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虽设未尝关,闲看幽禽自往还。尺壁易求千丈石,黄金难买一生闲。雪消晓嶂闻寒瀑,叶落秋林见远山。古柏烟消清昼永,是非不到白云间。”这是在大姚县昙华山密林深处的石壁板上,依然清晰可辨的彝族先哲高奣映的石刻诗。对仗的诗句,流畅的书法,让今天的人们不由得不为之惊叹!
昙华山,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名山之一。其主峰海拔高达米,与楚雄彝州第一高峰百草岭、滇中佛教名山龙山遥遥相望,山高坡陡箐深,山川秀美,景色美丽迷人。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诸多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闻名于世的彝族十八月历,优美动听的彝族梅葛,精彩纷呈的彝剧等让人驻足流连忘返,其中特别是昙华山觉云寺遗址后密林深处的高氏石刻,以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博,古今实为罕见,除了它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后人深入了解昙华彝乡的经济发展,促进昙华彝乡民族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配图
据相关考证,该石刻镌刻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为滇中世袭于姚州土司同知的高氏一门所镌刻。姚安高氏,堪为滇中第一名门。据相关历史所载,从公元10世纪中叶开始,高氏后人辅佐段思平建立大理国起,其后代一直官名显赫(高氏后人高量成曾出任大理国宰相)。元明清时期,高氏后人凭借祖辈建立的功勋,先后世袭姚安路军民总管、姚安土同知、姚州土同知等,其位延续长达余年。高氏一门在云南可谓是官名显赫、名震云贵川。明末崇祯乙酉年,清顺治二年,高氏始建昙华山。清军进入云南之后,时任世袭之位的高氏后人高泰,义不仕清,削发为僧,到大姚昙华山开建昙华寺。高泰的儿子高奣映世袭姚安土同知之后,勤政为民,造福一方百姓,但终究看不惯官场中的黑暗腐败,遂于康熙十七年托疾挂冠,追随其父到昙华山出家。在昙华饱读诗书,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并在昙华山的密林深处留下了大量的石刻。
昙华山高氏石刻大多为书法作品,字体多为草书、楷书和行书,也有着少量的画刻。所镌刻的内容除了一些言简意赅的字句之外,大多为高奣映的诗作。目前尚可考证的还有一首七言绝句:“香龛花窦刀锋横,影落寒苔不世清。日有羲皇留枕上,松风莫怪秦汉声。”一首五言绝句:“月影低留处,云痕涉楼空。不高不下处,跋身待生公。”
配图
除此之外,留下的诗文还有以下几首:“雪积昙华得旧闻,林阴岭色总氤氲。不知何处是山寺,只觉钟声在白云。”“昙华万仞最高峰,突破秦关百二重。石谷鬼门天险设,云林僧寺地灵钟。”“禅林寂寞暮云遮,凿险探幽兴倍赊。高士芳踪留介石,诗人风味属昙华。”“净扫尘埃,明月当台,任檐前红叶铺阶。白云腾去,清风徐来,看卷经,礼时服,且徘徊。”高氏所刻留下的这些诗句意境优美,堪称写景寄情中的佳作。不仅描绘了昙华峰峦叠嶂的山河气势,展现了昙华大好河山之壮美,更道出了这个世袭土同知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大有看破红尘之感,流露出的情感较为自然真实,至今让人赞不绝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多年的岁月,多年的风雨。经过岁月的日曝露浸,风雨剥蚀,这些昙华山密林深处的石刻大多字迹模糊不清,损毁严重。“苔痕翠绿浓于染,碣字消磨字已差。此日登临凭吊古,西风几度夕阳斜。”是啊!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石刻,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住大自然的剥蚀。近几年来,随着大姚昙华彝乡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这些历经数百年的石刻也得到了重视,由当地政府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相信昙华镌石石刻这一历史文化遗迹,在将来昙华彝乡、大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一定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原标题:大姚昙华高氏石刻)
云南政协报投稿邮箱时政要闻稿件请投邮箱:ynzxbnews.甲氧沙林价格临沂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