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过春节这些民俗节庆别错过

昆明昆明花灯

  昆明花灯流传于昆明城郊,早期的演出与会火(社火)结合,于春节、元宵期间活动,由灯会(灯班)组织。演出前要举行“迎灯神”仪式,并由管事向各处投送灯帖。演出队伍由彩灯领队,依次是过山号和文武乐队,狮灯龙队、武术杂耍队、高跷、旱船、跑驴、秧佬鼓、霸王鞭及彩妆的剧中人物或扮成“鹬蚌相争”、“大头宝宝戏柳翠”等故事沿途表演,并向接了灯帖的人家祝贺,此种演出形式亦称“贺灯”,由于边走边演,群众称之为“过街灯”。

金殿庙会

  金殿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目的为新一年祈福。金殿公园始建于明朝年。农历正月初九的“金殿庙会”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是昆明家喻户晓的春节传统民俗节日。每逢“金殿庙会”,百姓从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涌至金殿,游春踏青逛庙会。

滇剧

  滇剧是云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包括丝弦、襄阳、胡琴等3种声腔和部分。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结合云南的方言语音和风土人情、民间音乐,变化成了滇剧的三大声腔,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

昭通昭通唱书

  昭通唱书又称念书,广泛流传于昭通民间,作为一种汉族传统说唱曲艺艺术,通常由一个唱书艺人,在一定的唱腔下,手持唱本边说边唱,唱的过程中不需任何乐器伴奏,并以整本传奇故事为主。听众多、大声唱、听众少、小声唱、喜、怒、哀、乐由唱者表现出来。其唱腔有五字调、七字调、十字调或莲花落等。由于唱者用乡土本语、琅琅上口。每逢正月春节以及农闲的时候,就会有着唱书的活动。

洞经音乐

  昭通的洞经音乐,由中原传入后,经数百年传唱不衰,不断与本土音乐相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长期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各种祭祀的特定环境里,经昭通洞经音乐曲谱套入道教经文演唱,以悠扬、舒缓的旋律,营造出虚玄缥缈、天人合一的幽深境界。从而收到超凡脱俗、人神感应,使人达到净化心灵、弃恶从善的效果。

昭通端公戏与傩文化

  昭通傩戏由乡俗间的端公(巫师)所为,俗称端公戏,最早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等地的汉族移民传入,延续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并且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形态,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曾经在昭通市的大部分县(区)流传过,现仅保留在镇雄、彝良、大关、威信的一些偏僻乡村。

曲靖布依族“二月二”对歌会

  第十七届云南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将于2月8日开幕,将举行布依族“二月二”三省区县对歌会。届时,广大游客不仅能畅游罗平80余万亩油菜花海,领略秀美多依河别样的布依族风情,同时还能尽情于罗平原生态的山歌大赛,一享布依族泼水节的“湿身”之旅。

师宗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

  踩花山是云南苗族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一般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举行。踩花山节一到,苗族的老老少少都要作精心打扮,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花山场。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在花山场上寻找自己对歌乃至恋爱的对象。姑娘们喜欢成群集队地站在一起,小伙子们则四处挑选,看中了谁,就上前去用伞罩住,开始搭讪攀谈,请求与对方对唱山歌。若女方有意,就在伞下对答对唱;若无意或实在不会唱歌,就会走开。

玉溪玉溪米线节

  春节临近,玉溪独有节日--米线节,也将要登场了。据说,米线节起源于明清时期,那时,为了迎接管水的土主,祈求风调雨顺,家家户户就会摆宴席并表演花灯等民间艺术。由于米线在宴席里必不可少,故取名为米线节。米线节自每年正月初一起,至三月二十二日止,历时81天。

情定东方情人节

  玉溪的新平,是中国最大的花腰傣聚集地,素有“花腰傣之乡”的美誉。花街节是新平花腰傣的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是花腰傣男女青年相互认识,谈情说爱、挑选情侣的盛会,素有“东方情人节”之称。在花街节期间,花腰傣少女们穿上盛装,戴上银铃,挎上装着糯米饭、腌鸭蛋、干黄鳝的秧箩出门“赶花街”。小伙子们则在路边寻找中意的女孩,然后过去搭腔。如双方中意就相约到溪边、林间谈情说爱,一起吃秧箩饭。

怒江澡塘会

  每年春节初二至初五是傈僳族的澡塘会,又称为“春浴”。怒江峡谷两岸的傈僳族男女老少,带上行李、炊具、备上食物到登埂温泉附近的田坝里、沙滩上、岩石堆中搭起竹棚洗温泉澡。傈僳人认为,温泉是神圣之水,洗过温泉澡,来年身体健康,做事情一顺百顺。

刀杆节

  “刀杆节”是住在怒江边上的傈僳族最庄严神圣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二月初八,傈僳族同胞们便用这种粗犷热烈且有些惊险的方式纪念他们传说中的英雄。剽悍勇武的傈僳汉子,穿着传统的傈僳族服装,踏着古老的锣声鼓点,走向凛凛“刀山”和熊熊“火海”。两根碗口粗、十五米高的长毛松木耸立在场子中央,三十六把钢刀架成梯状依次排开,代表五种神力的五色纸花挂在梯子两边,如同鲜花盛开的天梯一般,一路直伸向夜空。

