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硕,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巂”是《史记·西南夷列传》所列西南夷九个人群部落之一,但也是其中面貌最模糊不清的一支人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巂”之族群内涵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从汉代语境看,“巂”字乃蜀人特有的标记与符号,代表蜀人的祖先传说与族群记忆,而“巂”之分布与史籍所载南迁蜀人的分布区域相吻合,故“巂”之内涵是指南迁的蜀人及后裔。汉朝廷对蜀人余绪仍存在于西南夷之地一事颇为敏感和隐讳,可能是造成汉代史籍对“巂”之面貌普遍缺乏记载的原因。
巂;蜀人;西南夷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即“巂”字,下同)、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据此,“巂”是西南夷中一个部落或人群的称谓应无问题。然“巂”却是《史记·西南夷列传》所叙“巴蜀西南外蛮夷”即夜郎、滇、邛都、巂、昆明、徙、筰都、冉駹、白马九个部落人群中面貌最为模糊不清的一支。学术界对“巂”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群,目前大抵有三种意见:(1)“巂”为塞种人;认为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有一种穿窄长衣裤和高筒皮靴、高鼻深目、蓄长须的人物形象,即“巂人”,他们是由西域地区沿横断山区南下进入云南的中亚游牧人的一支。(2)“巂”即“叟”。(3)“巂”为蜀人。这三种意见虽各有所据,但大多缺乏充分证据和系统有力的论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对“巂”人群之内涵与面貌作一较系统的讨论。
一、“巂”是代表蜀人祖先传说与族群记忆的符号
先对有关“巂”的几种说法作一检讨。“巂”为塞种人,是张增祺先生提出的一个颇具新意的看法,且主要依据考古实物证据提出。应该承认,由于汉代西南夷地区确有来自中亚文化因素及人种进入之证据,故此看法的提出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汉代西南夷人群面貌的多样性颇具启示意义。但此看法存在三个明显缺陷:第一,此说仅仅是依据考古实物证据提出的一个孤证,无任何相关文献记载与之佐证,换言之,在史籍记载中找不到任何相应的支持与证据。第二,张先生提出此说,主要依据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存在有穿窄长衣裤和高筒皮靴、高鼻深目、蓄长须的人物形象,是依据滇之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提出此看法。但“巂”的分布,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则是在“其(指滇)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一带,在滇之西,距滇甚远而与“昆明”相近。故以滇地出土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来确定分布上远在滇之西的“巂”之族群性质,其地域上的合理性明显欠缺。第三,一个来自中亚的游牧人群由西域地区沿横断山区南下到滇西一带,在经历了如此长距离的迁徙而仍能完整保留其独立聚居形态与部落建制,且被中原史家认同为“西南夷”中的一个部落,这在很大程度上令人难以想象,其合理性与可能性很成问题。从这三点看,“巂”为塞种人说,其依据与合理性均有问题。
再看“巂”即“叟”说。主张此说的主要有尤中先生,其提出的理由有二:其一,“叟族一般普遍与昆明族相互杂居在一起。其分布面之广,人口之多,仅次于昆明族。所以《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其二,“叟族的主要聚居区是越巂郡。越巂郡之所以得名,是因其地有巂水。‘巂’‘音髓’。……《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把巂水写作同音的孙水。今四川凉山州安宁河上游的一支仍称孙水河。‘巂’、‘孙’与‘叟’同声。巂水可写作叟水。其所以称之为巂(叟)水,是因为这条河流经的地方是巂(叟)族的聚居区。河流因民族而得名。巂族的书面记录名称,至三国初年便写作‘叟’。”应该承认,“巂”、“叟”之间确存在联系,但“巂”为“叟”说却存在一个问题,“巂”作为部落或人群称谓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而同样作为人群称谓的“叟”则是在三国魏晋时期的文献中才始见于记载,两者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转换?对这些问题目前均未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所以,就“巂”即“叟”而言,目前主要还是一种主观揣测和臆断,缺乏系统和有说服力的论证。
