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 在17—19世纪的多年间,傈僳族人民不堪忍受清王朝大民族主义的压迫,被迫多次迁徒。嘉庆八年道光元年、光绪三十年三次大匠迁徒,大批傈僳族往西、往南等方向迁移到澜沧江、怒江、德宏、临沧、耿马、禄劝、大姚等地,使傈僳族居住区域不断扩大,形成现在分布状况。 具体讲这几次大迁徒,一次是年(清嘉庆十八年),恒乍绷领导的傈僳族与纳西族联合反抗康普土司的压迫剥削,遭清王朝的残酷镇压,被迫更名换姓迁往四川省的米易、德昌县定居;一次是年(光绪二十年),永北傈僳族丁洪贵、谷老四领导起义后的大迁徒。傈僳族中的虎、熊、蜂、鼠、鱼等十多个氏族先后到了怒江,这样傈僳族成了怒江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为保卫我们伟大祖国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 年,福贡腊乌傈僳族人民处死以“探险”为名进行侵略活动的德国人布伦胡拍和他的协同者。 有名的“片马事件”就发生在怒江州的泸水县。年英国侵略军占领了缅甸以后妄图吞并区国片马、古浪和岗房,傈僳族人民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用弓弩、刀箭进行了殊死的斗争。现在在高黎贡山上树起了“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这是傈僳族人民的骄傲,也是对殉难烈士的悼念。抗日战争中,傈僳族人民利用地形,以弩弓毒的矢打击侵略者,斩断日寇伸进怒江的铁蹄,日寇始终未能渡过怒江。 年,福贡杜甲的傈僳族人民又愤然掀起对美帝国主义占领田园修教堂的斗争,赶走了帝国主义分子,烧毁了教堂。 年到年间,傈僳族人民在云南中共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展开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不断开展对国民党、设治局和土司地主的斗争,一直坚持到年年底获得解放。 傈僳族最早迁入怒江地区,当在明朝时期。明朝广泛推行土司制度,怒江地区的兰坪、碧江、福贡一部分为木氏下属的兰州罗氏土知州管辖,贡山和福贡另一部分地区为木氏下属的康普土千总禾娘、叶枝上总王氏管辖。清时改土归流,为了加强统治,增设六库、老窝土千总和土舍,隶属永昌府管辖。福贡、贡山属维西守备厅,隶丽江府先后受康普、叶枝土司分别统领。 辛亥革命以后后,云南地方政府于年建立了县一级的机构,推行“开笼放雀”政策,解放了大批家庭蓄养的奴隶,促进了怒江社会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前,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住在云南省丽江、维西、永胜、云龙、兰坪、保山和四川省等地的傈僳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社会。居住在大小凉山周围的傈僳族,已分化出一些中小奴隶主,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猎。居住在怒江的傈僳族生产力水平低下,铁具和竹木农具并用,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为主,狩猎、采集为辅,社会分工不明显,手工业和商业还没有农业中分离出来。实行以物易物的交换方法,在碧江、福贡等县出现一些以物易物的初级市场。怒江傈僳族地区的土地私有制已确立,农村阶级有了分化,但有存在着原始的公有制和家长奴隶制的残余。土地制度分为个体私有、家庭共同伙有、村寨及家族公有3种形式,并普遍存在一种伙共耕制“哈米贝来合”,这是一种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土地所有制和耕作的原始的协作形式。16~20世纪初期,怒江傈僳族还存在过家长奴隶制,奴隶被当作家庭成员或养子看待,日常生活与主人略有有差别,社会地位较低,有的奴隶可以赎身为自由民。到年为止,怒江地区的家长奴隶制已基本瓦解。 到20世纪50年代为止,傈僳族还保存明显的氏族残余。同一祖先后代的组成的集团称为“初俄”,即氏族。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氏族名称有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18种,这些氏族名称同时又是各族图腾崇拜的象征。同一氏族之下,由父亲的2代至4代人所组成的亲族集团称为“体俄”,即家族之意。家族在现实生活中还起一定的作用。由若干不同的氏族和家庭所共同组成的村寨称为“亢”。村寨头人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各家族老人推举,称为“搓吾”;由官府委派的头人则称为“实帕”。头人不得世袭,其职责是:对内领导生产,调解纠纷,主持祭祀,对外承头纳贡,摊派夫役,领导血族复仇,缔结盟约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根据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分别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方式,先后完成了傈僳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在丽江、永平、永胜、云龙等县的傈僳族地区,地主经济比较发达,采取了和汉族地区相近的土地改革的办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在云南省中甸、宁蒗、潞西、保山,四川省西昌、盐边等和藏、傣、彝等族杂居的傈僳族地区,则采取比较和平的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在怒江地区沿边四县和德宏自治州山区的部分傈僳族,则通过互助合作道路发展生产,逐步直接过渡社会主义。年8月,建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区,包括泸水、碧贡、贡山等县,年1月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并将兰坪县划入建制,实现了傈僳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演唱:LI-SU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宽恕别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还心灵一份纯静。
从傈僳族迁徙史和傈僳族居住地域来看,傈僳语大约在公元4—5世纪期间从青海湖流域向南迁徙到雅砻江流域的过程中形成雏形。在川西高原氐羌民族分化成彝、哈尼等民族之后,傈僳部落也随之脱离氐羌民族群,形成了独立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在西昌等地由于战争影响迁徙之后,实际形成了两支迁徙队伍。一支在西昌、攀枝花等地直接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楚雄、丽江等地,这部分傈僳族以今天的华坪、永胜的傈僳族为主。这一部分傈僳族所用的语言与如今生活在四川境内的傈僳语基本一致,被学术界定为傈僳语南方方言。另一支傈僳族部落从西昌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往金沙江上游迁徙,到达迪庆维西县和丽江玉龙雪山西北地区,这部分傈僳族人口比较多。这部分傈僳族与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关系最密切,风俗相似,语言相同,被学术界定为傈僳语北方方言。由于两个方言区的傈僳族在历史上长期隔离,文化交流很少,因此形成了有一定差异的傈僳语方言。傈僳语北方方言受藏语、彝语影响比较大,成分也比较复杂,迪庆境内的傈僳族全部操傈僳语北方方言。由于迪庆、怒江等地傈僳族占傈僳族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后来创造的傈僳族文字是以傈僳语北方方言发音为主的。
你与世界
只差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