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橛子”知州张迎芳
——聊斋夜话之六
《一员官》附则记述了泰安知州张迎芳清廉守正的两件事,以赞赏的口吻说“是时泰安知州张公,人以其木强,号之‘橛子’。”“木强”,指质朴而倔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汉书·张周赵任等传赞》:“周昌,木强人也。”唐颜师古注:“言其强质如木石然。”“橛子”,短木桩,此处谓张迎芳为官刚强,难以摧折。
(于受万画,摘自《精短文言全图聊斋志异》)
先说第一件事。按照惯例,达官显贵游览泰山,所需的民夫、车马、山桥等,都由当地官衙提供,因为征索过多,百姓苦不堪言。张迎芳到任后,把一切供应全部废除。有的登山官员向他索要猪羊,张迎芳回复:“我就是一头羊、一头猪。请把我杀了,犒赏你的随从吧。”官员对他无可奈何,不再索要。
再说第二件事。张迎芳离别家乡外出做官,和妻子儿女已经分别十二年了。他在泰安任职期间,夫人和儿子从京城来探望他,一家人见面很高兴。过了六七天,夫人跟他聊天时随口说:“你在外为官多年,怎么连一点积蓄都没有?难道你老糊涂了,不替儿孙们想想?”张迎芳很生气,大骂夫人,又叫衙役拿来棍子,逼夫人趴在地上受刑。儿子趴在母亲身上放声痛哭,请求代替母亲受罚,张迎芳狠狠地打了一顿才罢手。夫人当场带着儿子乘车返回,并且发誓:“他就是死在这里,我也不会再来了!”一年之后,张迎芳果然死在任上。
查阅有关资料,张迎芳,字畹伯,湖北应城县人,出生于明末。他于顺治三年()中举人,任湖北随州教谕。十六年()成进士,先后任云南大姚县、河北玉田县、山东博兴县知县。康熙二十一年()升任山东泰安知州,二十九年()春病逝于州衙。
乾隆《泰安府志·宦迹下》:“张迎芳,应城人,进士,康熙二十一年知泰安。事必躬亲,不假手胥役。偶有误,即自批其颊。康熙二十八年,驾东巡,上官虑供给未备,迎芳处以镇静,毫发不取诸民。数载卒于官,室无长物,惟册籍数笥。”雍正《应城县志·人物上·宦业》:“张迎芳,应城进士。康熙十八年知博平(兴),事公明严正,人不敢犯。上官至,绝不供应,时以强项目之。后升泰安州,士民号泣以送。比至泰安,凡博平人游山往谒,即以脱粟饭之。时登岱者例有税,张曰:‘此吾旧民’,独免之。二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巡方,宣办供亿,曰:‘吾闻圣旨,不扰民间。’清宫除道,丝毫不累民。驾过,问州牧何如,万民叩首称善,上嘉之。张妻挈子之任,曰:‘君独不为子孙计耶?’张大怒,立遣去。后竟卒于官。人肖其像于包孝肃祠。”
据说,“橛子”这个绰号是张迎芳任玉田知县时其幕僚和随从为他取的。在北方口语中,橛子这个称呼含有贬意,指为人倔强,不懂人情世故,不知变通。张迎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廉,清廉得不可思议。他从不陪客,也不宴请他人。按规定配置的一乘小轿,他从来没有坐过,两名轿夫被他安排做了其它杂役。还有,张迎芳在泰安任上很少升堂办案,经常骑一头毛驴,携一张狗皮褥子,到泰安各地明察暗访,处理诉讼。有一天,他来到崔家庄十王殿场院,系好毛驴后,命地保鸣锣告示村民。一群儿童以为来了耍猴戏的,争相围观,结果仅见一老头席地而坐,便问:耍猴的,你的猴呢?张迎芳说:我是州官,不是耍猴的,来这里有公干。儿童们大笑而散。到晚上,张迎芳便借宿当地人家,铺开狗皮褥子,倒头就睡。后来崔家庄重修十王殿,在石碑上记述了这件事。
张迎芳耿介峭直,其所作所为,真可与天下第一清官海瑞媲美。《明史·海瑞传》记载,海瑞去世时“佥都御使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而张迎芳去世时,也是“室无长物,惟图籍数笥。”三年后,泰安乡绅百姓感念他与老妻生不同衾,刑杖而别,千里迢迢护送他的灵枢回应城毛家河安葬。雍正元年(),泰安重建包公祠,祠祀宋代名臣包拯,增祀张迎芳。
蒲松龄一向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称他们是“官虎吏狼”,或鞭挞,或嘲讽,唯独对“橛子”张迎芳少有地予以高度赞扬,称他是当今的“强项令”董宣,至死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认为他能把威严行使到妻子身上,此事比鬼神还要神奇。这真是少有的赞语。但也不无惋惜地说他对待妻子有点不近人情:离别多年的夫妻,因为一句话而暴躁且发怒到如此地步,难道这符合人之常情吗?
sunq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