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画家陈道复在甪直大姚村的家陈湖“阅帆堂”,又名“五湖田舍”和“碧云轩”,是一处陈湖(澄湖)边的别墅,它的主人就是明朝一代大写意花鸟画家陈淳(字道复)。在中国绘画史上,他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苏州陈湖(甪直)大姚村人。是明朝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璚的孙子,陈钥的儿子。他出生在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家庭,幼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期又游学于大名鼎鼎的文徵明门下。在文徵明长达二十多年的悉心教导下,勤奋好学的陈淳不但在经学、古文、词章方面有深厚的功底,而且在诗、书、画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正当陈淳意气风发、崭露头角之时,真所谓“天有不测风云”,陈淳的父亲陈钥因病去世。父亲的早逝,犹如大梁坍塌,由于过度悲伤,陈淳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创伤,致使他的个性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此,陈淳开始讨厌尘俗、不屑家事,终日读书玩古、游兴笔砚,甚至沉湎于酒色之中。 这样下来,不出几年,当初陈淳父祖建立起来的富裕家产在他手里日渐败落。对于家庭的衰落,陈淳起初无动于衷,仍然与诗酒为乐,后来才大梦方醒,为此萌生了入仕的念头,想通过做官来施展自已的政治抱负和改变自已家庭的处境。于是,他把家事全部托付给仆人,自已进京北游太学。在北京读太学期间,陈淳目睹了官场的许多尔虞我诈和世态炎凉,感到与自已想象中的官场大相径庭,清楚地看到了仕宦之途的凶险与无望,因此自已准备读书入仕的雄心壮志也渐渐泯灭了。有一次,陈淳祖父的同科进士内阁大学士杨廷和和吏部尚书陆完想推荐他到翰林院去任职,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好机会,可在他看来这个职位不符合他的性格,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因此婉言谢绝了。陈淳生性洒脱,崇尚自由,对于京城森严的规矩也极为不适,最终彻底放弃了仕途。 回到苏州后,陈淳看到往日昌盛的宅第呈现破败的景象,他无心继续居住,将城中府第交给儿子留守,自已回到了他魂系梦绕的故乡陈湖大姚,并在陈湖边上建造了一座“阅帆堂”,别墅兼书房,供自已吟诗作画、会客休息之用,从此开始了他的隐逸生活。 在陈湖,陈淳远离城嚣,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他的个性得到解放,他的灵感得到激发。早年师从文徵明所得到的传统文化积淀,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得以释放。此时,他的吟诗作画热情极为高涨,所观所感触目皆诗。舒畅的心情和宁静的作画环境,使他醉心笔墨,佳作迭出,画艺大进,声名远播。因此,向他求画的人很多,大家争相购买,许多求画的人不怕路途遥远,纷纷雇船而来。一时间,陈湖中帆楫一片,“阅帆堂”前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对于来访者,陈淳总是热情款待,有时为了能让朋友多留一日,甚至不惜书画相赠。有一次,他的朋友许元复、彭孔加、文彭三人外出游玩,经过陈湖“阅帆堂”,由于天色已晚,因此他们决定在此过夜,明天再到其他地方去游玩。陈淳知道后连忙在“阅帆堂”为他们接风洗尘,用好酒好菜招待他们。老朋友难得一聚,心情非常愉快,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陈淳兴致很高,如醉如狂。他们三人见此机会,马上准备好纸张笔墨,想乘机请陈淳作画。陈淳虽然醉眼朦胧,但意识仍旧清醒,见他们要自已作画,就笑眯眯地说:“倘若各位仁兄能在此多留一日,我就作画相送。”许元复他们三人听到这话,都哈哈大笑,爽快地答应了他多留一天的要求。陈淳十分高兴,随即挥毫泼墨,只见他豪气勃发、如舞如泼,点掣飞洒、妙笔生花。到了明天他们三人将要离开时,陈淳才将画好的作品赠送给他们。这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几幅花鸟画一花半叶、淋漓疏爽,看似狂笔乱墨,但却潇洒狂放、形神兼备。他们三个人心花怒放、如获珠宝,满意而去。 陈淳除了在陈湖“阅帆堂”吟诗作画以外,还经常外出云游,一直过着无拘无束的优游生活。后来,陈淳家道中落,晚年生活贫困落魄,甚至被地方无赖欺负,但他仍然甘于平静淡泊,无怨无悔,最后身染重病,不治而亡。陈淳几十年的隐逸生涯,虽然清贫艰苦,但是他的人格和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但开拓了花鸟画由小写意进入大写意的进程,而且引发了明代写意花鸟画的变革、创新,这对于中国美术史的意义非同凡响。 如今,陈淳的传世作品《瓶莲图》、《山茶水仙图》等珍藏于国内几大博物馆中,也有一部分流传海外。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代大写意花鸟画家陈淳和他的陈湖“阅帆堂”早已远去,但他留给后人的许多传世佳作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