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大财富顾家增收两不误云南网

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力打造扶贫车间,让有劳动能力、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正在忙碌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饱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大姚蜻蛉福手工编制有限公司于年在金碧镇金平路金碧家园40栋设立扶贫车间以来,目的就是吸纳更多的贫困群众去学习和传承这项手艺,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有技术,有工作。公司的扶贫车间主要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根植于传统技艺,运用现代管理的企业,取材自然植物,专业制作家居用品、收纳篮、日用物件等。制作工艺品走进大姚蜻蛉福手工编制有限公司的扶贫生产车间,俨然是一派繁忙景象。68岁的王阳贵来车间手工编织竹篾已经一年多了,年易地搬迁的政策让王阳贵一家搬迁到县城金碧家园,年成立的扶贫车间又给老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王阳贵满脸自豪的告诉记者:“从小就喜欢做手艺活,手上活计不复杂,我虽然上了年纪,但是熟能生巧,做得成品也不差”。竹篾工艺展示邢开杰师傅现在52岁,从事竹篾工艺却已经40多年了,现在是扶贫车间的指导师傅,他教授的竹篾产品多半是满足日常生活、生产用品所需的农具,造型各异,多种多样,有各种竹篮、竹篓、竹盆、土箕、箥箕、筛子、笊篱等,很受人们的喜欢,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日益对手工艺品的追求越来越严苛,产品不仅要实用美观、更要外形精致别雅。邢师傅不但要教会前来学习制作的学员,而且他还不断的响应公司要求,到云南省各地州学习研讨,不断吸收好的经验和手艺,目的就是要把竹篾工艺做到实用、美观合二为一。工艺培训扶贫车间里的竹篾,均采用天然植物为原料,如竹、藤、草、水葫芦等,沿袭古法以自然方式处理,手工编织成型,从插画的花瓶,到装抽纸的竹盒,甚至是竹编的背包、酒罐、马灯等等,每一件都是美轮美奂的珍品。现在,车间里的竹篾工艺在邢师傅的指导下,既保留了传统精华,又不断吸纳了时尚的设计理念,创新地将木艺、民族刺绣、手工织布等技艺与竹藤结合,创制出了跨界复合的工艺品。正在编织目前,大姚县共打造扶贫车间22个,提供就业岗位余个,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人,务工经济年创收余万元,人均务工年收入达1.5万余元。小小的竹篾,不但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车间工人们的手法技艺,手工艺人和居住在楼上的贫困户们编织着自己的手工作品,同时也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南网通讯员叶建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zz/13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