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四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1月11日,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我县的四个项目,四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榜上有名。
其中,吴红友入选传统戏剧类中的彝剧项目,张德荣入选民俗类中的插花节项目,殷润先入选传统医药类中的彝族医药,罗珺入选民俗类中的彝族刺绣。
01
(彝剧项目传承人:吴红友)
“大姚彝剧”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起源于大姚民族民间,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特有的民族剧种。以创始人杨森运用民族歌舞,募仿花灯形式,用彝语、彝调、彝舞编写、演出的《半夜羊叫》等为典型的反映彝族现实生活的一批剧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从此使得彝剧诞生并延续至今,且成为大姚彝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插花节项目传承人:张德荣)
插花节是昙华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中国十大最具民俗特色节庆之一。生活在昙华乡的彝族大众把本身对美的理解,倾注给了满山红艳艳的马缨花。昙华还是“中国彝剧诞生地”,"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发祥地,"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文化之根渊源流长,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彝族民居、彝族服饰、饮食文化、民族风俗至今保持还相对完整。
03
(彝族刺绣传承人:罗珺)
我县彝绣种类繁多、工艺复杂、图案精美、寓意深刻,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近年来,我县在发挥特色优势上做文章,在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上下功夫,使民族刺绣工艺品逐渐走出了家庭,走出了大山,以商品的形式走向了全国各地及国外市场。其中,以桂花镇贴布绣、昙华乡羊角包头、三台服饰最具特色。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姚县第九届政协委员、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珺,这个从大姚县深山里走出来的彝族绣娘,深深地热爱着彝族,热爱着彝族的一切,特别是彝绣。她心里始终怀揣着一个梦——发展彝族刺绣,让古老彝绣闯世界。
04
(彝族医药传承人:殷润先)
踏遍千山万水,识尽万千草药。彝族医药传承人殷润先以自己对彝族医药的执着和医者仁心,细研彝药药理,创新中药药方,为无数病患解除了痛苦。年,殷润先被评为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文化传承奖。年被我县表彰为群众身边好医生,受聘为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彝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他撰写的《彝族药五气朝阳草的运用经验》、《自拟肠胃康散剂的临床应用》《自治民族药痔疮止血止痛胶囊》等论文在国家级医学期刊《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他还在基层中彝医药知识培训班上授课,向基层医务人员推广使用彝族医药的单方、验方的使用经验。并参与了我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和大姚一中校本教材“中彝医药知识读本的编写工作,云南省彝医药古籍文献及名老专家学术经验的整理工作,把彝族医药进一步发扬光大。
为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我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编制、申报和保护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寻找、筛查、培养等基础性工作,同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加大申报和保护力度。对已纳入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向国家、省、州、县推荐申报,并争取补助资金,激励他们发挥专长,热心传承,为建设一支积极性高、充满活力、倾心传承事业的队伍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大姚新闻》栏目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四20:00首播22:00重播
次日08::00重播
周五《一周要闻》20:00首播
22:00重播
周六、周日重播
《大姚新闻》电视播出频道:
广电网络23频道
电信IPTV43频道
移动OTT互联网电视频道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