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江而上寻亲戚永仁永兴大姚湾碧走访

年7月,雨水充霈,几星期来,连连下雨,多日没见到太阳了。但是9日这天,与往日不一样,一大早多云渐晴,路上的大部份积水都干了。我们武定县傣学会9名常务理事,驱车来到永仁县城。傣族同胞永仁县畜牧局局长李兆平、永兴乡乡长李强,已经等候我们多时。中餐后,永兴乡乡长李强,带着我们逆金沙江而行,踏上了寻找亲之路,前往永仁县永兴傣族乡和大姚县湾碧傣族僳傈族乡。

首访福兴村

从永仁县城北边出来不远的地方,进入猛虎乡。公路边立着一团石头,上面刻着“福兴村”3个字,乡长李强介绍说:“这是年修建观音岩水电站,从永兴乡昔丙村崆咔上下组和底母上下组,搬迁来这里居住的傣族同胞,现在就叫复兴村了。村庄占地54.29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总投资万元,97户,人。”

复兴村,“人字形”笔直的水泥村间道路两旁,是成排崭新的二层独幢别墅,房屋前立面是金色的孔雀图案,一幢幢现代傣族式样建筑映入眼帘,摇曳的翠竹和果实累累的芒果树掩蔽着整个村寨,可想而知这就是我们要去的傣族村寨了。

枝繁叶茂的榕树下座着几个人,见到我们讲着傣族话,就迎面过来问我们是从哪里来,做什么?当我们说,是武定县的傣族,来找亲戚。顿时,他们十分高兴,问我们要找哪家,与我们拉起家常话了。

“搬到这里,想老家吗?这里好,还是老家好?”我们问。

他们说:“想老家呢。在惯的山坡不闲陡,总觉得还是老家好。再建设几年,等土地肥起来,庄稼好了,适应水土气候了,可能会好起来。”

从他们话语中知道,老家是祖宗选择的地盘,有老宅,有熟悉的山和水,土生土长几代人,人熟地熟,自然气候熟,对故乡还是留恋的。突然就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走哪里都不顺脚、看哪里都熟悉,有一段适应的时间。开头几年生产生活不习惯,生活困难。

这时,猛虎乡党委书记也赶来,给我们介绍福兴村群众的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规划。听后,我们十分感动,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有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勤劳的傣族同胞,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

我们还要赶路,转了一圈复兴村,请村长与我们合影,与同胞道别,离开了出行访问的第一个村寨。

万马河

从福兴村出发,公路顺河而下,盘旋在山间箐谷中,不久进入了万马河的源头。这里树木茂盛,水质清澈。随着海拔逐渐降低,气压加大,感觉耳膜有明显的胀痛。气温不断升高,芒果、香蕉等热带果树替代了松树等高海拔植物。河中潺潺的流水,路旁翠翠的竹子、山坡上古老的攀枝花树,随处可见热河谷植物,如同到了老家勐果河谷地一样。车辆行使相隔十多分钟,就见到沿河两岸村寨。这些村寨都是背靠青山,择水而居。一家接一家,一寨连一寨,居住许多人家,坐落许多村寨。李强乡长介绍,我家就在这里。这些老乡原来是万马傣族乡的,年撤乡并镇,万马傣族乡同胞并到永兴傣族乡。由于是盛夏季节了,正午过后,河谷热浪滚滚。沿河两岸一畦畦抽穗扬花的稻谷金光闪闪,一片片背包戴红婴的包谷耀眼夺目,满河空气中弥漫了谷花阵阵清香,沁人肺腑。

万马河源头远,水量大,河上还修建了两座水电站。一座已经投产发电,一座正在建设之中。万马河下游,与金沙江交汇处,进入永兴乡境内。李强乡长介绍,永兴乡今年发动沿河群众种植了几片千亩相连芒果,现在全乡已有1万多亩,几年后芒果是群众的经济支柱了。

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机房就建在永兴乡,蓄水发电后,江水倒灌入万马河,江河交汇处,水缓慢,水位稳定,风平浪静,已经成了傣族同胞饲养江鱼的场地。一望无际苍茫平静的江面,漂浮着养鱼的网箱。江岸上有几辆车正在装鱼,准备把江鱼外运销售。可以想象这里江河交汇宽阔的水面,不久将来一定是为楚雄州境内最大的江鱼养殖基地,这个地方会成为最大的江鱼批发集散地,同时也会是观江鱼、品江鱼的旅游胜地。

