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百霖价格 http://pf.39.net/bdfyy/dbfzl/180614/6329464.html
平川盘谷村杨氏宗祠航拍杨剑年摄
杨氏宗祠大门及照壁杨剑年摄
集民国时期袁嘉谷、蒋介石、于右任、蔡元培、李根源、朱培德、陈荣昌等军政要员、学界泰斗、社会名流、书坛名家之匾、联、序、跋、诗歌、碑文真迹于一处;汇汉、满、蒙、藏、回五族文字于一堂;藏篆、隶、行、草、真五体于一院,这样的文化圣地、书法宝库有吗?在哪里?答案是:有!就在我的故乡大理宾川平川。如果你静得下心,且听我慢慢道来。
作者丁强在杨氏宗祠留影
文化昌明之邦平川
彩云之南、洱海之东的群山深处藏着一个地方,它就是宾川县平川地区。它由平川、古底、钟英、拉乌组成,位于宾川县东北部,北与大姚、永胜县隔江相望,南与祥云县毗邻。深居大山里的人从山里出来,需要西出四十五里箐,走过松坪哨,爬过三十五里坡,才可到达宾川坝子。从宾川县城到昆明进入中原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绕道大理再到昆明,另一条是从祥云直达昆明。返回故乡时,则是一路逆行。总之,出入都不容易,特别是在不通公路,没有汽车的年代,就只有靠双脚丈量大山了。
宾川县历史悠久,平川地区几乎是个死角,虽说偏僻但并不落后,特别是文化。它是宾川县的重要区域,自然也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考古发现,平川地区有3处多年前的新石器遗址(甸尾村遗址、盘口箐遗址、罗溪村遗址);有3处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大型石棺墓群(古底、孟获洞、安石桥);民间还流传着诸葛亮七擒孟获于平川的许多故事。据史料记载,平川地区是从唐代南诏统一六诏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明代,明王朝在云南实行军垦民屯,宾川、平川曾驻扎过部队,因此很多宾川人都是军人的后代。驰骋疆场的军人不仅带来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也带来了璀璨文化。
青松,彩云,太阳。
平川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平川地区共有武举7人(平川、古底),文进士1人,文举人3人(古底2人,钟英1人),其中以誉为“滇西第一才子”的杨玉林最为有名。至民国,平川许多子弟在本地私塾、小学毕业后,有的到大理、昆明继续求学(包括云南陆军讲武堂),涌现出一批文人武将。
古底观音阁水库,山清水秀。
平川距离宾川县城54公里,年,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年5月4日,地下党领导的平川武装暴动成功,平川地区解放;年底,宾川县全境解放。年11月,平川乡撤乡建镇;年12月,古底彝族乡整建制并入平川镇。平川地区两乡一镇总面积平方公里,聚居着9个民族,以汉、彝、傈僳、白、回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42%。年,平川镇总人口达人、钟英乡人、拉乌乡人,平川地区总人口达人,因平川镇在两乡一镇中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加之其他两乡通往县城的公路均经过平川镇,所以往往以“平川”泛指平川地区。平川境内河流主要有平川河、古底河、峨溪河。
平川古称赤石崖,又名赤川耆,如今称为平川镇,是“文化昌明之邦”。杨氏宗祠位于平川盘谷村,背靠百宝山,面向平川河,是一个四合院。宗祠大门上“杨氏宗祠”4个大字,乃民国时期昆明人陈荣昌所书。照壁上开了3个“品”字形大孔,暗示这里曾经出过将军。这个光宗耀祖的将军又是谁呢?你要是有耐心,且听我再慢慢道来。
宾川二中校友在观音寺敬立校址碑,感念母校培育之恩,传承文脉。
杨如轩师长其人
年农历十月初三,一个男婴诞生了,他就是杨如轩。父母一共养育了8个儿子,杨如轩是最有出息的一个。
杨如轩幼年丧父,命运多舛。据《杨氏宗祠》记载:光绪三十二年(年),云南编成陆军第十九镇(师),同年8月开办位于昆明翠湖边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九镇76标(团)驻扎大理,镇守滇西,杨如轩的五哥应募在76标服役,因受不了军营之苦,当了逃兵,潜回家中。当年,杨如轩还是个孩子,为免除家祸,他主动替兄从军。但抓兵的长官“千长”将他当逃兵处理,用麻绳捆绑到平川街,并捆在“川同会馆”的柱子上。走了一天一夜,杨如轩被带到多里外的宾川县城。杨如轩从此走上了不平凡的道路。当时,杨如轩家里很穷,连双鞋子也没有。母亲把他养到15岁,已不容易。杨如轩被3个带兵的军人一路打骂,途中一位赵家大妈见他光脚走路,就像看到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很是心疼,急忙拿了两双草鞋给他。到了县城,杨如轩被关了一天一夜,又累又饿,一位董姓大妈给了他一碗饭吃。
