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广告----
永胜县东南部,有片雄奇之地,名之曰“鲁地拉”。据《永胜县地名志》记载,“鲁地拉”系傈僳语音译,意为箐旁江边的村寨。昔日偏远贫困的鲁地拉,因金沙江中游兴建水电站而名声大振,东风傈僳族乡也改设为鲁地拉镇。
鲁地拉位于永胜、宾川、大姚交界处,是典型的“鸡鸣三县”之地。鲁地拉电站大坝北岸即丽江市永胜县鲁地拉镇,南岸是大理州宾川县钟英傈僳族彝族乡,而其东面不远处是楚雄州大姚县铁锁乡。
鲁地拉电站由中国华电电力集团投资亿元建成,为金沙江中游丽江段投入运营的6个梯级电站之一。万里长江上游金沙江,流经鲁地拉镇61公里,向东直奔四川攀枝花市,真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
鲁地拉电站大坝最高米,坝长米,坝顶海拔米,正常水位米,水库库容17.18亿立方米,库区静水水面近9万亩。大坝设有5个泄洪表孔,泄洪时激浪排空,水声震颤山谷。夏秋时节到此,只见巨大瀑布飞流直下,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见此水电工程景观,人们无不为之赞叹。
鲁地拉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地下厂房装有6台兆瓦的水能机组,总装机容量兆瓦,年均发电量亿千瓦时。这个电站每年发出的电,相当于减少多万吨原煤消耗,从而减排二氧化碳多万吨,真是宝贵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中国华电电力集团开展了珍稀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迄今投放鲈鲤、裂腹鱼等鱼苗数百万尾,有效维护了高峡平湖的生物多样性。人们相信,“建一座电站、兴一方经济、保一片生态、富一地群众”的目标定会实现。
鲁地拉镇距离永胜县城百余公里,国土面积约平方公里,设有东乐、东红、东坪、格克、关房、治读坪、大长坪、闷龙河、麦叉拉9个村委会,共辖65个村民小组。全镇现有户人(随着易地搬迁会有变化),傈僳族约占总人口的90%,其余为彝、汉、白、壮等族。
鲁地拉镇垂直高差巨大,最高处西南伟山海拔米,最低处格克河门口海拔米,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和壮观的自然风光。金沙江、闷龙河、沙滩子河、麦叉拉河等大小河流横贯境内,傈僳族就是这些河谷和两岸大山中的主要居民。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属于氐羌族群后裔。关于傈僳族的历史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傈僳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茫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所谓“傈僳两姓蛮”,就是今天傈僳族的祖先。
傈僳的族名,系本民族自称。族称的意义,据傈僳族老人解释,“傈”是四,“僳”是人,傈僳就是“老四”的意思。传说古时有7个兄弟,老大是汉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傈僳族是老四。这生动地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兄弟关系。
《景泰云南图经志》亦载:“有名傈僳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居山林,无室屋,不事产业,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由此看来,傈僳族与彝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
鲁地拉镇受金沙江及其支流侵蚀,多呈“V”型峡谷,谷壁挺拔陡峭。这种自然条件形成了傈僳族特殊的生计方式,即以山区耕牧经济为主,采集和狩猎为辅。畜牧业是傈僳族传统的经济形式,为适应当地气候垂直分布的特点,他们夏天在山上放牧牛羊,冬天把牲畜赶到金沙江边。
过去采取“野牧”的方法饲养牲畜,让牛羊在比较固定的区域内自由觅食,主人十天半月来给牲畜喂点盐巴即可。傈僳族的水田很少,主要是旱地,一般在比较陡的山坡上,所以有“土地挂在墙壁上”之说。正是由于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限制,许多傈僳族群众至今还没有摆脱贫困。
历史上,金沙江曾使一些勇敢善战的英雄为之驻足。公元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兵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据考证,诸葛武侯“五月渡泸”的地点,就在金沙江北岸今鲁地拉镇米汤地一带。
