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到老人都可以唱,只有这部史诗能做到

远古的时候

抬头不见天

提脚不睬地

人站在地里

锄把挖烂了

雀鸟做窝出了巢

老牛晒死了

日不分日

夜不分夜

——姚安马游坪村彝族史诗《梅葛》

史诗

《梅葛》起源

位于滇中腹地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除姚安坝子多是汉族外,方圆几百公里内依山伴箐聚居的村村寨寨,几乎全是彝族。古彝族是一个历代以刀耕火种、狩猎畜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彝族先民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与变革中,实现了与各民族相互融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自明清以来,姚安形成了以汉族为代表的花灯文化,以彝族为代表的梅葛文化。

大姚县彝族毕摩祭祀吟唱长篇叙事史诗《梅葛》

彝族长篇叙事史诗《梅葛》,又称“蜜郭”、“米果库”,以民间说唱为主、间杂朗诵的形式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永仁地区,自称为“罗罗颇”、“俚颇”的彝族支系中,其中以姚安县马游、大姚县昙华、永仁县直苴等彝族村寨为主要流传地。

彝族群众祭祀活动

根谱

史诗《梅葛》

《梅葛》是楚雄彝族的创世史诗之一,最早发源于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因全部用“梅葛调”演唱,故名为《梅葛》。“梅葛”是彝语音译,“梅”意为“嘴、唱、说”;“葛”意为“过去”、“历史”、“回转”,“梅葛”就是“通过歌唱者之口,把远古的事情唱回来”的意思。

彝族群众祭祀活动

被视为彝家的“根谱”的史诗《梅葛》,内容包罗万象,反映了彝族人民生活历史的全貌,伴随着彝家永不熄灭的火塘,以三天三夜通宵达日的不憩歌吟方式,成为追溯彝族关于天、地、人的创世、造物、婚恋、丧葬、祭祀等远古生命历程和事物嬗变的“百科全书”。

传烟调(姚安马游保护区)

《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是靠一问一答的口耳相传,得以一代代传承下来。唱《梅葛》通常不拜师学艺,老人也不会强迫孩子学唱;而会唱《梅葛》的毕摩和歌手,被尊为彝家最有学问的人。

姚安马游坪国家级传承人郭有珍教孩子们唱《梅葛》

神话

创世史诗

彝族“创世”

《梅葛》叙事史诗,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开天辟地、万物滋生、人类起源的“创世”。

彝族“造物”

第二部分则是叙述彝族祖先如何由巢居穴处发展到狩猎、放牧,以至从事农业、手工业等劳动过程的“造物”。

彝族“婚事和恋歌”

第三部分是叙述婚、丧、嫁、娶等习俗的“婚事和恋歌”。

彝族神话

第四部分则是内容富于神话色彩,歌颂人类的创造才能和对厄运的反抗的传说故事。

长歌

情绪《梅葛》

《梅葛》通常是在年节、婚丧嫁娶或贺新房时由毕摩或老者主唱、众人和腔演唱,是以五言韵句为主的叙事长歌,多为五声宫调式,无伴奏,节奏强调前短后长的切分音型,其类别按情绪可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种类型。

彝族节庆

“老年梅葛”也叫“赤梅葛”,演唱内容主要是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和劳动生活,调子和内容相对较固定。

郭有珍演唱“老年梅葛”

“中年梅葛”主要是表现中年男女成家后生产生活的艰辛,内容曲调凄惋忧伤。

牟定腊湾“中年梅葛”调演唱

“青年梅葛”也叫“山梅葛”,大多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纯真情爱生活。声调内容不固定,可即兴发挥。

牟定腊湾“青年梅葛”调演唱

“娃娃梅葛”是彝族的“儿歌”,俗称“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结队的彝族青少年和儿童对唱,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演唱时喜笑颜开,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梅葛”进校园

传承

《梅葛》的沿袭

郭有珍在给孩子们讲《梅葛》的故事

年5月,彝族《梅葛》、马游坪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6月,彝族梅葛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别不相信,他们是真正的葫芦娃!

彝族人民在吟唱它的时候,彝文还都没出现

—END—

袁晗

赞赏

长按







































端午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xw/2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