”

彝族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服饰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历史上

彝族穿麻布衣裳,衣料以自织麻布为主。“两姚”彝族地区产

麻较多,俚濮彝族有自织麻布的历史,以穿自家缝制的麻衣为

主。麻有粗细两种,粗的制绳,细的制衣,色彩单一,样式简

单。明清以来,随着汉文化的传入,彝族的服饰开始有了变

化,在色彩上和样式上有了更高的追求,开始把麻布染成青

色、蓝色,逐渐开始从以保暖御寒为主转化到注重美感。总体

上看,上穿右衽大襟短上衣,下着长裤,是现代“两姚”彝族

女装的基本款式。女上装花饰繁多,色彩艳丽,图案以云纹和

马缨花一类的花卉为主,多装饰在上衣胸前、盘肩,工艺以镶

补、平绣为普遍。彝族男女服饰通常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

长裤,妇女头饰大体可分为包帕、缠头、戴绣花帽三类,细分

则有四十余种,每一种头饰就是一个地区彝族的标志。男子上

身着对襟衣,无领,布纽成排对扣,左胸前有一小衣袋,头前

下方有两个较大的衣袋,都刺绣图案;衣服一般为黑、蓝色,

下身着宽腰大裤脚裤子;包头布约一丈长,包头裹成菱形,脚

着草鞋。

在永仁地区,明末清初时期,女子均有一套嫁妆和一套节

日盛装。做盛装的布料大多为粉蓝色棉布、绸缎,并在上衣的

肩部、胸部镶有五道不同颜色的花边,上边一条是白绿重叠,

与第二道用黑白相隔,第二道是花边,第三、第四道是青、蓝

布加花边,在衣角、袖口、领口等部位有相对应的花纹和花

边。围腰一般叫做满襟围腰,绣有弯道和各种花草,配有银链

子,银链由链牌、银泡、银铃等组成,围腰的飘带形状像令

牌,绣满花纹。裤子又叫“灯笼裤”,花纹与上衣相对应,有

的则绣有彝族舞蹈或劳作的图案。鞋子是绣花布鞋。

而据史料记载,明代江南一带妇女的服饰,以蓝色为基本

色,宽袍大袖,袖口和下摆饰以花纹,另配有背心、围腰,均

有纹饰。明代妇女不缠足,因此均穿绣花大鞋,刺绣工艺极为

讲究。足可见,彝族在与汉族的交融中,很好地吸纳并传承了

江南汉族的服饰特点,并与本民族的信仰、传统观念很好地结

合,创造了彝族独特的服饰文化。

三、饮食

饮食是每个民族日常生活里最基本、最普通的物质消费,

它的形成不仅是民族长期适应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历史产

物,更体现了民族文化交流中的独特意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和文化交往的增多,彝族的饮食结构逐渐与汉族的饮食习惯

相近、相似。从食物的消费结构变化看,“两姚”彝族由单一

的主食消费转向丰富的副食搭配,主食消费比重降低,肉类消

费猛增;从饮食制作上看,由以吃饱为主向注重饮食的味道和

营养过渡。

“两姚”彝族大多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区,以旱地农业为

主,兼营林、牧业,主产主食玉米、土豆、荞、麦及各种豆

类,食品加工受制于食物结构,所以在早期的饮食方面,以解

决温饱为主,主食以红薯、玉米、荞为主,食物结构比较单

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上以大米为主食,杂粮(如苞

谷、小麦等)变成了畜禽饲料,洋芋成为蔬菜。烹调讲求营养

和味道,精工细作,加各种作料,荞粑粑、苞谷饭、渣渣面等

成了农家风味饮食。肉食量逐年增加,而且肉食结构从单一向

多样化发展,过去忌食水牛肉、狗肉、驴肉等,现在普遍食

用,饮食结构从注重数量、求温饱向重质量、求营养转变,并

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吸纳汉族饮食文化,形成自己独具地域民

族特色的饮食文化。

四、古乐

“两姚”彝族能歌善舞,在音乐上更是别具天赋。彝族

民歌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叙事歌、情歌、苦歌、劳动歌、儿

歌、风俗歌、婚礼歌、丧礼歌、祭祖歌等。彝族音乐热情奔

放,欢快活泼,即兴演奏,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随着汉族音

乐文化的传入并为彝族吸纳、接受,推动了彝族古乐的发展和

多样化。

(一)对汉乐器的吸纳与传承

早期彝族的古乐只有吹奏乐器,没有管奏弹拉乐器,且

都是一些比较简单、容易携带的乐器,如竹笛、葫芦笙、口

弦、口琴等。树叶也是彝族同胞们最好的乐器,随手拿起就能

吹出悦耳的乐音。这些乐器精巧、简易、轻便,符合彝族即兴

而歌、随性而舞的特点。乐器方面,彝族有三弦、口弦、笛子

等,而且大部分乐器都是自己制作,只有部分购自市场,早期

的乐器比较单一。隋唐时期,汉族的二胡、唢呐首先传入,

接着打击乐器如锣、鼓、钹等也经由汉族商人传入,彝族吸纳

并发扬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乐器,使彝乐得到了极大

的丰富和发展。这些民间乐器,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吹、拉、

弹、打四类。吹管乐器有竹笛、树叶、小闷笛、寸笛、哔噜、

葫芦笙、唢呐、喇叭、大号、牛角等;弦乐器有二胡、京胡、

四胡;弹拨乐器有月琴、胡琴、大三弦、小三弦、口弦、葫芦

弦等;打击乐器则有各种鼓、大锣、大镲、铃等。此外,各地

艺术表演团体还有数量不等的打击乐器,如提手、板鼓、小

锣、大钹、云锣、木鱼、梆子、大提琴、扬琴等。这些乐器,

为彝乐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创造了沃土。

(二)对洞经音乐的吸纳与传承

对洞经音乐的吸纳并完好地传承,是彝乐中的一大突出特

色。洞经音乐本为道教音乐,起源于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庙,明

清时期流入云南,并很快得到传播和普及。弹演洞经,是一种

以音乐形式和礼仪程式进行的宗教活动。从其不穿法衣,不用

箓职、表文和不书符念咒施法等方面看,有些近乎儒家礼乐;

