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大姚走进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之一的塔

大姚网旗下同城平台点击进入都说流水无痕,岁月却常常用一种平和的,甚至是意兴阑珊的笔触书写指缝间渐渐淡去的流年。对于一个喜欢有“历史”的人,会钟爱一切带着古典意味的东西。4月5日,怀着对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之一的塔苞谷么村的彝族古村落、彝族文化探谜之心,我们走进塔苞谷么村。塔包谷么村隶属于桂花镇大村,距离大村村委会1公里,距离镇政府7.4公里,属于高寒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正午的阳光闷热而潮湿,空气中的水汽似乎也被凝结。在明晃晃的阳光映射下,若不留意,很难让人相信,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偏远乡村,会有如此密集的古民居群,这些古民居始终维系着固定的走向,整个古村落呈南北走向,依山而建。车刚停下,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动的春耕劳作景象。纵横交错的沟渠和田埂把田分隔成一块块的水田,水田里注满了水,像是镶在大地上的一块块明镜,在阳光下闪烁着。田间彝家妇女一字排开,左手拿着秧苗,右手快速分秧、插秧,边栽边往后移步,动作娴熟专业。那一双双手就像是蜻蜓点水似的上下翻飞着,那一片片刚插好的秧苗一个个挺立着,横竖间距是那么整齐,就像是列队接受检阅的士兵。彝家汉子则在旁边吆喝着号子、挥动手中耙子正平整秧田。不远处,还有儿童的朗朗书声随风传来,好一幅古朴的“耕读传家”的鲜活画卷啊。站在田埂上,芬芳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弥漫整个田间,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着纤柔的身躯。看着看着,眼前就由先前黄汪汪的泥水田,变成了绿茵茵的一片秧田。这真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哦,乡村生活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我们几乎忘记了此行的目的。沿着大村的石板路缓缓行走,手扶着略有凹凸感的石墙,从石块传递到指尖的微凉,似乎触摸到了那逝去的时光。走在这样的地方,你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如同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之境,如梦如幻。一座座土木房沧桑斑驳,一条条窄巷悠远静谧,一畦畦庄稼呈现出丰收的颜色,偶尔几声鸡鸣犬吠,青山环抱下白云缭绕,让人不知身在何世、身在何处,处处透着古朴气息,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塔苞谷么那随着时光逝去的繁华,沧桑斑驳土木房、悠远静谧的窄巷显示出的厚重彝族文化底蕴。翻山越岭,穿越人海,只为了找一方内心的宁静。在这里,避开车水马龙,看沧海桑田,寻原汁原味的乡愁,体会“最平凡的日子,变成他人的风景”。走进这里,让人不知身在何世、何时、何处,不停的穿越,只为探秘这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塔包谷么村”。这片古村落的存在不仅是传统的继承,更是人们情感的归宿,是儿女情长的寄存。走进塔苞谷么村,你时常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遂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或许是人届中年的缘故,对那些远古的、陈旧的物件,常常会让我陷入进一种怀旧的氛围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面对这一群古民居,沉湎于一种情绪中,若用“温存”二字来形容,是恰到好处的。有人说,喜欢古旧物的人多是对岁月流逝的一种怀念,也是心态渐老的一种体现。可我对这些代表岁月悠长的深厚累积,这些可供鉴赏的古意,会让我感觉到一种稳定持久,安静平和。这些古旧物虽不光鲜,却自有其朴实和持重内涵。我觉得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疫情过去,春耕的帷幕已然拉开,初夏的韵味是你出行的最佳时节。来吧,驴友们,桂花镇大村塔包谷么村等待你的走进。

▍信息来源:图文/张泽东、赵海霞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大姚同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mj/6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