宾川二中校友在观音寺设立校史陈列室,以志不忘历史。
讲了故事,且让我们看看杨如轩有史可查的生平(杨如轩家族后代李正伦整理,宾川二中校友审定):
杨如轩,字夷斋,宾川县平川人。
年,替兄从军入清军第十九镇七十六标当兵。
年,以见习哨官带职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与朱德、朱培德、金汉鼎、范石生、杨池生等同为丙班同学成为挚友,期间加入同盟会。
年,参加云南“重九起义”。
年至年,随朱德所部到滇南剿匪。
年,参加护国起义后随蔡锷将军北伐入四川,与北洋军曹锟所部在川南激战,任朱德部营长。
年2月27日,担任敢死队队长,亲率八十名敢死队夜袭棉花坡,攻占敌阵地,取得关键性胜利,后以战功升任团长。
年,随顾品珍从四川撤回云南。
年,唐继尧与顾品珍大战,顾战死后,顾部由张开儒率领入粤参加北伐。杨如轩任第四旅旅长,后参与讨伐陈炯明叛乱,升任第一军第二师中将师长。从此获得“杨师长”美名。
年,被迫离职后,改任吴佩孚部第六师师长,驻军赣南。北伐战争吴佩孚战败后,应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之邀,到金汉鼎第九军任第二十七师师长。
年,八一南昌起义,仍留原部。因与朱德有同窗之谊,念故旧,故有“临川让道”之事。奉蒋介石令,参与围剿井冈山,失败。当时,红军标语有“红军不费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所指即是杨如轩、杨池生两位师长。
年,部队缩编离职解甲,赴上海经办织袜厂。期间,征集名家字画、诗词楹联,为其母亲祝百岁寿和修建杨氏宗祠做准备。
年,受国民政府委派为滇黔“宣慰使”,回云南慰问军民。
年,经龙云一再挽留,任云南宪兵司令兼云南陆军宪兵学校校长、云南警察学校校长、云南戒烟委员。
年至年,在盘谷村兴建杨氏宗祠、平川街兴建百岁坊,牛角山北侧平川干地村为其生母杨老太夫人建大墓,将名家题词镶刻于其上,为故乡留下大量珍贵文物。
年,杨如轩出资倡导修建平川观音寺山门、观棚楼、戏台等。
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为云南省防空司令。
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年,寓居平川,与乡贤筹划出资兴办平川中学,聘请西南联大师生来任教,造福乡里,亦为宾川二中之创立奠定基础。
年,当选为宾川县国大代表、国府戡乱委员、宪政实施委员。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被判刑,解除劳动改造后,曾任云南省政协委员。
年,受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负责撰写文史资料,发挥余热。
年,杨如轩病逝于昆明,享年88岁。
宾川二中校史陈列室,恭立杨如轩生平展板。
杨如轩先生开朗豁达,能文能武,有近百首诗传世;爱京剧、滇戏,为滇省著名票友,曾在昆明创办雅集社,不时粉墨登场,尤喜演饰关云长,传为佳话。年底,宾川二中校友感念“杨师长”等乡贤,特在平川观音寺宾川二中校史陈列室恭立展板一块上书此生平,彪炳其历史、功绩。
杨如轩母亲遗像杨剑年供图
杨氏宗祠名人题刻
年,杨如轩母亲过百岁大寿,杨如轩师长呈请国民政府批准建杨氏宗祠,国民政府特准建坊褒扬人瑞,建盖纪念性建筑,这就是平川盘谷村杨氏宗祠的由来。此前,杨师长结识了当时诸多军政要员、名人、书法家,蒋介石、林森、李根源、朱培德、于右任、蔡云培、袁嘉谷等50多位名人,欣然提笔为其题扁、题联、题词,赠送墨宝。
杨氏宗祠八角亭杨剑年供图
杨氏宗祠整座宗祠由照壁、八角攒顶的阁式百岁亭、过厅、东西厢房、庭院、祠堂几部分组成。祠堂照壁长22米,高12米,正中开“品”字三大孔,气势辉宏,雄伟壮丽。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物迷”说法,照壁一般是不能开洞的,除非出过“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也就是出过“捍蔽如盾,防守如城”的将军才可以开洞。杨如轩当时的军衔已是中将,自然也就有资格在照壁上开“品”字型3孔,以彰显高贵了。
