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始,许多的商人和企业开始思考,这个自古已有的、形容“心中有信念、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词汇,是否正是用来解锁当下产业升级瓶颈的一把钥匙?工匠精神首先重视品格,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内心的平静与不浮躁,对高标准的执着,和对所做事情的热爱,构成了工匠精神中难以效仿的匠心。在许多百年企业的领导者身上,以及世界知名高端品牌的经营里,往往都蕴含着具备感染力的工匠精神。
在金沙江畔,有一座被誉为文化名邦的云南省省级园林县城,很多古代工匠的大作在这里被保留传承,像是上大下小、造型奇特的唐代佛塔、晒山泉水萃取食盐的晒盐场、清康熙年间铸造的世界最大孔子铜像等等。这里俯拾皆是,不经意间散发出的“工匠精神”。
他们这样说普王花(大姚县雕塑传承人):我是大姚石羊人,从小喜欢画画。给人家打工当小工,为了传承中国佛教文化,看他们雕塑怎么做,以后晚上抱泥巴自己做、自己捏,然后出道自己做。去年十月来昙华山,从拉泥巴来开始做,差不多一年了。
李翠兰(咪依噜剧团演员):我叫李翠兰,来自大姚昙华,昙华是咪依噜的故乡,在昙华这个地方,彝族的民族文化很独特,音乐的乐器像吹树叶等,要从小练习,花很长时间才学会。
曹燕(大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我们大姚县的少数民族比较多,有23个少数民族,并且是彝族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交汇地。
昙华山几十里外,小河边躺卧着宁静的石羊镇。节假日,年轻学生成群结队,走过古老的砖瓦巷道,毕恭毕敬去参访一位圣人。一个准备高考的女生,努力地将写下自己愿望的绸带,用竹篙挂上最高处。绿草如茵的院中,不少学生在此朗诵孔子经典著作,仿佛几千年来,都不曾停顿。
白平(大姚县文化馆馆长):这个孔子铜像,是当年朝廷命官孔子的子孙第68代后人孔尚琨铸造的,这个铜像伴随着石羊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每年的高考前夕,还有周末,家长就把孩子們带到石羊孔庙,来祭孔拜孔,祈求学业有成。
晒山泉水萃取食盐的晒盐场
最老的一口盐井,开凿于汉代;最大的露天晒盐篷,现仍在使用。最根深蒂固的尊师重道情怀,依然蕴藏在每家每户。行走在石羊,很容易会发现:即使再破落的木屋,也会刻有别具匠心的精致古文。
三千多米高山上常年精雕细画佛像的雕刻师,采集民间歌舞技艺排演剧团的艺术家,饱经风霜依然尊师重教踏实传学的古镇,毕业回乡接替父业的核桃企业家……他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改善自己的工艺,而且他们享受每一件产品在自己手中被创造的过程。
傍晚时分,太阳的余晖照耀着县城小山上的白塔,这座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藏式舍利塔,经历无数地震和战火,也因历代乡贤的修缮维护,屹立不倒地俯视着这座现代都市。华灯初上,小区广场上的居民们开始围圈、跳起了传统“左脚舞”,享受忙碌之余的惬意生活。
自古相传,有金马和碧鸡在大姚县城“金碧镇”潜藏出没。好求神迹的汉武帝派人寻访,终未得之。久而久之,金马碧鸡变成了云南家喻户晓的美好事物象征,而它究竟是什么?谜底,或许仍然蕴含在大姚的生活细节里。
来源:港视速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