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河网记者一行专程拜访、看望了河南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姜小英女士。
姜小英是谁?——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母亲。
姜女士讲述了很多施一公鲜为人知的事。
慈祥朴素的姜小英女士
施一公的父亲施怀琳出生于红色革命家庭,施怀琳的父亲施平早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农业办公室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务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务,如今已经是岁高龄。
施怀琳的母亲杨琳是当时杭州进步学生革命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在施怀琳出生十几天的时候就牺牲了。施平为了革命的大家无法顾及自己的小家,将施怀琳托付给老家亲戚抚养长大,直到成年后,施怀琳才和父亲团聚。
姜女士虽然已是86岁的老人,但精神矍铄,谈起以往的经历如数家珍,“我老家是江苏丹阳,从常州女中考入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前身),学的是采煤经济,爱人施怀琳是哈工大毕业的。”
年10月底,施怀琳、姜小英一家从郑州下放到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庄。当一家人风尘仆仆地赶到小郭庄,落脚点是村民刚刚腾出来的牛棚,“虽然艰苦,也不觉得苦,没有觉得过不去,在思想上已经做好准备了,没有想过要回来,还能回来”。
在小郭庄,施家人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做农活、拾牛粪、参加劳动。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施怀琳弄来高粱秆、石灰、黄胶泥,把牛棚修葺一新,并隔出好几个小房间。征得当地村干部的同意,还买来电线、瓷瓶,竖起一个个用树干削制而成的电线杆,使小郭庄成为远近十多个村庄中第一个通电的,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在驻马店机械厂时期的姜小英一家人合影(供图/姜小英)(后排左一为姜小英前排右一为施一公)
施一公在《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一文中写道:“他辅导表姐、表哥、大姐认真复习数理化,给他们讲解方程式、热力学,X、Y、Z……我当时一点儿都听不懂,但感觉科学真酷,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作为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施家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时刻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
那时候白天工作,晚上就给年长的几个孩子补习功课,没有电,就点个煤油灯。姜小英的女儿说:“我爸领着我表哥表姐天天晚上补课,从小学初中一直补到高中,当时补课的时候,并不知道要恢复高考,纯粹就是对文化和知识的追求,我爸爸经常对我们讲‘要有文化,你们必须要有文化’。后来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表哥表姐他们全考上了。”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对施一公姐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家里的学习气氛好,我爸只要稍微有点空,就给我们出脑筋急转弯或者智力方面的题,特别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受到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施一公从小自主学习能力就很强,小学五年级的暑假,就通过自学做了好多高考数学习题集。每次考试完,都特别自信,胸有成竹。
年,施一公参加了全国数学联赛,赛后他对自己哪道题对了、哪道题错了非常清楚。首次公布成绩与预估不符,他就与比赛中心联系申请复核试卷,最终取得了河南省赛区第一名的成绩。施一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兴趣爱好也很广泛,“他发展非常全面,不光是数理化好,其他功课也都好。爱好也比较多,在驻马店的时候就在文艺宣传队,演《闪闪的红星》主角潘冬子。上大学的时候,还是清华大学田径队的队员。”谈到孩子的自主发展,姜小英说,“他(施一公)上大学,头两年还给家里要一点点钱,后边都是自己想办法,做家教、勤工俭学,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他出国完全是自己联系的,家里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帮不上他,他自己联系学校,写自荐信。
年初,心怀报国之志的施一公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全职回清华大学工作。姜小英说:“我支持他的选择,尊重他的决定。他们的选择我都支持,必要的时候会给一些建议。”
当年,施一公取得全国数学联赛河南省赛区第一名,获得了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在选择大学的过程中,父母建议他报考清华,学习工科。在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上,父母也特别注重平等。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候,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加上施一公表哥表姐一家八口人),很少买水果零食。偶尔买了一点,“从来不偏向哪一个,大家吃东西一样吃,一分八份,每个人一份,完全平等,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姜小英和女儿在一起(摄影/王琪)
拓展阅读:
施一公:我的家乡在驻马店
-03-13来源:驻马店网?□晚报记者??李杨??文
我的家世比较复杂。在官方记录上,我的籍贯是云南大姚,其实那里是我爷爷的出生地,至今我也没去过一次。我父亲出生于浙江杭州,但生长于江苏、上海等地,后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我母亲来自江苏丹阳的吕城镇,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父母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条件较为艰苦的河南工作。虽然我出生在河南、成长在河南,但我对自己是哪里人的问题一度迷惑,小时候的邻居和同学也总认为我是“南方人”。高中毕业后,我离开河南,才逐渐意识到对生长了18年的河南有着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所以,今天无论什么人问我,我总会很自豪地说:“我是河南人!”是的,我生于河南、长于河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驻马店人。———施一公
?
