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大本科实习大姚石羊组日志那景那人

田野点:大姚县石羊镇

张凤(级民族学)

指导教师:陈浩

因陌生而想像,因熟悉而留恋。虽是简短的言语,却足以表达我对石羊的感情。我不是唯心主义者,却相信一切因缘而生,因缘而美。学院分配田野小组时,我选择了陈浩老师,因为他来到了石羊。20天,想着漫长,实则晃眼而过;20天,并不能深入的做好田野,但也正因为这20天,我恋上了石羊;20天,短短长长,与不同的人邂逅,收获不一样的心情。亦好亦坏,但却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许是自己闭目耳塞,在培训之前从未知道石羊的存在。若不是田野,不知何时我才能亲临石羊,徜徉于香河之上,感受古镇浓厚的文化。从陈老师口中得知,石羊因盐而兴,得天独厚的资源,孕育了几代石羊人;现在虽然已经停止煮盐,但盐文化成为旅游的一大特色。于是乎,我便想象石羊既然是个旅游景点,那么游客一定很多,物价肯定很高。街上的居民肯定有很大的防备心理,访谈定会异常困难。

从县志及部分学者对石羊的研究成果中了解到,石羊煮盐历史悠久,这里盐商云集,万马归槽。此外,石羊儒家文化特别浓厚,培育了无数人才。石羊铸有世界上最大的孔子铜像,每年有来自各地的游客到孔庙祭拜孔子。凭借得天独厚的盐资源以及儒家文化,石羊被誉为“千年盐都,祭孔圣地”。文献资料的查阅让我对石羊更加感兴趣,最初的想象已有所改观。准备带着与恋人相见的心情,来一场美丽的相遇。

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用心的等待。虽是舟车劳顿,终究到了美丽的石羊。香河穿越古镇,岸边有婆娑的垂柳,还有那可爱的人家。雨中的石羊,宛若一位安静的女子,拨动我的心弦。安置好住处,便与石羊镇镇政府的领导会面,进行一个简短的会议,大致了解石羊的基本概况。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文化站的范国培老师带领我们走访古镇,熟悉古镇的街道、住宅、景点等,为访谈做准备。

石羊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人文。不是景不美,而是这里的人文更能够洗涤你的心灵。千年的儒家文化,让这个小镇别有风味。每个人都热忱于学习,特别是那些和蔼可亲的爷爷,几乎都有看书的习惯,这让作为大学生的我感到汗颜。镇上的人是如此的热情与善良,他们不会随意拒绝你的到来。他们从不吝啬分享,会告诉你有关田野主题的任何东西。与不同的人访谈,听不同的故事,悟别样的人生,这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情。

从未与我谋面的人,却能够像家人般待我。我是多么的幸运,能够得到石羊人民的垂爱。我所访问过的人,从50岁到90岁,虽说年龄跨度大,但是每个人都有一颗炽热的心,宁愿放下疑虑,向作为他者的我坦诚交流。或许这也正是田野的魅力所在,获得信任,坦诚相待。我永远忘不了圣泉桥上那群可爱的老人,每天不嫌我烦,欢迎我一次又一次的到来;忘不了孔庙门口、晒盐蓬、象嶺街上的各位爷爷奶奶,或激动或幽默风趣,讲述历史与现在;更让我忘不了的是灶雾冲的每一位受访者,生活虽是不易,心里却有无限的爱。

我从调查中了解到,石羊镇的生计方式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石羊古镇拥有丰富的卤水资源,自汉代起就开始煮盐,现在虽然停止规模制盐,但制盐转化成旅游业的一部分。“由于盐是生活必需品,拥有盐资源的自然财富,在经济上占上风”,盐业税收在石羊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自汉以后,历朝历代对石羊白盐井都相当重视,设有专门管理盐业的盐官。元朝时设置榷税官,开始设盐课提举司,使盐业发展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盐业销路广泛,由于交通不便,马成为最好的运输工具,形成“盐马古道”。至清康、雍、乾时期,盐产业达到鼎盛。

