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云南作家地理分布可视化及其意义

1明清云南文学发展和作家概述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久称荒服,在历史进程中数次与中原隔绝,一方面中央王朝文治、声教鞭长莫及;另一方面,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地居天末,百蛮杂处”[[i]],长期汉语不通,教化难施,因此文化发展历来较中原滞后。史料虽有记载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入蜀,有滇人张叔、盛览从学,归而教授乡人,开云南文教之先声;后汉尹珍、许叔亦入中原受五经以传乡里,人文时有传续,但随着王朝的更迭以及对云南治理力度的强弱变化,汉文化时续时绝,始终没有成为云南文化主流,文学亦湮灭无闻。从汉至元,云南有记载的作家寥寥可数,清代云南大型地方诗歌总集《滇南诗略》收录云南从汉至元代的诗人只有9位,后来这一数字有所增长,年陶应昌《云南历代各族作家》统计,云南汉代至元代作家共36人,其中两人还为无名氏。这一单薄的数字足见明代以前云南汉文学之薄弱。

明初以武力征服云南后,总结前朝治理边疆不力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治理部族林立、叛服不常的云南之根本问题所在,决意通过文教,从化民成俗入手,“欲治其性,先破其俗,欲破其俗,则惟使之变汉而已。”[[ii]]因此朝廷除了进行大规模军事移民镇守边疆,还迁入大量汉族知识份子,“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iii]],同时在云南大力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倡导科举,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目的就是使当地各民族“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礼争斗之事,亦安边之道也”[[iv]]。在中央王朝大力倡导下,云南文化由此开始与中原正式接轨。到了明朝中叶,云南风俗文化面貌大异,“声名文物之美,几埒中州矣”[[v]]。汉文化的普及和浸润使得文学创作也从上千年的沉寂中崛起,进入了中原内地文化视野,涌现出了一批海内闻名的作家。自明前期云南安宁诗人杨一清出将入相,与茶陵派领袖李东阳政坛、诗坛并驾齐驱,为滇南大开风气之始,至中期杨慎谪戍云南后“杨门六学士”的出现,以及明末被王士禛誉为“诗僧中第一”[[vi]]的华严宗匠苍雪大师和担当和尚等照耀诗坛,云南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后期开始崭露头角,跻身中国主流文学,并占有一席之地。

入清以后,中央王朝对云南的治理力度加大,尤其是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推行和完成,使明代未开化的许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均得到大力发展,许多原本“汉语不通、教化难施”[[vii]]的地区如昭通、东川、丽江、普洱、元江等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逐渐改变了整个中国清代文学的格局。据《(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十六“历代贡举征辟表”,明以前云南共有进士5人,到明代有人,清代则达人。就作家人数而言,民国间编纂的《滇诗丛录》和陶应昌先生《云南历代各族作家》收录云南明代作家三百五十余家,较汉至元代的云南作家人数总和增加了十倍。至清代,则作家人数近一千三百家,较明代增加了近四倍,是汉至元代作家人数总和的三十倍之多。明清两代作家人数的大量涌现,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云南文学前所未有的繁荣。

那么,作为云南文学崛起时期的明朝和繁荣时期的清朝,呈现出什么发展面貌和格局?作家分布各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整体文学格局由明至清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增加的数倍作家人数出现在哪些地区?与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等的发展有何联系?要回答以上的问题,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史料文献中进行逐一的爬梳、对比是非常艰巨的,本文通过对明清两代的作家统计以及地理分布可视化呈现,从宏观上整体呈现云南明清作家的分布特点、格局和变迁,由此观照对云南文学具有特殊意义的两个朝代的文学整体面貌和演变趋势,为相关的研究提供视角和参考。在目前关于明清两代的云南文学和作家研究在学界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zz/11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