人物名片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在Smad对TGF-?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年12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年3月3日,施一公写的《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在《光明日报》发表后,被各大报纸转载。在文中,施一公提到了他在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镇小郭庄生活的一些细节。继年6月6日,《河南日报》刊发施一公的文章《我是河南人》后,施一公因“河南人”身份而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对象。
从郑州迁到汝南的施家人
“看,这就是老施家当年住的地方。”3月10日,在小郭庄,现年65岁的温乃槙指着村庄西头的一片地方,对记者说,?当时那3间草房,是村上闲置的“车屋”(用来放车的屋子,有时也拴牲口)。施一公的父亲施怀琳很能干。在他的改造下,“车屋”焕然一新。而温乃槙是施家人的邻居,与“车屋”仅隔了一道墙。
年10月的一天,施一公一家6口人从郑州前往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乡(当时称光明公社)闫寨村(当时称闫寨大队)小郭庄村民组。
“施家人自从到了我们村,一直都在为我们服务,他们一家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大好人。”现年81岁的孙秀英说,“当年在我们村,几乎每人都穿施一公父亲施怀琳做的衣服。当时的条件不好,村民很少买布做衣服。我也穿了10多件施怀琳做的衣服。”
提起施家人,小郭庄的村民赞不绝口。
“那时,我们不仅做衣服找施怀琳,而且全村90多口人理发也找施怀琳。”在村东头住、现年75岁的杨德枝说,不仅如此,到小郭庄后,施怀琳还把电线从大队部引到小郭庄,使小郭庄成为了汝南县第一个通电的村庄。后来,担心自己走后村里没电工,电线出现故障无人维修,施怀琳还特意培养了一个接班人魏运鸿。
可惜的是,魏运鸿多年前因车祸去世。
印象中的小一公很懂事。
当年的小郭庄村民,对大城市并不了解。对于从大城市来的施家人,乡亲们心中充满了好奇。
“从大城市来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提起年幼的施一公,温乃槙印象深刻。
“虽然来的时候他只有2岁半,但在我的记忆里,他们家来这里后,施一公好像就哭过一次。”温乃槙说。
记得施家人来的第一天,“车屋”刚被腾空,地上的麦秸秆还没有打扫干净。施一公的父母点上早已准备好的煤油灯,忙着卸家具,施一公的哥哥姐姐则帮着搬运一些较轻的物品。
面对陌生的草房,闻着怪异的气味,施一公抱着母亲不肯松手,哭着闹着要回以前的家。施一公的大姐把施一公抱过去,告诉他这就是他们的新家。
没想到,这间“车屋”伴随施一公度过了他幼儿时期的3年。
孙秀英的儿子张金健年出生,与施一公的哥哥同年,彼此很要好,因此经常去施家玩。
张金健说,施一公一家人都很有素质。施一公的父亲简直就是个“全能人”,好像什么活儿都会干。在家中,他十分幽默,常给大家讲话话。父亲是施一公兄弟俩的偶像,父亲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一公小的时候,既听话又懂事。”张金健说。
施一公说小郭庄就是他的家。
年9月,施一公带着妻子儿女陪同母亲和两个姐姐重回小郭庄。如今提及此事,小郭庄的村民仍记忆犹新。
“当时,施一公拉着我的手,说着地道的河南话,亲切极了。”孙秀英说,由于自己和施一公的母亲同年,所以当年施家人在小郭庄居住时,施一公的母亲和孙秀英比较亲近。年施一公等人重回小郭庄时,临走前施一公和母亲特意到孙秀英家和孙秀英话别。
9月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孙秀英家院子里的石榴树上硕果累累。孙秀英从石榴树上摘了10个石榴送给施一公。施一公接过石榴满眼泪花,说小郭庄就是他的家。年,施一公还特意为石榴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故乡。
3月10日,在孙秀英家,孙秀英指着自己身后的石榴树对记者说:“看,我就是从这棵树上摘的石榴。”言语间充满了对施家人的想念。
“施一公是我们小郭庄的骄傲。”陪同记者采访的闫寨村妇女主任肖丽说,自己经常听小郭庄的村民提起施一公,施家人在小郭庄做了很多好事,小郭庄的村民没有一个不说施家人好。如今,施一公成了名人,却不忘记仅居住过3年的小郭庄,这让人十分感动。
?
当年的施家人就住在这儿。
?
?
