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一年(年)十二月初七,徐霞客从元谋县新华村进入大姚县境内考察,在大姚县境内游历6天,辗转百余里,留下余字的文字记录。
古井过街楼见证岁月沧桑
“初九日,出寺一里半,过口家庄,半里,转南,半里,仓屯桥。二里半,泗峡口。”——《徐霞客游记》
年十二月初九日,那是一个艳阳初升、寒气渐散的早晨,徐霞客早早地起来,顺着龙街河大姚方向前行。走了大概两里路,徐霞客到了仓屯桥,又走了二里半,来到了泗峡口(今美泗村)。
美泗村,这个灵关道上的古老村寨,路边几株柏树,苍劲挺拔而又历经风霜,村庄像它们一样,显出古老的意味。《清道光县志》卷二地理志下:东界军屯,美泗村。年《云南省地名志》,此村位于五福村委会驻地东1公里,原名黄寺坝,此地明初开滇沿旧制,以军屯田,为军屯,根据村前溪水萦绕,村后山青翠绿的自然特点更名为美泗村。
当年徐霞客笔下的仓屯桥,位于美泗村的村口,经过年的变迁,饱经岁月风霜,几经修缮后留了下来。进入村里,徐霞客笔下的古井和过街楼犹存,古井上一条条深陷的痕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过街楼矗立在古井旁,楼下古石板路按秦五尺道而建,宽五尺,楼上住人,想必是当年的哨卡,虽然现在看上去显得有些“疲惫”,却有惊艳了岁月的容颜。
名家大院古韵犹存
沿着美泗村而上,来到了上河底村,徐霞客称它们为“夷村”。《清道光县志》卷二地理志下:东界,下河底村距城92里,上河底村距城90里。据年《云南省大姚县地名志》,下河底村位于龙街镇东6里,上河底村位于龙街镇东4里,属龙街河下游下段故名,全村为彝族,现属龙街镇龙街社区。
如今,“夷村”虽保存了多年前的部分原貌,却已显得有些衰落,很多房屋主体建筑已成危房。漫步村中,随处能够偶遇保存至今的百年老屋,这些老屋有的还在使用,世居其中的村民大多已经老迈,有的已经大门紧闭,门前芳草萋萋,只留古色古香的碧瓦朱檐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而有些则已经破败不堪,只留断瓦残垣,向人们展示着岁月的无情。
村里的谢家大院占地面积广,外观气派,曾经是大户人家的院落,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淋晒,土墙砖石依然结实。院里青砖铺地,“乌衣世第”的门头依然,雕门画梁、刻窗飞檐的古风犹在,“簏水淘金蓝田种玉,华封易紫草阁流丹”的古韵犹存。大院周围的绿树红花,为古香古色的院落增添了活力,几只朱雀在林间穿梭啼叫,一切都显得静谧详和。
“自从美泗村古村落被认证为第四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这座古村落也焕发出了新生机。”大姚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黄德祥告诉记者,随着“霞客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霞客迷”到美泗村古村落参观采风,不仅提高了大姚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性,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具价值的延伸产品。(楚雄微旅游)
徐霞客生平简介:
徐霞客(年1月5日—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弃绝科举,放弃仕途,寄情山水,遍游全国名山大川,毕生从事旅游和地理考察,明万历二十九年(年),应过一回童子试。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就想方设法到处搜集没有看过的书籍,博览群书。
明万历三十三年(年),父亲去世。徐霞客生来有理想,外出探寻名山大川的奥秘,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
明万历三十六年(年),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54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