蒋介石题匾“懿德遐龄”,可惜只剩下“龄”字和落款。杨剑年摄
蒋介石题联墨宝,完整释文:绕膝毓英才国式母仪八龙并美高阳里,期颐(一般指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臻上寿坊题人瑞万年长配点苍山。现在,这组题刻已被毁坏,字已残缺不全。杨剑年摄
陈荣昌敬书百岁坊杨剑年摄
袁嘉谷所书“百岁亭”拓片丁强翻拍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杨氏宗祠留给后世最有价值的东西当数名人题刻,它集民国时期军政要员、学界泰斗、社会名流、书坛名家的匾、联、序、跋、诗歌、碑文于一处,汇汉、满、蒙、藏、回五族文字于一堂,篆、隶、行、草、真五体一应俱全,是不可多得的文化、书法珍宝。
伊立勋篆书“夀”字杨剑年摄
尹立勋所题“百岁亭”记“夀”字拓片丁强翻拍
在这些名人书法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云南独一无二状元”袁嘉谷所题“百岁亭”坊名及百岁亭记,清末书法家伊立勋所题“百岁亭”隶书及篆书“夀”字。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所题匾“神州人瑞”。杨剑年摄
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所题之扁“懿德遐龄”及对联“绕膝毓英才国式母仪八龙并美高阳里,期颐臻上寿坊题人瑞万年长配点苍山”,文辞优美,评价较高,可惜遭到破坏,残缺不全。对联里所说的“八龙”,指的就是杨如轩8兄弟。
夀泉
于右任真迹“夀泉”杨剑年摄
于右任书“盘谷山庄”杨剑年摄
此外,首创“标准书”,被誉为“当代草圣”的于右任也在盘谷村留下多幅墨迹。近期,于右任撰写的“盘谷山庄”牌匾石刻从地里挖出来,又得以重见天日,当地将把它重新竖立在杨如轩故居上。
年春节,作者带女儿丁雅宁回故乡瞻仰杨氏宗祠。
纵观杨氏宗祠题刻,主题都是表彰杨老太夫人有“柏节松操”,教子有方。这些节操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女性的美德吗?教子有方的孟母,给岳飞刺“精忠报国”的岳母,不都是这样的人?在男权社会里,她们连名字都没有,可她们却坚韧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特别是当失去丈夫的时候,她们没有丢下孩子不管,而是勇挑抚养、教育儿孙的重担。这些伟大的母亲,确实值得褒扬!
装帧、印刷精美的《杨氏宗祠》,值得珍藏。丁强摄
朱培德敬题“女中汾阳”丁强翻拍
欢迎你到平川来
据宾川县平川镇文旅中心主任杨剑年介绍,杨氏宗祠得到宾川县委、政府大力保护和修缮,使其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得到很好传承。年,杨氏宗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杨氏宗祠名人题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来,还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宗祠不收门票、免费开放,从宾川县城到达杨氏宗祠只需一个多小时车程,游客、书画爱好者想要前往瞻仰、参观,可与他联系。年,宾川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出版了《杨氏宗祠》一书,将杨氏宗祠建筑、名人题刻、彩绘照片全部收入书中,有意收藏者请和他联系,。
正如《杨氏宗祠》序中所说:“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并以此来推动社会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是宾川文化发展的一大主题。”
说得太好了!宾川不仅有佛教圣地鸡足山,还有书法圣地——杨氏宗祠,这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宝地欢迎你到来!不会写毛笔字?没关系,看看这些名人书法真迹也是一种享受。顺便尝尝黄煎凉粉,甩(平川人豪气,把吃说成“甩”)几钵头羊肉粉蒸,那就更不虚此行了。
平川地区的羊肉粉蒸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吃!丁强摄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