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历史地理学视角对确定地域的物产、食材及其共有和特有种类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域的物产、食材种类数量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总体呈现增加态势;不同地域共有食材和特有食材的种类数量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前者呈总体下降趋势,而后者的变动趋势不明朗。食材及其共有与特有种类数量的明确可为当地餐饮业“深挖潜力、共性与差异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材;种类数量;历史地理学;楚雄彝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TS.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07
作者:李秀寨,彭燕梅,夏华敏
一、前言
近年来,食疗学、食学等学科发展迅速,食疗和主题文化餐饮场所层出不穷,食疗及饮食文化的商业价值正得到快速发掘。然而,一再公开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又使得从业者和消费者对此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究其实质,关键在于缺乏对其基础——食材的全面、系统、清晰的理论与实践认知,故食材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二、文献综述
民以食为天,食为民之本。其“食”,本义为粮食或吃的东西,现泛指食物。构成食物的原材料称为食材,已有学者开展过相关研究。谷英敏等考究了“食材”一词出现的年代、典籍及基本涵义,明确界定了“食材”概念;马纲等呼吁“加强食材学研究以完善中医食疗学理论体系”;柴可夫等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及治未病思想认为创建食材学非常必要,并对古代食材专著专篇进行了阐微、分析了中国食材分类方法,阐述了构建中国食材性味归经功效理论体系的深远意义;梁晓丽等则主要探讨了部分食材淀粉的消化特性及其受变影响;柴可夫、代民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