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 http://m.39.net/pf/a_6619433.html
6月9日至10日,大姚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迎来州级验收。州级初验组走进大姚县,实地检查了石羊古镇、赵家店镇紫丘村、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李湾社区、县民族中学、县司法局等示范点。
大姚县位于楚雄州西北部,距州府楚雄公里、省会昆明公里,东邻元谋,南连姚安,辖8镇4乡,个村(居)委会,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0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35.6%。享有“金马碧鸡故里、彝族文化发祥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来,大姚紧扣县委“”发展目标,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物质基础和法治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初验组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
01
石羊:千年盐都擦亮中华文化新名片
清晨,从大姚县城出发驱车赶往石羊古镇,渐渐地,小镇的轮廓在朦胧的雨雾中清晰起来,一条小河蜿蜒向前穿过古镇,一座座风雨桥横跨河上,两岸古香古色的民居在树影间若隐若现,整个小镇显得格外安逸静谧。
曾有诗云“车水马龙羊城郡,万贾云集四方交。一泓卤水千年味,两岸青山万寿青。”其中描绘的便是古时石羊因制盐而引来商贾聚集,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石羊因盐而兴,西汉时期就已经生产食盐,是云南省主要的盐产地之一,至今还保留着西汉的古盐井和完整的制盐工艺。在历史上,石羊的盐一度销往边陲相邻地区,在宋代成为古丝绸之路的一项重要物资,后逐渐形成一条条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古骡马盐运驿道。时至今日,在古镇中行走,马帮的驼铃声仿佛在耳畔回响,青石板路上依稀可见的马蹄印便是石羊盐文化最好的历史见证。
晒盐篷
久负盛名的石羊孔庙位于象岭山脚下,是滇中众多文物古迹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每逢节假日,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免费为入园的游客进行讲解,让他们了解儒家经典,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思索圣贤礼教的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文化基础。”讲解员小李介绍。
大姚是一块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土地。为了纪念大姚的先辈先烈和红军长征过大姚的光辉事迹,大姚县委投资万元在石羊镇建成了大姚红色文化纪念馆,纪念馆于年1月正式开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记录了大姚党组织的革命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以及共产党员的高尚精神,以此来宣传和弘扬革命先辈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现在,这个纪念馆已成为大姚县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
石羊镇龙女牧羊雕塑广场
盐文化、红色文化、儒家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生长,让“千年盐都”“祭孔圣地”的石羊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
妇女们低头绣花
02
党群共建紫丘花开
走进紫丘,一幅其乐融融的和美画卷随即映入眼帘。几位老人在凉亭中歇脚交谈,妇女们低头绣花,一针一线在指尖上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远处传来阵阵歌声,一群身着傈僳族服饰的村民正伴着歌声跳起舞来……
赵家店镇紫丘村位于南永二级公路旁、赵家店镇政府所在地,距大姚县城21公里,辖5个小组90户人,是为解决铁锁乡七棵树村委会七棵树、下迷马拉等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并结合工程移民规划新建的一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紫丘村移民新居
年以来,县、乡各级党委、政府抓住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机遇,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发动,将七棵树村委会5个小组、90户名彝族傈僳族群众从金沙江畔搬迁安置到赵家店镇紫丘村,投入资金多万元新建了住房、畜圈、道路、文化活动室、民族特色广场等基础设施,让村民们住上安全稳固、舒适美观的现代小洋房,过上通水、通电、通路和公共服务配套的现代生活。
为了让搬迁同胞过上好日子,紫丘村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在保持原5个村民小组基础上,组建成立紫丘村党支部,通过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履诺等措施,教育引导支部18名党员自觉服务群众,在政策宣传、维护稳定、卫生保洁、收集民意、帮贫助困、民主管理等方面积极行动,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的模式为全村的建设出谋划策,带动全村各族群众共同兴产业、谋发展、奔小康。
紫丘村饮食文化街
紫丘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村民养殖特长,在房前屋后集中建设2个“养殖”小区,引导各族群众发展云岭黑山羊、肉牛、生猪养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建成赵家店镇彝族文化饮食街和紫丘村特色民族建设项目,结合“三潭”景区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和彝族饮食文化吸引周边游客到紫丘村观光游览,实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
同时,用好用活集体资金建设高标准厂房,投资万元建设紫丘移民村标准厂房,引进大姚县金碧小把粉丝厂,通过统一培训、统一上岗的方式,动员和引导各族群众到粉丝厂工作,务工和顾家两不误,粉丝厂成为了紫丘村各族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小粉丝带来了大财富,“扶贫车间”解决了移民村“无业可扶、无法离乡、无力脱贫”的移民就业问题,成为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脱贫增速的新“引擎”。各族群众收入从搬迁前的人均不足元增加到现在的多元,彻底结束了贫穷落后的苦日子,翻开了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
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与今日民族联系
监制丨纳梦月编辑丨徐永进、李卓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