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姚.富起来的水乡
文/姚鹏
金秋十月,此时的西姚是“黄金万两铺满田”。看,那沉甸甸的稻穗累弯了腰,无忧无虑的在稻杆上荡着秋千;一排排整齐的白杨树,也被大自然涂上了黄色;大豆,玉米也穿上了金装······
西姚是鱼台县谷亭镇东部的的一个村子,距县城大概10公里的距离。她包括双楼村和红卫村两个自然村。村内“姚”姓居多,也有少量的异姓,虽不是同族,但都如同兄弟姐妹、亲戚交往。
西姚村北临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东接复新河,西靠东鱼河,中间又被闻名世界的京杭大运河怀抱着,所以,村内村外土壤肥沃,水资源得天独厚,有荷花池,有芦苇荡,还有那醉人的落日夕阳······
全村总面积占地多亩,人口多人,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农作物。农闲时,村民们以编苇席,织稻草袋、养鱼、种藕为副业。
据《姚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公元年---年),姚氏由巨野县大姚楼迁此立村,因河东有东姚村,故取名为西姚。
西姚村三面环水,气候宜人,风景秀美!说起西姚,也有很多让人骄傲的历史。
1一、埋在地下的姚公祠
在西姚村,七零后出生的人都知道,在他们六、七岁的时候,姚公祠的建筑物已经乱七八糟的躺在浅浅的池塘里了。半裸半露的,只有那汉白玉似的石碑还显得干净整洁,因为质地坚硬,没有被破坏掉。从文化大革命开始那一刻起,这些文物就开始首尾各异了。学校在村西头,池塘是必经之路,刚学写字的小学生,看见大大的龙头碑上刻满了凸凹不平的字,他们就撕下了田字格铺在上面,用铅笔不停地在上面摩擦,不一会就印了好多字,有大字,有小字,字字清晰,一口气,接二连三印了好多张,当宝贝似的高高兴兴的拿回家。家长们总是吓唬小孩说,“下次可别去了,有水鬼,会把你们拉到水底的”。吓唬归吓唬,只是不让他们再去打扰这块神圣的地方。大人们都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碑文,是有一定历史的,解放前,很多达官贵人,县里的领导经常来参拜。
姚公毕竟是谁,也不去考证了,碑文上记载的文字大意是:他曾是康熙年间翰林院大学士,参与过编修国史,起草过国家文告,因不事权贵,毅然辞官,因是帝师,皇上念旧情,才保全了身家性命,还乡,归隐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直到姚公去世,一直享受皇恩,后建了姚公祠,又立了龙头碑,武官经过下马,文官路过下轿。姚氏家族供奉着祖祠,烧香的烧香,磕头的磕头,风风光光了二三百年,到近代,世事变迁,一股“文革风”,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姚公祠被推倒了,龙头碑也撬翻了,到处一片狼藉。风口尖上,姚氏家族中谁也不敢提出重修那祠,整理那碑,经过风吹雨淋,再加上一场无情的洪水,把这一段辉煌的历史冲刷到九霄云外······后来,石碑变成了石块,石块又成了盖别的建筑物的奠基石,能用的都捡走了,搬不走的就埋在地底下。一瞬间,姚氏宗祠灰飞烟灭,历史文物说没就没了。
2二、消失的照明铁塔
八零后的年轻人还记得,小时候时常约几个伙伴,偷偷跑到村西出口的河堰上。不为别的,就因为这里矗立着一座铁塔,一心想爬,爬一两层就下来,高,害怕,要是被大人看见又要打屁股了。铁塔是西姚村的地标建筑物之一,塔高40多米,形如金字,也叫“金字塔”。听村里老人讲,这座铁塔是照明塔,铁塔的建成,还得从挖东鱼河说起。
挖河前的稻改成了县政府的首要工程,为了解决水势低洼,连年被淹的问题,各村都建了排灌站,西姚村的排灌站建在了双楼村的河堤下面,这里地势东高西低,正好能把水源送到稻地里,排灌站每天开闸关闸,西姚村的稻苗也在每天不断的变化。