笔者认为,在目前有关“巂”之面貌的解释中,最当引起重视的是“巂”为蜀人说。此说最早由徐中舒先生提出,主要从“巂”的字意及训诂角度提出此说,认为“蜀人称巂”。惜徐先生未能就此问题进一步展开并作深入全面的讨论,致使其观点至今未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其影响和接受程度均十分有限。这一点殊为遗憾。下面,笔者拟主要就徐先生提出“蜀人称巂”之证据及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考察与讨论。“巂”是一个生僻且笔划繁复的字。因笔划过于繁复,此字也常被讹为“嶲”,这造成史籍中“巂”与“嶲”两字常被混用,形成“巂”与“嶲”互通的局面。但“巂”为本字,“嶲”为其讹变则甚清楚。我们先来看“巂”字在汉人语境中的含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巂”曰:“巂,周燕也。从佳,像其冠也,冏声。一曰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惭,亡去,为子巂鸟,故蜀人闻子巂鸣,皆云望帝。”《尔雅·释鸟》曰:“巂,周燕。”郭璞注:“子巂鸟出蜀中。音攜。”从这两个汉代文献对“巂”的解释看,均将“巂”释为一种燕类的鸟,可见“巂”字的本意是指一种“鸟”当无疑义。值得注意的是,许慎和郭璞注在提到“巂”这种鸟时,均将之与蜀相联系。许慎释“巂”特引蜀王杜宇化为“巂”(子规)亡去,蜀人闻巂鸣“皆云望帝”的传说。许慎对“巂”的解释,应代表汉代人通常所悉知的有关此字的主要内涵。而魏晋人郭璞于“巂”字下注曰:“子巂鸟出蜀中。”这一句实点明了“巂”与蜀发生关系之缘由:子巂鸟是一种“出蜀中”的鸟,这应是蜀人以“子巂鸟”喻杜宇化身之传说产生的背景与自然基础。
与“巂”字相关的蜀王杜宇化为子巂鸟的传说在后世得到广泛流传,影响甚大。汉代以后史籍及诗文中,凡提及“巂”大多同时征引杜宇化为“巂”的传说。《太平寰宇记》卷72《益州序》载:“按《世本》、《山海经》、扬雄《蜀王本纪》、来敏《本蜀论》、《华阳国志》、《十二州志》诸言蜀事者,虽不悉同,参伍其说,皆言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后有王曰杜宇。……时有荆人鳖泠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鳖泠至汶山下,忽复生。见望帝,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泠凿巫山,蜀得陆处。……遂自亡去化为子鹃鸟。故蜀人闻子鹃鸟鸣,曰:‘是我望帝也’。鳖泠或为鳖灵。子鹃为子巂。或云‘杜宇死,子规鸣’。”左思《蜀都赋》曰:“鸟生望帝之魂。”此传说在唐代更成为诗人广泛征引和歌咏的题材。如杜甫《杜鹃行》有“古时杜宇称望帝,魂化杜鹃何微细”,杜鹃实已成为含有冤屈的蜀王杜宇之代名词。
从蜀王杜宇化为子巂传说被后世广泛记载且被历代文人广为传唱看,此传说至少在汉代时已在蜀地广为流传,这应是许慎《说文》中释“巂”时引此传说的背景。徐中舒先生说它是蜀人“历代相传旧说”,乃为洞见。“巂”既然是“出蜀中”的鸟,又被蜀人普遍喻为望帝杜宇化身,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巂”在汉代已经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字:它代表着蜀人的祖先传说与族群记忆,是蜀人所特有的一个符号和标记。故“巂”与“蜀”有关,即徐先生所言“蜀人称巂”,乃完全能够成立。“巂”与“蜀”有关还可由民族志材料得到旁证,分布于汉代越巂郡范围的四川凉山彝族至今仍称子巂鸟(杜鹃)为“蜀布”或“蜀”(音),或说“蜀”是一种野鸡。
但在汉代,“巂”无论是作为地名还是人群称谓都并不出现于蜀地,而是大量出现于越巂郡和南中西北部一带。两汉时越巂郡和南中西北部地区有“巂水”、“巂山”、“越巂”、“巂唐”等不少含有“巂”的地名。被《史记·西南夷列传》称作“巂、昆明”的人群也主要分布在今滇西一带。“巂”既然是蜀人的特有符号和标记,代表蜀人的祖先传说与族群记忆,为何作为人群称谓或地名的“巂”却普遍存在于越巂及南中西北部一带呢?只能有一个解释:这是蜀人南迁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蜀人南迁将“巂”这一代表蜀人祖先传说与族群记忆的符号与标记带到了上述地区。