鲁地拉米汤地是金江古渡之一,地处钟英、片角、鲁地拉交界处,历史上曾有人在此煮稀饭卖,故名米汤地。明代李浩《三迤随笔》记载:“孟获世居,赤石崖为祖地。”
赤石崖,即今鲁地拉镇对岸的钟英乡龙头山干河箐,孟获归降后曾经在此设立番司。李浩在同书中还记载,明朝初年金江古渡还可看到记述孔明南征历史的碑刻,上书“泸水渡”三个大字,下署“汉丞相诸葛武侯立于建兴三年夏五月初六”。“字虽侵蚀而可辨,为汉隶,碑立路边,人称南征碑”。
在鲁地拉,最撼人心魄的,当然是金沙江。江岸大山夹峙,危岩嶙峋,沟壑纵深,惊险万状。当地有一首顺口溜形容金沙江峡谷:“上山到云端,下山入深渊;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
置身金沙江大峡谷,仰观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俯瞰滚滚东流的金沙江水,让人顿生“连峰去天不盈尺,古松倒挂倚壁悬;两岸青山遮不住,滔滔江流来云天”的赞叹。
如今,随着党和政府扶贫攻坚战的进行,鲁地拉镇人背马驮走的格克等村“天路”,已逐步被现代硬化公路所取代。进入鲁地拉电站的公路隧道横穿悬崖峭壁,高架桥连接深壑危谷,跨江大桥让天堑变通途,码头渡轮交通两岸乡村,揭开了掩盖在鲁地拉头上的神秘面纱。
鲁地拉的垂直立体气候,使之成了名副其实的“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境内植被因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形成不同分布带,由低至高分别是稀树灌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海拔1米以上的山区,降水丰沛,土层深厚,植被覆盖率高;而海拔1米以下的山坡,尤其是金沙江沿岸,干燥少雨,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
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传统的“靠山吃山”让当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换个方式吃山”,鲁地拉镇着力从扶持资金推动、专业合作社带动、龙头企业拉动三方面,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撑产业。
鲁地拉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经济林果形成以花椒为核心的主导产业,辅以核桃、林下中药材等产业,现已栽种花椒5万亩、核桃4万亩,种植林下中药材亩,并规划种植红高粱亩,为贫困户增收提供切实保障;养殖业则以短耳黑山羊为主,辅以土猪、土鸡、黄牛等养殖,全镇黑山羊存栏已达6万余只,每年创收余万元。尤其是花椒作为鲁地拉镇的“摇钱树”,几乎覆盖了全镇9个村委会,或山岭路边,或箐中坡地,处处花椒掩映,但多集中在阿拉坪、闷龙河、治读坪和大长坪等村委会。
中国民间有一个“摇钱树”传说:一位白发老人给农夫一颗种子,叫他种下去后每天挑七七四十九担水浇灌,水里面要滴七七四十九粒汗珠,当它快开花时还要滴七七四十九滴血。农夫照着老人的话做了,结果种出的树一摇便会掉下铜钱来——原来老人给他的是摇钱树种子。如同断定人间姻缘的月下老人一样,摇钱树也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想象的产物。然而,如今的鲁地拉镇,摇钱树并不是想象,它就是房前屋后的核桃和花椒。“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只不过这些“摇钱树”,要在适当的时候摇钱下来。
鲁地拉镇的花椒种植由来已久,大长坪就有历史地名“花椒箐”,这是先民开发利用花椒在语言上留下的活化石。年,时任东风傈僳族乡乡长的毕文俊寻遍山岭,终于在闷龙河大沟箐边发现8棵花椒树,于是他用大米换取了树上的花椒籽,举家迁至阿拉坪培育了30万株花椒苗,并在阿拉坪、大长坪等地率先种植数百亩花椒树。时至今日,鲁地拉镇栽种花椒5万亩,盛果期花椒树3万亩,年实现产值万元。其中大长坪村万亩花椒连片,年实现产值万元。凡此种种,既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计,也维持了鲁地拉生物的多样性。
花椒是使用率非常高的调味品,位列调味“十三香”之首,入药则有散寒燥湿、杀虫之效。鲁地拉镇产的湿花椒,采用天然晾晒,炭火烘干,全过程无添加,具有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绿、香味浓郁、麻味适中等特点,因而倍受消费者青睐。丽江坤源食品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产业精准扶贫,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鲁地拉等乡镇农户签订花椒种植、收购合作协议,免费提供“七叶青”花椒种苗,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年收购贫困户鲜花椒吨,带动各族农户增收.5万元。望着鲁地拉满山遍野沉甸甸的花椒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对花椒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满怀希望。
