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县紧紧围绕“防事故、保畅通、降风险、保民生”的工作任务,认真贯彻落实“3.24”全国农村交通安全工作重庆现场会和“4.22”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临沧现场会议的精神,大力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交叉路口“五小工程”建设,结合辖区实际,创新开展“8个1工程”建设,构筑“8+N”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全县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成效明显。
一、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8个1工程”建设
大姚县地处楚雄州西北部,属典型内陆山区县,全县道路通车里程长、道路等级低、交通设施基础薄弱,历年来成为楚雄州交通事故多发的重灾区。通过数据分析,大姚县委政府决定开展以临水、临崖路段和公路交叉口为重点的公路安全隐患治理“8个1工程”建设(1条减速带、1面凸面镜、1盏爆闪警灯、1块警示牌、1排道口标注桩和1排防护栏、1个安全岛、1条交通安全提示标语)。一是高度重视,保障有力。针对少数乡镇和职能部门对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推进不力的问题,大姚县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文跃任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制定印发建设实施方案及工作通知要求,从党委、政府层面解决道路管护多级负责、相互扯皮的问题,上升为“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党委政府工程。积极争取州、县两级党委政府资金支持。二是部门联动,责任明确。县政府通过常务会议进行专题安排部署,制定出台《大姚县道路安全隐患治理“8个1工程”示范建设实施方案》,对全县11个部门、3个重点乡镇进行工作分工,责任明确。明确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方案由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负责;省道示范路建设由大姚公路分局负责实施;县乡道和乡村道示范路建设由县交运局负责实施;大姚县公安检查站建设由县公安局负责实施。三是强化督导,跟踪问效。领导小组办公室派出专人,采取“每天一跟踪、每周一通报”的形式,强化工作落实。治理工作完成后,由责任单位初验,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终验,对验收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对落实不力的严格进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四是宣传发动,聚合力量。争取公路沿线单位、企业支持,由单位、企业自愿出资,在企业、单位出行路口安装警示标牌、爆闪警灯等交通设施,实现“门前三包”,切实增强单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坚持分类分级,增强“8个1工程”治理效果
针对资金有限的困难,大姚县秉承“不求高大上,但求出实效”的治理理念,对全县道路安全隐患点进行分类分级治理。一是排查隐患点,选定示范路。按照“五个必须治理”的要求(发生过交通事故特别是发生过死亡事故的路段必须治理;公路沿线的学校道口必须治理;群众反映较多、有强烈整改愿望的路段必须治理;车流量大、人员出入较为密集的路段必须治理;职能部门认为有重大隐患需治理的路段必须治理)对全县道路安全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排查出安全隐患点个。采取先试先行的方法,选定安全隐患较大的省道“永景线”、县乡道“姚龙线”、乡村道“北麻线”作为示范路实施重点治理,通过示范为引领,典型带动全县全面推进“8个1工程”建设。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治理。针对“永景线”道路岔口多、村庄密集、车流人流量大的实际,治理方案以交叉路口“五小工程”为主,在公路交叉口安装减速带、凸面镜、爆闪警灯、道口标注桩和警示牌,在复杂路段设置安全岛,在公路沿线设置交通安全提示标语,从而对过往车辆人员起到强制减速、警示提醒和导流分流的作用;针对“姚龙线”、“三石线”、“瓦湾线”等县乡道路弯急、坡陡、箐深的实际,治理方案以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为主,在临水、临崖路段安装防护设施,在长下坡、急弯路段安装减速带、凸面镜、爆闪警灯、警示牌和提示标语等,对过往车辆人员起到防护、视觉辅助和警示提醒的作用。三是风险评估,分级治理。根据路况、事故发生率等对所有安全隐患点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分成“红、橙、黄”三个等级,根据风险等级实行分级治理。对于安全隐患较大的“红色”等级隐患点,防护措施采取成本高、防护能力强的波形防护栏,减速带采取成本高、不易变形的强制减速带;对于安全隐患次之或较低的“橙色”或“黄色”隐患点,防护措施采取成本低的水泥防护墩,减速带采取成本低的橡胶减速带等。同时,注重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将路边的石块巧妙转化为警示桩,将废弃的轮胎用钢绳挂穿做成防护栏,用混凝土浇灌拓制减速带等,既节约成本,又独具特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年8月1日,治理道路安全隐患处。其中,安装波形防护栏米、防护墩个、轮胎钢绳防护栏米,各种减速带米,警示牌块,凸面镜块,爆闪警灯盏,道口标注桩棵,设置安全岛32个、模拟警察2个,路面立体反光道钉个,交通安全提示标语余条。在“永景线”原仓街公路收费站建设集交管服务、反恐查缉、综合执法功能于一体的二级公安综合检查站1个,融入信息化建设,设置wifi信号采集站,治安卡口4个、区间测速点1个、固定测速点4个、摄像头11个,为查缉交通违法犯罪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坚持综合施策,打出“8+N”交通安全防控“组合拳”
一是创新“三站合一”。将交通安全管理站、交通安全劝导站、交通宣传广播站有效整合,创新“三站合一”,配备交通安全管理员、劝导员和宣传员,集中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开展交通秩序管控、交通违法劝导和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切实将交通安全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形成“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触角到组”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二是成立“赶集警组”。针对乡镇赶集日和民族传统节日较多且分散的实际,由县人民政府筹集专项经费新招录公安交通协管员20名,由正式民警带队成立“赶集警组”,将全县12个乡镇划分为三个片区开展乡镇赶集日或民族节庆活动日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切实缓解赶集日或民族节庆日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实行“双路长制”。明确公路建设责任单位负责人为公路安全隐患治理“路长”,负责责任路段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明确乡(镇)、村、组干部为交通安全网格化管理“路长”,对辖区人、车、路实行一对一、一盯一的包保帮教措施。四是实行农村筵席提醒制度。在全县12个乡镇个村(居)委会明确“红白喜事信息联络员”,每月摸排农村将举办的农村筵席信息,于筵席前夕到主人家打好招呼,进行安全生产提醒,并于宴席当天到现场进行交通违法查纠、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有效防止群死群伤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五是全面落实“一村一警一助理”警务机制。聘请全县个村(居)委会书记或主任兼任派出所警务助理,协助开展人口管理、社区服务、治安防范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扎实提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网络建设。六是深化“公路亮化”和“警灯闪烁”工程。针对夜间路况复杂、视线差的实际,在“永景线”和县城区“百草岭大街”增设路灯盏、爆闪警灯55盏,有效改善了夜间照明条件,保障了过往车辆、人员的出行安全。七是深化文明交通示范学校创建。在公路沿线学校设立“护学岗”,开展上、下学期间学校路口的交通秩序维护,确保学生安全。深化拓展“小手拉大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及社会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