随着盐业的发展,石羊的人口逐渐增多。处于狭长山谷地带的石羊,仅靠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不能维持整个石羊人的生活。但盐业的发展,不仅维持了数万人的生活,而且给中央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据记载到康熙年间,五井专业煮盐的灶户共家,在这众多的盐灶背后,需要大量的运输柴薪的人夫畜力、卤工、盐工、灶工,大大促进了一部分人的就业。每天从各地来的马帮盐商,把各地的土特农产品运到石羊,将其售后再买盐,盐商在满足自己的同时,补给了石羊的粮食。马帮的出现,带动了马店、餐饮及一些特色小吃的发展。传统煮盐所需的燃料主要是柴,从民国到解放前,柴薪的主要来源是灶户买山组织劳工砍伐,一年伐一处、农民从远处的山上背来卖给灶户,背柴卖给灶户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盐业的发展,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石羊因此繁荣兴旺,素有“小昆明”、“小上海”的美称。

石羊制盐历史久远,煮盐需要大量的数目,但古镇周围的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较高。其中的保护措施便是禁止灶户和农民在古镇周围砍伐树木,煮盐需要的柴火必须去远处的山上砍伐,城区树木属于景观树木,任何人不得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形成一种观念或风俗,保护古镇周围的风景树。

土地改革后,国家将灶户的盐作坊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盐业。水淌石羊后,许多盐作坊被冲毁,只剩下庆丰盐井。盐场成立后,前期煮盐的燃料是柴,后期逐渐使用煤炭。燃料结构的转变,对森林的破坏有所下降。但是烧煤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性比烧柴的大,而且由于国家政策不紧及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够强烈,盐场没有系统的排污治污措施,直接将煤渣等堆放在河里,破坏水质;盐场排出的烟雾也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对空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盐场曾先后3次停止生产:第一次是年,由于国家森林政策的抵制以及柴火不够,盐场被迫停止生产;年恢复生产,年又停止生产;年,为了适应文化大革命,盐场又继续产盐,当时盐价低,税收高,柴薪供应不上,技术落后,成本高。由于石羊卤水资源的提纯度不高,资源能耗高,加上市场竞争压力大,在年前后国家对其实行政策性停产。自此以后,石羊就没有进行规模产盐,而是将其转化为旅游的一部分。

年后,城镇人口下放农村,开始出现开荒现象。许多地区人们砍伐森林,开垦土地,森林面积略微下降。年,分田到户,开垦土地现象愈演愈烈,加上部分农村地区发展烤烟,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做燃料,环境极度恶化。为改善这一状况,石羊政府分别在年、年、年、年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规定在坡度超过25米的坡地上退耕地还林,在宜林荒山地造林。主要种植经济果林,主要是板栗、核桃等,政府分别给予补助。如今,石羊的植被覆盖率有所改善,人们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

上述是我所调查的一部分内容,从中可知石羊的生计方式在产盐时和停止产盐后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态有极大的联系。石羊制盐的方式是将卤水提纯,有较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其提供燃料,这个时期人们的主要生计是以盐产生的一系列产业。但是后期森林破坏到一定程度,国家政策性停止产盐,后,人们的生计方式便与盐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根据客观的事实,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在山地和部分平地种植板栗、核桃;近年来政府又开始推行种植花椒、桑树等,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在石羊人民的生计方式转变过程中,作为外部力量的政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政府鼓励带动农户种植经济果林,一方面绿化了荒山,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但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小觑的,比如政府鼓励农户种植板栗,在开始的时候由于种植的人不算太多,板栗的市场价格较好,每公斤板栗能卖到10多元,农户获得暂时性的高收入;但随着板栗种植得到普及,市场将近饱和,近几年板栗的价格一直下滑,去年每公斤的价格在2~7元。价格波动有点大,农户的板栗收入得不到保障,导致现在有些农户在板栗收获的季节,宁愿不去收集板栗也不愿卖个低价。面对这一情况,虽然实行相应的转型,比如开始种植花椒、桑树等,但是当市场过于饱和时,又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在石羊的经济发展中,恰当处理好生态环境、生计方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图文来源:人类学之滇

综合编辑:大姚旅游(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投稿邮箱:

qq.







































盖博士盖百霖哪个药物有卖
白癜风能治了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xw/2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