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路域生物多样性(楚雄)科普示范园正式开园并对外营业。
路域生物多样性(楚雄)科普示范园于年5月开始施工建设。项目选址以高速公路取弃土场综合利用为切入点,园区占地面积约40亩,分为室内展馆、温室展区和室外展区三个部分,紧扣楚姚高速公路路域生物多样性特点,以“万物之融”“路域之美”“生态之窗”三个篇章展示楚雄典型生物群落特点、路域生态保护及修复技术和生态演替,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普示范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作为滇西旅游环线的重要通道,楚姚高速公路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高速路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楚雄本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有效呈现了楚雄州“滇中翡翠”的山灵水秀,描绘出云南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画卷,使科普示范园不仅成为科普教育的载体,还为不断提升交通行业的生态文明意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从“八五”起步到“十三五”结束,全省建成高速公路公里,总里程居全国第二。云南交投集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把生态作为最大的潜力和优势,因地制宜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公路、水运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的全过程,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先后建成了思小、小磨、武易等一批绿色公路、绿色公路示范路;建成了昆磨、昆大丽、怒江美丽公路及绿道等一批美丽公路、美丽公路示范路;建成了读书铺、小沙坝、恐龙山、牟定、大姚、云南驿、星云湖等一批景区化服务区,“绿色”“美丽”也成为云南综合交通发展的题中之义,成为云南综合交通发展的底色,成为云南综合交通发展的新名片,新标签。
云南交投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袁淑文在致辞中表示,云南交投集团将以贯彻落实COP15大会精神为契机,持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一体引领、两翼协同、双平台支撑”的思路布局,以“开创美好生活新通道”为使命,以“建畅通便捷大道、创行业一流企业”为愿景,全面贯彻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聚焦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交通,大力发展低碳交通、绿色交通,积极推动绿色公路、绿色航道建设,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程度地影响、最强力度地恢复,实现综合交通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与自然环境和谐,为保护路域生物多样性、巩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楚雄州人民政府、云南报业集团、云南交投集团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生物多样性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环境报、中国经济时报、科技日报、中国交通报、云南日报等28家中央、省、州新闻媒体共余人参加活动。全体人员共同观看了楚姚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宣传片《大道同行美美与共》并一同宣读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誓词。
仪式结束后,还组织参观了园区及牟定服务区、大姚服务区、仓街隧道出口三角区、三道箐边坡、中屯桥改路基等5处示范点。
路域生物多样性(楚雄)科普示范园
园区结合滇中地区特有植物以及植物在人工干扰下发生的退变、演化过程,精心打造了楚雄典型植被林、旱生植物群落、岩石植物群落、杜鹃群落、山茶群落、月季群落、玉兰群落、桂花群落等不同类型的自然生境,同时大量运用了山、水、石、木等意象,在现代建筑中营造出中国传统园林的气息,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融合,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以人为本、师法自然,成为一个"自然"的科普园,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展馆内陈设以展示路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通过展示楚雄本土生物多样性,呈现楚雄"滇中翡翠"的山灵水秀,浓墨重彩描绘云南交投集团交通建设的生态画卷,使科普示范园不仅成为科普教育的载体,还致力将园区打造成为集教育、文旅、展览、社交和体验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区,为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争创滇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一馆。
牟定服务区
牟定服务区是滇西旅游环线重要交通枢纽位置的一个中心服务区,集服务、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为一体,按照服务区+景区化+露营地要求进行设计。项目所在地年降雨量较少,在设计中,利用抗旱、抗寒、低维护的植物,与土壤、水气、微生物等形成一个微环境,为动物、昆虫及微生物提供一个栖息的环境,人与动植物构建一个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服务区设计从“生态、人文、交融、智慧、景观”五个维度出发,结合全域旅游、美丽云南、美丽交通的考虑,将服务人性化,环境景区化、布局营地化、生物多样化作为总体设计原则。
大姚服务区
占地面积亩,是云南首个高速公路海绵服务区,服务区因地制宜地使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结合城市园林的做法,设计了雨水花园、旱溪及凉亭,通过乔灌木搭配及色彩组合展现了多彩服务区信息,打造出了清新宜人、环境优美的“景区化+小游园”式高品质智慧化海绵服务区,同时也实现了雨污水资源化利用目标,促进了服务区内自然生态循环,处处彰显“绿色环保智慧”新理念。
仓街隧道出口三角区
楚姚高速公路仓街隧道三角区是楚姚高速公路分离式隧道三角区生态修复与景观绿化相融合的典型,该区地处大姚县境内,气候干旱少雨,周围山体显现出山石裸露,剑麻、戟叶酸模等植物遍布的特色景观,通过植物的适应性探索和研究,提取自然景观元素,以松科、麻类、观赏草以及自然景石为主进行景观搭建,应用云南松、大姚核桃、地涌金莲等本土植物将自然环境景观延伸至公路三角区景观内,通过工点设计,微地形打造,形成具有本地特点的植物群落,以植被的形态之美充分展现“绿野风烟”的滇中红层景观,使公路景观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共融、浑然一体,成为路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示范的典范。
三道箐边坡
楚姚高速公路三道箐高填方段为古滑坡体,为确保工程及滑坡体顶部民居双安全,建设方案由桥梁通过改为路线右展,将特大桥梁优化为填方路基,就近消化大量弃方,保持填挖平衡,反压古滑坡体。不但保证了自然边坡的安全和稳定,还为工程节约造价近2亿元。调整后填方边坡最大高差达53米,为确保填方路基稳定,采用高能冲击补充压实工艺,加速工后沉降,确保高填方质量。路基填筑完成后,建设指挥部提出创新性采取水袋加载预压试验及深孔长期监测研究,创立了土石混填路堤新工法、新标准,填补了该路域技术空白。
三道箐填方边坡所处地段两面环山、路线长,边坡面积较大,其填方边坡正对山间地方道路行车的观赏范围内。边坡防护以当地周围自然环境生长的特色开花物种或经济产物物种作为生物材料,以模拟自然生长的团簇形态进行栽植。选用耐干旱,易管养,根系深等乡土灌木物种为主,如戟叶酸模、黄素、火棘、夹竹桃等,特色乡土植物如密蒙花、苦刺花、头状四照花、云南松、地涌金莲、棠梨等生物资源对边坡进行覆绿,即实现了整体景观性打造以及当地生物多样性延续,又兼顾了周围生态环境恢复,形成了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的高填方生物多样性示范边坡。
中屯桥改路基
楚大高速与楚姚高速公路共线段中屯1、2号隧道之间路基段原设计为大桥,弃渣量大,且该路段外穿三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隧道弃渣面临重大难题。为就近消耗隧道弃渣,减轻道路通行安全压力,建设指挥部通过多方论证,决定将中屯大桥改为填方。方案中路线左侧路基距离G国道较近,为尽量减少侵占原有道路,采用了新型加筋格宾挡墙技术,在保证高填方边坡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加大填方边坡坡率以最大限度缩减建设用地。这种受力方式不仅可以约束复合体变形,还可以提高其抗剪能力。此外,采用退台式新型加筋格宾挡墙方案增大边坡坡率,坡脚设置混凝土桩基挡土墙收坡固脚,边坡占地距离不到25米,不占用老路,有效节约用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生境。
该方案的实施,有效解决了隧道弃渣难题、道路运输压力及运输安全隐患、最大限度节约建设用地、节省投资约余万元。在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大节约了工程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和环保效益,为同类工程提供了示范。
图文
张建永、江虹霖
编辑
许媛
“云南交投”投稿邮箱:gsdwx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