花椒树既耐寒又耐旱,是山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树种。鲁地拉镇将花椒作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库区绿化、扶贫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首选树种进行推广种植,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小小花椒绿了荒山富了民。在西部木材大量运往东部之前,阿拉坪山箐深处野鹿、獐子信步林间,而今这里花椒树繁茂成林,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情景。大长坪村委会主任杨贵全,种植了多亩花椒树,每年付给采摘人的工资20多万元,自家纯收入还有25万元左右。东红村委会驻地“阿克基”,因地处石壁陡坡而得名,如今这里的傈僳人家绿树掩映,就连公路行道树也是花椒树。鲁地拉正走在一条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康庄大道上。
正如永胜县包镇驻村领导陈绍军所说:“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靠的是对种什么的选择,以及对怎么种的探索。”鲁地拉镇除种植了5万亩花椒外,还种植了4万亩核桃树,增强了山区人脱贫致富后劲。核桃是造物主带给人间的一份杰作,独有着如人体大脑般的外形,不仅是延年益寿的“长生果”,也是益智聪慧的“智慧果”。核桃树高大挺拔,绿叶遮阳并散发香气,也是良好的绿化和观赏树种。近几年来,鲁地拉镇鼓励村民,荒坡荒地成片栽,房前屋后零星栽,大力发展核桃产业。鲁地拉核桃以壳薄、仁厚、味香、出油率高等特点,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核桃全身都是宝,除了核桃仁可以压榨核桃油和作美味可口的菜肴之外,核桃树的其他部位也都潜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在鲁地拉,最突出的变化,是民居的时代变迁。傈僳族的村落多在半山以上,旧时房屋顶上多盖茅草,俗称茅草房。鲁地拉镇政府驻地,“过去全是草房,仅有胡、杜两家的庄房是瓦屋面”,因而得名“瓦房”。如今,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鲁地拉简陋的茅草房改成了瓦屋面,各族村民实现了“家家有瓦房”,集中安置点的瓦房格外显眼,易地搬迁搬出了幸福安居生活。尤其是东乐村委会移民新村,曾创下短时间内完成鲁地拉小组户人搬迁工作的奇迹。远远望去,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的移民新村,成了金沙江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树,关键在人,这已成为鲁地拉人民的共识。镇党委书记朱强伟说,鲁地拉除了着力扶持“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的产业,就是要发展教育脱贫,不让贫困代际传递!镇长成锡贵说,教育是发展的最佳手段和根本途径,鲁地拉扶贫攻坚,重在扶智、扶教育,从而提高人的反贫困能力!如今,“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鲁地拉镇已成现实。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偏远的鲁地拉,耸立在半山上的崭新的楼房校舍;看到在信息化的教室里,孩子们利用网络了解世界的熟稔。这点点滴滴都浸润着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体现着各级政府为实现“让山区孩子享受公平教育”所作出的努力。
每年的12月11日为“国际山岳日”,年的活动主题为“山区很重要”。诚如闵庆文先生所说,山区之所以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许多人的“家园”,还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难以估量的生态系统服务,更因为山区生态系统很脆弱,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普遍较为贫困。山区很重要,需要我们给予特别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北京中科白癫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