一不作,二不休。年入秋,又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各镇各村全力动员壮力男丁去挖河,西姚村的也不例外。严冬腊月,人们像打足了鸡血,个个精神抖擞,敞怀露背光膀子;那场面人山人海,挖的挖,拉的拉,抱的抱,扛的扛;铁锹不知撬断了多少,地板车不知压坏了几个,天寒,地冻,人身上却流汗,他们不知道啥叫累,也不知道啥叫冷,风吹着,雨淋着,嚼个干馍,喝口冷汤,经过几个月的干劲,一条人工大河就要呈现在眼前了。从河这头望到河那头,白晃晃,秃尤尤的一片,没桥哪成事,紧接着大队就张旗罗鼓的忙着建桥,又经几个月,桥建成了,河也挖好了,也挖走了西姚村两千多亩田地。当时,因是红卫兵的天下,河取名为“红卫河”,桥叫“红卫桥”。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父辈们,他们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是现今一个不可跨越的里程碑。
河能流了,桥也通了,站也灌溉了,村人总感觉又缺点什么,后来有人提议建塔。经大队研究一番,也该建个塔。于是找专家,选地址,说着说着,就拉土,打夯,买铁架,进螺丝,没多久,这项工程总算完了,人们也松了一口气。铁塔建起来了,大队派人每天轮流值班,或预防灾情,或照明巡视;灯在塔顶,就像闪闪发光的夜明珠,照射到方圆五六里;外村人羡慕不已,看见发光的地方就知道是西姚村,铁塔成了西姚人的骄傲,他就像一个神圣的卫士,每天保护着村庄的一草一木。八十年代初,土地改革,不再吃大锅饭了,村民们分到了土地,包产到户,各顾各的,铁塔没人管理了,灯也不亮了,他又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抹鼻子掉泪,慢慢地,铁塔少胳膊缺腿。现如今,河在,桥在,排灌站还在,而铁塔,这个高大的建筑物越来越矮,最后,也走进了人们的记忆里。
3三、天然的湖产品
各家各户都有了土地,而且都分到两块地:村内的是水田,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村外的是旱地,村人把大运河对面的旱地叫“堰外”,那里可以种棉花,种谷类及瓜果;根据自己的地形,还可以挖鱼塘,种树。堰外是西姚村的“宝藏”,,只要去那里转一圈,就没有空着手回来的,大到谷类,瓜果;小到鱼虾,野菜;这地方总是让人高兴而来,兴奋而归。去堰外要撑船渡水的,家家户户都备有木船,一到收获的季节,大船小船来来往往,湖水也涟漪荡漾!
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姚村靠着微山湖,湖里就成了西姚人致富的天下。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湖里长的,样样普通,而样样又都是天然的野味。万亩的莲藕全身都是宝:荷叶、荷花、莲蕊、莲籽、莲芯都是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不但能入药,也都加工成了舌尖上的美食。荷叶茶、小龙虾、鱼灌头、湖杂粮已成为鱼台特产。
4四、美丽的家园
村民们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淳朴,勤劳的习惯。天刚刚微亮,太阳还在睡着懒觉,他们已经拿着镰刀,扛着锄头,到地里割草翻土了;夕阳下山的时候,他们还恋恋不舍,然后再披星戴月,裹着满身的泥土气息,回家烧汤煮饭。就这样,一年四季,年复一年,茅草屋消失了,泥胚墙不见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
宽敞的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滨湖大道也直达西姚村;出租车,私家车,时不时的在村中穿梭。新建的东鱼河大桥和复新河大桥,两兄弟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横跨在村庄两头,一个北上,一个南下,把村里的农作物和副产品运输到全国各地。
东鱼河老桥重修了,旧貌换新颜,她依然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巍然屹立于村口,监督着两个年轻的孩子;风吹日晒,雨打霜冻,流水澹澹,荷香飘荡,芦花飞扬,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精彩推荐观鱼诗词
朱圣磊老师诗词讲座通知
鱼台县“益康”杯老年书画大奖赛征稿启示!
鱼台记忆
我旧时的小半导体收音机
大美鱼台
鱼台名吃:老街沙家煎包
鱼台村落
李阁镇.变迁中的陈楼村
编辑、摄影:五月天
七彩晚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