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云南政协报社」可快速 “路织千山积翠连,穷边欲尽到天边。风留古德云还在,界辟诸天月正悬。”年前,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用其细腻的笔触将大姚县的山川秀水跃然纸上。7月17日至19日,由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省政协文史委主办,云南政协报社承办的年“寻踪徐霞客大美彩云南”——媒体重走霞客路宣传推介云南旅游文化活动走进大姚县,对大姚县已被认证为第四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的龙泉寺、美泗村古村落、大姚白塔、妙峰山德云寺4个自然和文化遗存点进行采访报道,体验徐霞客旅行之乐,探寻徐霞客笔下之美。
大姚县徐霞客游址美泗村(张居正摄)
古井犹在“夷村”衰落
大姚县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西汉设置蜻蛉县,元代改称大姚县,享有“金马碧鸡故里、彝族文化发祥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境内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做工最精湛的孔子铜像和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唐代白塔,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彝族文化的交汇地,素有“文化名邦”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一年(年)十二月初七,徐霞客从元谋县新华村进入大姚县境内考察,在大姚县境内游历6天,辗转百余里,留下余字的文字记录。
在通往美泗村的路上,记者见到了当年徐霞客笔下的仓屯桥。经过年的变迁,桥已经过多次翻修,但是,这座饱经岁月风霜的小桥依然留了下来。在“泗峡口”,也就是今天的美泗村,徐霞客笔下的古井和过街楼犹存,古井上一条条深陷的痕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过街楼依然矗立在古井旁,尽管看上去显得有些“疲惫”,却有惊艳了岁月的容颜。
沿着美泗村而上,来到了上河底村,徐霞客称他们为“夷村”。如今,“夷村”虽保存了多年前的部分原貌,却已显得有些衰落,很多房屋主体建筑已成危房。“自从美泗村古村落被认证为第四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这座古村落也焕发出了新生机。”大姚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黄德祥告诉记者,随着“霞客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霞客迷”到美泗村古村落参观采风,提高了大姚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性,为游客提供了更具价值的延伸产品。
霞客笔下的滇中旅游胜地
大姚白塔(云南楚雄网/图)
《徐霞客游记》对大姚县境内的沿途经过的山川,包括地貌、江河、水文、地质、风情,作了一一详细的描写记录,特别是对流经大姚县境内的金沙江作了考察,写了著名的《溯江纪源》等文章,是第一篇考察金沙江源流的文章,该文被清道光县志收录。
《徐霞客游记》对大姚县境内古迹的记载,使得大姚县的龙泉寺、泗峡口、唐代白塔、妙峰山德云寺等名胜古迹,在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得以向外传播宣传,成为滇中的旅游胜地。
龙泉寺也因徐霞客在此留宿,成为三姚地区的文化、书院中心,并创办了龙泉书院,为三姚地区培养了人才,传播了文化。
穿过泗峡口的古驿道、美泗村古村落因徐霞客的经过,记录于《徐霞客游记》,引起了当地官员、士绅的重视,得以保存至今。
白塔,虽置身于边远的大姚,也因徐霞客经过或传播,其独特的建造风格和文化,引起世人的 妙峰山德云寺,因《徐霞客游记》的记载及留下的诗文,成为滇中佛教交流中心,华严首参之地也成为三姚地区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引起当地官绅的重视,使得德云寺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现已是省级重点文物。徐霞客在德云寺读的大藏经也被大姚县图书馆收藏。
徐霞客游经大姚,留下了许多诗句,他在妙峰山留下了诗句《宿妙峰山》:路织千山积翠连,穷边欲尽到天边。风留古德云还在,界辟诸天月正悬。狮窟吼风随法鼓,龙泉喷玉护金莲。我来万里瞻慈筏,一榻三生岂偶然。此诗被收录于道光二十五年大姚县志传存后世,也教化了三姚地区的一代代文人雅士,也是大姚“文化名邦”这张名片上厚重的一个篇章。
把“文化名邦”名片传播出去
徐霞客在大姚县游历过的地方和《徐霞客游记》对大姚的记述,一直以来都是大姚县重要的旅游资源。
大姚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国荣介绍,从妙峰山德云寺到美泗村古村落,从风景名胜到田园风光,《徐霞客游记》中记述的大姚县自然和人文禀赋独特。而今已经认证的4个自然和文化遗存点均被纳入大姚县全域旅游规划建设范围内,通过对徐霞客游线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徒步+旅游”“科考+旅游”“康养+旅游”一系列新兴旅游业态正在兴起,呈现出资源类型多样、互补性强、分布广泛、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适宜休闲度假旅游的特征。
李国荣表示,大姚县现已查明的旅游资源有7个种类个景观。其中,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项。并且有国家、省、州、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5个,传承人名。下一步,大姚县还将结合五网建设,把大姚县的旅游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将大姚县旅游圈串联入楚雄州全域旅游建设,把大姚“文化名邦”的名片传播出去,积极打造云南省新兴旅游目的地。
(原标题:“文化名邦”焕发新生机——“重走霞客路”走进大姚县记)
云南政协报投稿邮箱基层政协稿件请投邮箱:ynzxbgdzx.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公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