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各行各业的领域里,中国都可以很强,难的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术业有专攻”讲了几百年了,圣人古训说的如此明了,相关部门却总在瞎折腾。
在中国的体育圈里,有着太多太多的领导敲定方向,外行指导内行。
很幸运,现在中国篮球的这道风景,相比以往,不太一样了。
远赴棒子的国度,中国男篮可谓背水一战——毕竟除了丁彦雨航与王哲林外,其余的国字号,要么是小孩儿,要么是曾经的边缘球员。
比如阿不都沙拉木、孙铭徽,嫩的都能挤出水儿来;
而刘志轩与方硕——以往倒是能进集训大名单——但通常都是当个陪练,分行李散伙各回各家的命。
可就是依靠丁彦雨航+王哲林+小孩儿+边缘球员的体系,男篮在人韩国的主场,生生把棒子们给打崩了。
过程来看,首节不分伯仲,已然让homie们有些惊讶;
半场打完反超比分,俨然意外之喜;
待到三节打完,分差拉开到两位数,隐隐约约已有吊锤之势。
以至于比赛打到末节,每每男篮打进一个好球,便要猛拍一下桌子——于是待到比赛鸣金收兵,整个手掌,都是通红的。
更解气的是,赢的不光酣畅,而且毫无瑕疵。
历史角度来看,中国赢韩国,并不意外。
只是还是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输韩国,也屡屡出现:
年在釜山,姚明压阵的男篮输过一次;
年在长沙,全须全尾,阵容齐整的男篮,差点儿又输一次。
明确一个事实,韩国并非菜鸡。
男篮世预赛没有出线压力,韩国有,因此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
此外,韩国首战客场灭了以毛利战舞闻名的新西兰,士气昂扬,表现强势。
本以为可以再接再厉,今夜吃鸡,可万万没想到,兜头来就是一盆冷水。
具体赢在哪儿,涉及到微操,作为典型球盲的Lintong,不做评价。
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这场胜利,功在姚明新政。
红蓝两队拆分,李楠杜锋各领一军,本质上便是扩大选材,自由竞争。
有道是大力出奇迹,竞争出真理。
只有公平的竞争,才能让整体水平有效提升。
没有竞争,便是大锅饭模式。
打好打坏一个样,自然缺乏动力——毕竟没有上升渠道,何苦拼死拼活?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随便混混。
没别的原因,人性使然。
大概还记得几年前,男篮那落魄的模样......
姚大腿退役是其一,大锅饭模式是其二。
何为大锅饭模式?说的难听点儿,每每洲际或世界大赛来临,随便拽个homie过来预测大名单,总能八九不离十。
毕竟当年就只有七八条枪,十来个弟兄,几乎雷打不动。
以至于自家门口兵败伊朗掩嘴偷笑的那位,仍能大摇大摆,出入自由。
这其实是中国体育的一个通病,男足也是如此。
长沙抗韩解气不?
解气!
可解完气后一看,形势依旧危如累卵。
原因嘛,无非就是先前的比赛打的太烂,该赢的死活赢不了,能平的必跪,这还有好?
可如今,世道变啦。
男篮一拆为二,主帅自主招人,理论上能够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有了充分竞争,便能制造活力,有了活力,便能产生士气与战意,而士气与战意,又能将球员自身的能力与潜力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如大家所见,这就是一个正循环。
听起来有些歌功颂德,但成就才是硬道理。
泱泱大国,众多篮球人口,不说世界范围,亚洲范围来看,其实不缺人才。
缺的只是一个展示自己,一个能够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以往,上升的渠道是关闭的。
而自姚明出任主席以来,他亲手推开了这扇大门——给联赛里冒出的年轻人,以往在集训队里陪太子读书的边缘角色,点亮了希望。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姚明的改革:“他所有的举动,都是在倒逼中国体育去行政化。”
作为职业生涯极度辉煌的球员,姚明大可以住在黄浦江畔的豪宅,以老板的身份经营球队,做点儿慈善,既安逸又舒适,还不会招惹非议。
可姚明的选择却是——迎风而上,扛起篮协主席的大旗。
在他看来,可能只是做了一点儿微小的工作——只是对于中国篮球来说,却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球迷,作为一个看着黄金一代比赛的球迷,不得不说,我们拥有姚明,是我们这代人看球最幸运的事。
因为他,我们可以在年的鸟巢和亚军西班牙扳手腕;
因为他,我们可以证明黄种人也能打好篮球;
他曾是中国篮球的一片天,曾经是,现在也是。
因此大可以用四个字来评价姚明:
国士无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