对这一点,我们从“越巂”之得名亦可看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邛都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汉兵自越巂水伐之,以为越巂郡。”李贤注曰:“巂水源出今巂州邛部县南巂山下。”蒙默先生认为“越巂水”三字当读“越‘巂水’”,而前面的“自”字当是衍文。《汉书·地理志》应劭注“越巂郡”云:“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可证明蒙的意见正确。《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越巂,郡,武帝置,本邛都也。巂,水名,因越巂水而置郡,故以名焉。”知汉武帝时设“越巂郡”确以“巂水”得名。“巂水”即今西昌越西河。除“巂水”外,越巂地域还有“巂山”。《元和郡县图志·巂州》邛部县条载:“巂山,在县西南九里。巂水出巂山下,州郡得名,因此水也。”由此看来,先有“巂水”、“巂山”而后有“越巂”之得名当无疑义。蜀人南迁经灵关道翻越邛崃山脉之大相岭,在大渡河南、北两岸可能留居了一段时间,在此地段汇入大渡河的重要支流即是“巂水”(今越西河)。“巂”既为蜀人之符号,南迁蜀人因曾聚居于此而将之名为“巂水”就不足为怪。这与秦灭蜀以后秦人大量迁蜀,因怀念秦地而将蜀地之河名改为“泾水”的情况应同出一辙。
二、有“巂”的区域与南迁蜀人的分布地域相吻合
“巂”为南迁蜀人,可由史籍所载蜀人南迁后的主要分布地域得到进一步印证。关于秦灭蜀以后蜀人向南迁徙的史事,史料有很明确的记载。《史记·三代世表》张守节《正义》引《谱记》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巂等处。”
对这段史料或有学者标点为:“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巂等处。”以此标点,则蜀人子孙迁到“姚、巂等处”当在蚕丛之时,其年代甚早,约在西周至春秋早期。但此标点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华阳国志·蜀志》中有一段相似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此记载仅言周失纲纪蚕丛先称王,其意与“周衰,先称王者蚕丛”相吻合。其二,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国自蚕丛及其后的柏灌、鱼凫、杜宇等王朝均为一脉相承,并无“国破”的记录。因此,将《谱记》这段文字标点为“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巂等处”显然更与史料及史实背景相符。如此,则“国破”当指公元前年秦灭蜀,即蜀王子孙迁往“姚、巂等处”应在司马错灭蜀后,与史实相合。“姚”为今云南大姚县一带,汉代属越巂郡青蛉县,唐代为姚州。“巂”指巂唐县,其地在今云南保山。任乃强认为:“巂为种族,则巂唐显然是取当时巂种集中居住地之义。”此判断甚是。《盐铁论·备胡》卷7云:“氐、僰、冉、駹、巂唐、昆明之属,扰陇西、巴、蜀。”此处显然将“巂唐”作为人群称谓来使用,这证明“巂唐”之得名确应缘于有“巂”之人群居住。需要注意的是,蜀子孙所居“姚、嶲等处”,亦恰是《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巂、昆明”之“巂”的分布区域。这一点由记载南迁蜀人的另一条史料可得到有力的印证。《史记·三代世表》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
这是褚少孙补《史记》的一段文字,褚系西汉元成间一位博士,其为《史记》补缺保留不少第一手材料。从这段记载看,其提到“至今”(即西汉时)“常来朝降,输献于汉”的“蜀王”显然非处于汉朝控制下的蜀郡范围,而当在汉朝直接控制区之外。这由其所言里程也可得到证实。“在汉西南五千里”,该记载既言西汉之事,则此处的“汉”当指长安。据《续汉书·郡国志》越巂郡在“洛阳西四千八百里”,益州郡在“洛阳西五千六百里”,而长安“在洛阳西九百五十里”,减去洛阳、长安之间的里程,则“在汉西南五千里”大体应指越巂郡以南以西之区域。蒙文通先生经考证后认为:“越巂之南、益州、永昌之北的地带恰好是在长安西南五千里。”此判断甚是。褚少孙这段记载说明,至少在西汉武帝或元成年间,长安西南五千里即越巂之南、益州、永昌之北地带确有南迁“蜀人”势力存在,他们与西汉朝廷之间仍保持一种以“输献”体现的“朝降”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在汉代存在于“汉西南五千里”的“蜀人”,其所在地域也正好与史料所记蜀“子孙居姚、巂等处”的地理范围相吻合。“姚”,唐代为姚州,《旧唐书·地理志》载:“姚州,武德四年置……至京师四千九百里”。“巂”(即巂唐)在“姚”之西南,则其位置亦正合于“汉西南五千里”范围。也就是说,《史记·三代世表》记西汉时蜀人仍存在于“汉西南五千里”与《史记·三代世表》张守节《正义》引《谱记》云蜀之“子孙居姚、巂等处”,两者地理位置完全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史记》、《汉书》及《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所记“巂”这一人群也正好位于此区域。三书对“巂”的记载有两点大体一致:其一,均将“巂”与“昆明”并举,称“巂、昆明”,说明“巂”的位置与“昆明”相近;其二,均称“自巂以东北”为“筰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以“筰都为沈犁郡”,沈犁郡在今雅安一带,则“巂”当在沈犁郡之西南,亦即越巂西部及益州、永昌以北地带,这意味着“巂”的地理位置应在“昆明”之东北。因此,汉代“巂”的分布位置与西汉时蜀人势力存在于“汉西南五千里”及蜀人子孙居“姚、巂等处”的记载相吻合。这就有力地印证了在汉代被称作“巂”的族群内涵确应指南迁之蜀人。