纳那村

纳那,傣语是“面前的第一丘田”。过万马河大桥顺江而上,就进入大姚县湾碧傈僳族傣族乡的第一个傣族村寨,纳那村委会驻地,村上是公路,村下是平静的金沙江,与村庄平排的是绿荫的水田。原来村寨离江水一公里多,现在离金沙江水面只有四五十米了。时值下午,高峡平湖倒映着炊烟袅袅的纳那村寨。开门见水、亲水而居,把一个具有典型的傣族村寨容貌呈现在眼前。

美味的油茶

10日8点,吃早餐,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乡政府干部杨丽春,给我们每人一碗热气腾腾、棕色、漂着油花的油茶。我带着好奇的心,端着喝了起来,满口是茶苦、盐咸、糖甜和油香的味道,顿时精神焕发。杨丽春介绍,这是用水、茶、盐、糖、油煮的油茶,是我们这方傣族当待客人的饮品,放着油,要趁热渴,它有解署、解渴、生津、益气功效。客人从远方来,水土不适,喝油茶恢复体质、补充能量、轻松筋骨,提神促态。她还说,煮油茶最要紧的就是水茶等比例得当,主辅分明,才能颜色好、味道好、功效高。我们第一次喝油茶,开头几口,觉得不合口,接受不了这个味道,听杨丽春介绍后,口味大开,越喝越有味道,又喝了几碗。

巴拉河

10日上午,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乡政府干部杨丽春和乡文化站长黄光辉,带我们到拉姑和高坪子傣族村寨家访。车从乡政府驶出,半个多小时来到巴拉河口。我们顺河上准备先去高坪子,由于正在修路,加之多天阴雨,一辆大车陷在泥塘中,挡住我们的去路。杨丽春劝我们就去巴拉村就行了,这条路雨天很滑,不好走,就不去了。但是,我们计划两村子都要去,机会难得,克服困难,步行也要去。我们把车停靠在路边,徒步前行,顺巴拉河而上。沿河两岸风景迷人,让我们陶醉了。攀技花早就开过长出了木棉果,黄果芽树的嫩芽已长成了浓绿的叶子,竹子正发出密密麻麻竹笋。河面不宽,只有四五十米,河水不大。河边都是稻田和包谷地。文化站站长黄光辉说,原来水量很大,雨水季节,洪水冲毁了许多农田农地,近年来在上游把水引去发电,只留一部份水下来,水量减少了。

高坪子村

我们从巴拉河逆流而上,一路领略了初秋季节美丽的河谷山光水色,没有一点生疏的感觉,虽然是第一次来此地,但是仿佛身体临其境的是熟悉的家乡勐果河的感觉。雨后的天空无比晴朗,骄阳似火,路上的稀泥多数干了,只有几处因车辆辗压的泥泞深塘还有积水,我们小心翼翼的从旁边绕过。其它地段顺着公路行走,也不觉得很累,不多时就走了1公里多。一路上都见到人家,沿河两岸都有村庄,房前屋后到处是高大的攀枝花、黄角芽、酸角树和竹子,茂林修竹间隐隐约约现出房屋,沿河两岸肥沃田畴。已经接近中午,气温不断的升高,一群顽皮的牧童扒光衣服在河中戏水、游浪。吃饱草料的牛羊成群结队的在路边等主人赶回家。金沙江流域,河流较多,峡谷较深。只要有一块平整的地方,就有傣族同胞居住,就形成傣族村寨。这里虽然地形狭窄,多为山地沟壑。但是,避开了金沙江的寒风,气候温和。加之水资源丰富、植被好,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能够有一块风水宝地,也是傣族先祖聪明智慧的体现。百闻不如一见,在身临其境中我想起了“人挪活、树挪死”,“人占三块土”傣族的谚语,是有足够依据的。世上有丰富的资源,任你寻找,一直达到你满意为止,让你找到最好地生存环境。人出生时占一块立足之地;人长大了占一块生存之地;人死亡了占一块藏生身之地。傣族都与江、河和峡谷土地密切相关,所居住的地方并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傣族村寨,都坐落于江、河的沿岸,特别是在江河谷地,不是一马平川下游。史料记载,高坪子和巴拉,这两个傣族村寨的傣族同胞,是唐代南召国时期从滇西保山怒江边迁入。与它相近的几个村寨傣族同胞,是清初从景东迁入元谋,又从元谋迁来,现在连口音都与他们不一样。也验证了德宏州杨永生老先生对金沙江流域傣族迁徙研究结论,杨永生老先生认为,早期傣族先祖是沿金沙江而上,向西迁徙,到东南滥沧江、怒江、红河流域,一直到东南亚国家。然后,由于金沙江沿岸人口稀少,唐朝唐代南召国时期从滇西保山怒江边迁入。