但从经文内容贯穿的因果报应、积德安和等思想内容及所崇拜

的神灵来看,颇有些道教味道。

洞经音乐传入“两姚”地区较早,传入大姚石羊盐井区

始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年)。最初的洞经音乐仅在石

羊孔庙祭孔时演习,道光初年出现了“洞经社”。“洞经社”

是演奏洞经的民间组织,置有全套设备和音响效果较好的打击

乐器和管弦乐器,并有专人保管。参加洞经会的多系文人,老

中青传承。洞经社以演奏乐曲为主,人员由礼生、歌生、乐师

组成,乐曲以“工尺”谱为曲,即“上、四、合、工、尺”

()五个音谱构成“大成乐”。大成乐则以六曲入奏,

重叠一曲,其变化为“二律、三律、五律、一字声”,大体与

元曲相似。年前尤以祭孔规模最为宏大。洞经摆设高雅堂

皇,坛内正面挂有孔子像,前挂匾联,四角和前方两侧悬挂宫

灯。圣像下列长桌和八仙桌,摆设香案,陈列香花宝烛、各色

贡品。演奏人员内外两班,内班谈演经文,执掌打击乐器,外

班司管弦乐器。人人身穿长衫马褂,头戴各种缎帽或毡帽,衣

冠整洁,坛上不准抽烟,不得喧哗,以保持肃静和谐。

永仁县太平村彝族农历三月十三日的文昌会,也称“洞

经会”,是演奏洞经的重要场合。文昌会前后举行三天,演奏

《文昌下洞经》。十三日晚上和十四日白天两次“拜街”,由

彩轿抬着文昌神像,仪仗队、乐队及上百种各式灯笼前导,在

香烟缥缈和爆竹声中绕街一圈。私人家也会举办“家庆会”,

多演奏诸如《报恩洞经》。村中老人去世,送葬后,富裕人家

请洞经乐师“作斋”,分小中大,历时七、九、十天。道教举

办的大型斋事活动,也把演奏洞经作为整个斋事的一部分,专

设有洞经坛演奏。道教法事活动中,上朝赞咏环节也用洞经音

乐演唱。太平村彝族的洞经音乐,曲调很丰富,有些曲调与邻

近各地大同小异,如经曲《西江月》《奏章》,曲牌《小开

门》《将军令》《小桃红》等。现如今,洞经音乐在“两姚”

彝族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人们不仅在特定的节日和丧葬仪

式上演奏,更多的是在休闲时间,三五成群一起演奏洞经音

乐,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已成为“两姚”彝族地区的一大文

化特色。

文化的现代性其实就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表现出的文化

的特点、特征,“两姚”彝族本民族传统与汉文化的关系既是

一种双方博弈的过程,也是一种对接相融的过程,在接触过程

中不断吸纳,并为本民族所用,最终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传统本来就是从久远的历史延伸下来的本民族的文化,

而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所经历的文化调适与文化适应过程仍

然始终贯穿着冲击和突变,在漫长时光的不断洗礼中,无论自

觉还是非自觉,“两姚”彝族不断地吸纳并传承汉文化,从而

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不断演变、适应中仍然无可替代地

留存至今。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文化的现实对话中,我们看

到的是,“两姚”彝族博大的智慧所赋予彝族传统文化的勃勃

生机。在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下,千年文明古国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很多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被遗失在发展的洪流中,

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的“两姚”彝族地区,除经

济、社会的剧烈变革外,更多的是交织于传统与现代间的民族

传统文化变迁。这种变迁,不仅很好地发扬保存了汉文化,而

且传承、弘扬了本民族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平凡.历史文化认知与彝民族认同.贵州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2]张跃,舒丽丽.传统与现代间的彝族文化探析——以

松子园彝村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3]李仲先.彝族俚濮支系近现代生活方式变迁——以攀

枝花为例.攀枝花学院学报,(4)

[4]朱崇先,杨丽琼.彝族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及其学术

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5)

[5]邱运胜.彝族十月年的历史与变迁探析.毕节学院学

报,(1)

[6]陈永香.彝族民居民俗文化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6)

[7]杨甫旺.云南彝族民居文化简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

[8]郝正治.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昆

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9]杨甫旺.千年盐都——石羊.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0]杨甫旺.民族学视野下的勐连彝村:变迁与发展.昆

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1]王文君.中国彝家第一村——攀枝花迤沙拉民族历史

文化研究.内部资料,

[12]罗有俊,李世康.咪们彝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

承.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3]张方玉.彝风管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

[14]郭东风.彝族建筑文化探源——兼论建筑原型及营构

深层观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5]杨甫旺.楚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昆明:云南民

族出版社,

[16]大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大姚彝族服装服饰.内部资

料,

[17]杨甫旺.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第三辑).昆明:云南

大学出版社,

[18]攀枝花市文物管理处.攀枝花市文物考古、历史、民

族研究资料选集(第二辑).内部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xw/6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