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姚县毛家湾虽地处偏僻,却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旧的色彩,悬挂的匾额记录着这个地方的记忆,亭台楼阁、灰墙瓦砾之间,蕴含着一段悠长的故事。
重拾记忆,翻阅往事。毛家湾的发展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大明洪武年间,武略将军毛翔、毛昂兄弟二人随颍川侯征南大将军傅友德,永昌侯左副将军蓝玉,西平侯右副将军沐英率30万大军平定云南之后,两位将军随沐英留军镇守云南,并开始在云南大部分地区实行“军屯”政策。明洪武二十年,随军留守云南的武略将军毛翔、毛昂被授职百户,屯田垦地纳粮于大姚小桥(现在的毛家湾)。经过多年的繁衍发展,毛氏人口逐渐增多,由于小桥地区山高林密,土地瘦薄,生存条件极差,为了生存和发展,生活在这里的毛氏族人养成了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精神品质。毛氏族人刻苦读书,世代相传,一度出现了“樵耕苦读,耕读相延,嗜学成癖,手不释卷,廪贡进士,蝉联不绝,修文讲武,集于一门”的盛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毛家湾先祖留下了多块珍贵的匾额。尽管大多数后来毁于战乱,或随着岁月的流逝不知所终,但是它们却成为了大姚毛家湾历史发展的见证。
据考证,如今,毛家湾留下的匾额著名的有如下几块。虎山垭口留存的外匾额是“久仰闻名”,由大清时任福广总兵窦欲俊来毛家湾看望回家丁忧的举人毛德辉题写。内匾额“盛世立民”则是由江苏金坛县知县毛德辉本人亲自题写,可惜的是这两块匾额都不幸毁了。龙山垭口,地势险峻,素有“左青龙,右白虎”之称,曾悬挂有“翠霭松观”之匾额,此匾额毁于年。毛德辉故居处也曾悬挂匾额“太丘门第”,后毁于大火。光绪初年,由毛德辉重孙毛子华重刻,可惜也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年初再次被毁。在毛家后辈中毛华、毛芳后来者居上,在文治武功上政绩突出,被朝廷授予匾额“独占鳌峰”,以示嘉奖,此赐匾至今保存完好。毛家湾发展起来之后,为了缅怀祖先,教育后代,先后选址建立了毛氏宗祠。祠堂建立之后,得到了时任云南省代省长由云龙的大力支持,并亲自为祠堂正殿题写了匾额“祖德留芳”,此匾额保存完好,至今依然高挂在祠堂的正殿上。“宣堂集庆”此匾额,由宣统二年朝廷二品大员郭凤题写,后不幸被人偷走。除了上述的匾额之外,毛家湾还留下了匾额“熏陶良善”“积厚流光”“双星焕彩”“世代荣昌”“齿重达尊”“父子连科”等。在这些匾额中,价值最高、分量最重的当数毛家湾进士门上正中央悬挂着的“科贡世第”,内匾为“反复桃源人”。此匾额蓝底金字,是由朝廷颁布诏书赐予,而且是一块直匾,材质较好,一般很难见到,左右两面雕刻有两条腾飞的龙。但不幸的是这两块匾额后来不知所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姚毛家湾原本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偏远小村庄,却因先后考取贡生、举人、进士功名的人多而负有盛名。不仅赢得了“久仰闻名”“书香门第”“文化之乡”的美名,而且还留下许多珍贵的匾额,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这在云南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者:毛家成,系大姚县作协主席)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