这时天气很热,文化站长黄光辉带我们到路边的人家座,这家人拿水给我们喝。他家门前就是公路,路边有许多热地方不知名的树,树下有几团大石头,屋内很热,我们从屋里出来,座在石头上乘凉。一会儿,高坪子村来了二辆面包车接我们,十多分钟就高坪子。

高坪子,是在巴拉河岸边居住的最大的傣族村子,是村委会、村中心完小驻地。当地同胞说,寨名傣语“呗那仑”,其意是“田上面的傣族”。确实也是高坪子村寨田在下、房子在上,一个寨子都在田地的上面。巴拉河从寨子脚流过。大村小村被一条小箐分开,小箐常年淌水,水质较好,清澈见底,是高坪子村主要的生产生活用水。全村都傣族,共80多户,多人。

目睹高坪子同胞古朴的生活,使我犹如回到家的感觉。车还没停稳,从窗子上看到一起穿傣族服装的妇女和儿童,在路上走动。一条清泉从竹林中不停的流淌,房屋依山而建,座西向东,靠错落有致。水沟边几个妇女在洗麻线,李兰身着艳丽盛装把我们领进家,家中还有不少人在煮麻线、绕麻线、纺麻线、织麻布,一片繁忙的纺纱织布场面。

品尝美味的传统食品,唤起我儿时的记忆。已经是中午12点了,主人做好丰盛的饭菜,请我们入席就座。腊肉、鸡肉,还有干黄角芽煮红豆,山芹菜炒磨料豆。李兰母亲边唱傣族迎客调,边双手端着斟满高粱糯米酒的碗给我们。在请我们吃菜时,唱傣族歌曲进行邀约,边唱边给我们分菜、添饭。

讲着傣语说着傣话,只是在家里才这样了。谁知道,在高坪子村也是这样,老少都还讲着傣语说着傣话,更为之高兴的是,还在穿古老的傣族服装。我们进入高坪子,就一直用傣语言向对方交流。我们抓住吃饭的机会用傣语交谈,不多时间的接触和交流,双方都觉得,语言互通了,可以直接用傣族语言通话了。从互相问好的用语言到吃饭用语基本都是一样。我们与小孩也可以通话,年长的老人那就更好勾通了。我们也体会到,桌上的菜和酒水做法、吃法,与我们老家做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习惯也是一样,是相同的。从地图上看,高坪子与我老家勐所卡直线距离可能只有多公里,但是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徒步行走那就远了。在这样远的地方能找到同胞,真难以想象,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动听优美的歌舞。中午饭后,村寨同胞一些陪同我们开展文艺活动、一些在杀羊做饭。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吹响了葫芦丝,全村的男女老少围在一起跳。随着音乐的变化,舞步从三步一直跳到八步。脚和手在不停的摆动,协调得体,舞姿优美动人。有一个特点是,在先走右脚,再走左脚。跟随音乐小步移动,手抬平上下绕摆。时不时,有人唱歌,提振精神和兴趣,把活动推向高潮。

到下午6点,吃晚饭。主菜是羊肉煮小瓜,橄榄树皮凉拌猪生里脊。同胞们用酒互敬,边唱边喝酒表达相思之情。喝不完的酒,叙不完的情,互相沉湎在依依不舍、难分难离的气氛中。时间不等人,已经是晚上8时多了,同胞开车把我们送到巴拉河口,10点多了我们回到了湾碧乡政府。

作者:李玉光(武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赞赏

人赞赏









































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tc/1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