香格里拉白水台朝会

  每年新春的某一天,纳西族都要在香格里拉三坝举行盛大的“白水台会”。最重要的活动是在此杀鸡祭天和祭祀各种神灵,同时,亲人团聚,相互祝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民族和谐,全家安康。在这一天,按照纳西族传统的说法,还没有出嫁的姑娘不只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已婚的妇女也只需给男人们打打下手,纳西汉子用传统的方式表达着对纳西族女人的尊敬。

丽江纳西祭天大

  纳西族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

保山拉干爹

  “拉干爹”是保山地区许多地方民间流行的一种原始的交谊结友方式。通常有两种“拉”法,一种是认准目标,协商结亲。有趣的是另外一种“拉”法--“听天由命,强拉硬逼”。采用这种法子结亲,只能在大年初二至元宵节这段时间进行。想“拉干爹”的人家往往选个双日子,由男人带上公鸡、腊肉等食物,天不亮就到村外小桥狭道这样的行人必经之处横拉一根细细的白线,然后在其附近埋伏起来:不论是谁,只要经过此地并绊断了白线,即被认定为是亲家了,埋伏者便飞奔而出,拱手作揖,叫一声“亲家”。

大理绕三灵

  大理白族绕三灵,白族称为“观上览”或祈雨会。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已有一千多年。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

密祉花灯闹元宵

  弥渡花灯是云南花灯重要组成部分,密祉的元宵灯会是弥渡花灯的浓缩与概括,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密祉人闹花灯,是借花灯来表达祝福,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密祉人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正月十五是一定要回的,这才是密祉人真正的过年。”

楚雄跳“虎舞”驱赶邪恶鬼怪

  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节日期间,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择出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装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边跳边唱,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虎节从正月初八日落时开始,正月十五日出前结束。正月初八开始为8虎,以后每日增一虎,直到增至15虎。

赛装节

  赛装节即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德宏万人狂欢舞

  德宏州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每逢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经过多年的打造和推广,德宏州目瑙纵歌节已逐渐演化为具有鲜明云南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之一。

阿露窝罗节

  除了人们熟悉的傣族泼水节和景颇目脑纵歌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同样也是德宏的一张独特名片。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户撒乡广场上,热情好客的阿昌族民众身着艳丽的服饰,和着象脚鼓、铓锣的节奏,舞起青龙、白象,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共享节日的快乐。

临沧卧节

  沧源的佤族群众把春节称为“卧节”。临近春节,妇女割好马草,舂好糯米粑粑,酿好水酒;男子修沟渠引“新水”。除夕之夜,打歌场要栽好一棵青松,晚上要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家里酹酒祝辞,祝辞表达了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大年初一清早,妇女、小孩抬起竹筒接新年吉祥的“新水”。全寨人不出门,外寨人也不宜进本寨,大家只能在家里。

拉祜扩塔节

  扩塔节,俗称拉祜年,是过年的节日,拉祜簇过年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大年从正月初一到初四,小年从初九到十一。十二为满年,是拉祜簇男女共同的年。过年期间,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雅米”姑娘和“雅把”小伙在广场相互丢包,传递爱情信息。娃娃们赛砣螺。满年十二那天,各村寨举行盛大的芦笙舞会。

红河奕车“姑娘节”

  “姑娘节”是每年春耕结束时,奕车人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节”这天,奕车姑娘要戴上洁白的尖顶巾,身穿“龟式服”,下穿紧身超短裤,腰系精美的银饰,在山间用歌、舞等形式寻找自己的伴侣。奕车人的姑娘节在农历二月二日。奕车独特的婚姻方式可媲美“摩梭族”,常包含了带有性意识的舞蹈与祭祀活动和行为。

金平“男人节”

  每年春节过后的一个月,大约农历1月28日至2月3日这几天,便成了者米一带傣族和壮族群众中流传的“男人节”。每年的这一天,全村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鸭,舂糯米粑粑,在村中开阔场地上摆设祭台和“街心酒”,载歌载舞,妇女们按不同年龄层次排着长队,高唱着酒歌纷纷向男人们敬烟敬酒,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节日隆重而非凡。

昂玛突节

  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也是作为庄稼人的哈尼族人们最盛大的节日,节日当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然后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恰似一条长龙,“长街宴”也因此而得名。

文山苗族花山节

  文山,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四、五,苗族同胞都要踩花山,也就是过花山节。传说苗族人想起古时先民因战乱流落异乡,他们为祖先的艰辛苦难而伤心落泪。在每年正月初,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

普洱江城丢包

  丢包源于香包。香包是姑娘们随身携带的饰物,她们用各色花布拼缝成包,装入草籽、树籽、谷物和香料,姑娘们凭借着精湛的刺绣技艺,把对情人的爱慕与思恋编织在包上,让丢包成为恋人之间传情达意的信物。每逢正月初二、十五、十六这几天,穿着盛装的小伙子和姑娘便相聚在丢包场。歌声随着丢包来回飘飞。

佤族“剽牛”献祭

  “剽牛”是云南普洱佤族杀牛取肉的一种传统习惯方法。佤族杀牛不用刀子捅,也不用斧头敲,而是用标子剽。即将要宰杀的牛拴在木制的牛角叉上,剽手高举梭剽从前腿左肋间猛然刺人,直插心脏。牛倒地即死。过去,剽牛往往和众多祭祀活动连在一起。佤族的主要财富就是牛,剽牛献祭表示对神的虔诚。

西双版纳傣族汉子敲起象脚鼓

  传统春节期间,西双版纳各少数民族还是会用自己方式迎接春节。一些村寨会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小伙子和姑娘们还会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来源:云南网)

                







































北京白癜风研究所
白癜风治疗效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gr/6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