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
楚雄彝族服饰于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在楚雄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的山地农耕和畜牧生活中,传承千百年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主要流行于楚雄市、双柏、禄丰、武定、牟定、元谋、永仁、大姚、姚安、南华等地的彝族聚居区,穿着人口50余万。
彝族服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期,树叶衣、草衣、树皮衣、兽皮衣是主要的服装型制;阶级社会时期,披毡、百褶裙、羊皮褂、虎皮衣、椎髻、贯头衣、火草衣、麻布衣、衣饰尾等服饰盛行,而且还有等级之分、支系之别。时至近现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彝族不断的分化与融合,楚雄彝族在保持部分传统服饰的同时,不断地给服饰注入新鲜元素,使其衣冠服饰更加丰富多彩,不同支系、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场合,都有不同的服饰风格。各种类型里有若干款式,细分达40多种不同样式。具体可分为首服、上衣、下装、足衣、首饰、配饰几大部分,依分布地域和支系的不同变换着头饰、衣式、色彩、纹饰等,形成了绚丽多姿的风格。
彝族妇女把生活中所见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虫兽鸟鱼、亭台楼阁通过她们的能工巧手变为图案刺绣于服装的各个部位,图案疏密有致,色彩和谐,针法巧妙,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四方八虎图”是远古黑虎图腾的记忆,能法恶避邪;马缨花纹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咪依鲁”的姑娘,喜鹊站在梅枝上是“喜上眉梢”;灯笼纹表示“五谷丰登”……这些图案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习习相关,密不可分,使彝装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成为了其居住地的外在标识和文化符号。
彝族服饰既是彝族人民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精神产品,也是联系彝族人民的物质纽带,服饰中沉淀着历史、文化、信仰,民俗、道德观念等内容,是一部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
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普玉珍
普玉珍,女,彝族,年7月生,武定县猫街镇咪三咋村人。普玉珍生活在刺绣之家,在她幼年时代就受到祖辈的熏陶,对刺绣的过程及工艺耳染目睹。8岁就创造出饶有童趣的《老鼠娶新娘》,作品通过巧妙的构思,赋予“福禄寿喜”之意,该作品三次参加州、县两级举办的刺绣展每次都获奖。年上半年,普玉珍创作出大型刺绣作品《四大美女》,下半年又创作出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作品《床罩》。近年来,普玉珍不断开发刺绣手工艺品市场,成立“云南省武定县小花猫民族工艺制品厂”,她的产品做工精致,质量上乘,打造了良好的小花猫刺绣品牌,树立起很好的品牌形象,创下较好的经济效益。普玉珍常年应邀参加到楚雄、昆明、大理等地教授彝族服饰、刺绣技艺,培养了上千人彝族刺绣艺人,享有较高的声望。年被命名为彝族服饰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普玉珍
彝族服饰
《彝族传统手工服饰》(摄影:邵平)
剪彝绣花样袁绍量摄
禄丰叽啦彝族服饰(白爱荣摄影)
南华彝族服饰(摄影:邵平)
普玉珍展示其彝族绣品
元谋凉山彝族服饰(白爱荣摄影)
来源丨楚雄州文化馆
责编丨怡丹
审核丨马永虎
各位小伙伴,红火楚雄文旅资讯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hhcxwlz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