此外,可证明蜀灭后蜀人曾发生较大规模南迁的还有安阳王事迹。《水经·叶榆河注》引《交州外域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旧唐书·地理志》于安南都督府下引《南越志》曰:“交趾之地,最为膏腴。旧有君长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后蜀王将兵三万讨雄王,灭之。蜀以其子为安阳王,治交趾。”据学者考证,安阳王的时代大约在战国后期至西汉初。安阳王的史实可与西汉时蜀人势力“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的记载相佐证。蜀灭后,蜀王子能将兵三万之众在距蜀地千里之遥的交趾建立政权,说明三个问题:其一,在秦灭蜀后蜀人向南迁徙的规模相当可观,且南迁的蜀人中很可能有原蜀王室后裔即“蜀王子”存在。其二,南迁后的蜀人仍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某种政权组织形式,这由其“常来朝降,输献于汉”的记载可得到证明。其三,蜀人南迁以后能远达交趾并建立政权,意味着在蜀地与交趾之间应有一个蜀人活动的中间地带,亦即蜀人南迁后所盘踞的根据地。只有在此根据地得到充分休整、发展并坐大势力后才可能聚三万之众入据交趾建立政权。而据史载,“汉西南五千里”的“姚、巂等处”很可能正是蜀人南迁后盘踞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从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所反映的蜀地文化向西南夷地区的辐射看,蜀人向南中地区迁徙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五尺道:经今乐山、犍为至宜宾,跨金沙江,沿“五尺道”经盐津、大关、昭通、赫章、宣威、曲靖、昆明、楚雄而至大理,此道穿越的地理单元主要有昭通盆地、曲靖盆地、滇池湖滨、楚雄盆地。其二,零关道(亦称“牦牛道”):经今雅安、汉源、越西、西昌、会理、攀枝花、大姚至大理,此道穿越的地理单元主要有青衣江中游河谷、安宁河谷、盐源盆地、楚雄盆地。这两道于楚雄盆地汇合后,向西转为经洱海湖滨和保山盆地的“博南道”。从目前考古发现材料看,在上述两条路线中,以零关道一线所散布的蜀文化因素及遗迹最为丰富。特别是今盐源盆地一带,出土有大量蜀式风格的青铜器。诚如刘弘先生所指出:“‘零关道’与‘博南道’的东段,是巴蜀文化向南辐射和影响最重要的孔道。巴蜀文化向南辐射和传播的主要文化因素,如标准巴蜀式戈,受巴蜀式戈影响的D、C、B式三角援戈,铜杖与杖首,青铜人物造形艺术,大石崇拜遗迹都在这条路线上出现,而传播和辐射的线索和时代较为清晰。商周时代蜀文化传入了青衣江、安宁河地区。战国时期逐渐传入了盐源盆地、滇池湖滨和洱海湖滨,以上现象说明,‘零关道’是巴蜀文化向南传播和辐射的主要孔道,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传播的蜀文化因素最多,传播和辐射的距离也最远。”蜀文化因素大量散布于零关道一线的事实,与史籍所载蜀人后裔分布于“汉西南五千里”“姚、巂等处”完全吻合,这充分证明由灵关道经越巂到“汉西南五千里”“姚、巂等处”一带乃是蜀人南迁的主要路线。
对于蜀人南迁规模与范围,蒙文通先生曾作如下估计:“《蜀王本纪》说,蜀‘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这是古代蜀人的标识。《西南夷列传》说夜郎与滇和邛都‘皆魋结、耕田,有邑聚’,这正是牂柯、益州、越巂三郡也是椎结,和蜀人同,这就是《汉志》说的与巴蜀同俗。从椎结来看,蜀王子孙在益州、越巂也是对的。”此见解极具启示性。徐中舒先生也指出:“蜀亡以后,蜀王子孙率其部族流散于川西各地,自青衣江、若水(今为雅砻江)沿横断山脉南下,其人则随所在之地而异名。……其在越巂或南中者,则为越巂、为巂唐。”同蒙先生的观点大体吻合。笔者以为,对于蜀人南迁的规模、范围及对越巂、南中等地西南夷人群产生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尚缺乏足够怎样才能治好白癜风如何治疗皮肤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