孙秀英与闫寨村妇女主任肖丽在谈话。
“在班里,他得的小红花最多”
为了更多地了解施一公的童年,记者辗转找到了已经81岁的刘惠芬老师。刘惠芬老师因身体原因,医院接受治疗。
3月11日中午,医院8楼病房。看到记者,刘惠芬有些意外。但当记者提到此次采访与施一公有关时,刘惠芬立刻自豪地笑了。谈起施一公,刘惠芬老人如数家珍。
“一年级下学期,施一公刚转学到我带的一(3)班时,我对他并没有特别深的印象。可是在后来的每次考试中,他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40多名学生中名列前茅。慢慢地,我就有意培养这个男孩,让他当了班干部和学校的中队长。”刘惠芬老师笑着说。
当时,刘惠芬老师要求班干部每天早读时轮流值班,坐在讲台上监督学生朗读课文。如果有不好好朗读课文的学生,班干部就把这个学生的名字记下来,交给她。
轮到施一公值班时,他非常负责。看到不认真读书的学生,他会走到这个学生身边提醒一下。这个学生要还不注意,施一公才把他的名字记下来。
“那时候,我们每周都会评一次小红花。”刘惠芬老师说,小红花是对一周表现好的学生的奖励。
“我记得,一个月或一学期下来,总是施一公得的小红花最多。”刘惠芬老师说,“如果你认为他只是一个学习刻苦的木讷孩子,那就错了。”
施一公不仅学习好,而且很活泼。课间十分钟,他爱和同学一起玩“过五关”的游戏。对待同学,施一公乐于助人,敢做敢当。
刘惠芬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刚下过雨,女厕所门前有很大一片积水。女生贺红站在这一大片积水面前犯了难。这时,施一公等几个男生从这里经过。由于施一公的个子比较高,又是“过五关”游戏中的常胜将军,于是,大家起哄让施一公把贺红背过去。
“背就背,乐于助人有什么害羞的?”施一公一边说,一边麻利地把贺红背了过去。
刘惠芬老师后来评价说,“施一公小小年纪,就敢于承担责任。”
施一公、张泽民都是驻马店实验小学毕业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惠芬特意提到了一件事:
年,施一公回到驻马店看望刘惠芬时,对刘惠芬说,他在美国留学时,一个美国人看到他开的车不值钱,有些看不起他。施一公对那个美国人说,虽然我没有你开的车好,但你未必有我幸福;虽然我没有你开的车好,但你未必有我有抱负;虽然我没有你开的车好,但你未必有我有担当……
施一公曾说,高中毕业后,离开河南,他才逐渐意识到对生长了18年的故乡的眷恋。今天,无论什么人问他,施一公总会很自豪地说:“我是河南人!我生于河南、长于河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记者赞扬刘惠芬教出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给驻马店人争了光,刘惠芬老师连连摆手,说:“施一公学习成绩好,不论是我还是驻马店实验小学,都只是给了他一个学习平台、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今天他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他努力的结果。”
采访结束前,刘惠芬老师拿出当年施一公和一个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的小学同学张泽民,回到驻马店后与她照的合影,深情地说:“他们两个都是我们一(3)班的,都是从我们驻马店实验小学毕业的学生,都是学生物的,都是留美博士,又都是美国的院士。可喜的是,年,张泽民也从美国回来了,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工作。他们两个是我的骄傲,也是我们驻马店的骄傲。”
施一公说过的话:
●人一辈子有很多东西可以再生,可以重新拥有——财产、房产甚至国籍,但只有一点你没法改变:从生下来那天起你就是中国人。
●做学问必须诚实,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做人也要诚实,但更重要的是正直。
●我坚信,在中国不久的将来,年轻人才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脱颖而出,在中国持续做出一大批世界级的工作。而这种局面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才拥向中国。
●我们无法选择时代,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时代。
●回国前,吃的、穿的、用的,我都有了;学术地位、荣誉奖项,我也有了;还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儿女和一个温馨和睦的家。但我的内心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东西,总是怅然若失。我缺什么?缺少的是对祖国的回报,缺少对自己求学时期信念的坚持,缺少让我振奋的直接帮助同胞的成就感!游子归乡,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报答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这是最自然不过、也最让人自豪的成就感!?
●我坚信,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创新。我们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经辉煌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已经不适应时代,也要有所扬弃。
家风好,则后代好。
严格、民主、乐观、自立自强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施一公这样优秀的科学家。
不管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我们任何一个人成长都会有一个结果。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而是成为他热爱的自己。
任何结果包括有所成就的人,成就这些结果的因素都有很多。
追本溯源。
一个人的成长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的自身条件和成长环境。一母生九子,九子个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每一个人身上独特的天赋异禀、家庭教养形成的思想品德之根基,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帮助我们决策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程度和成长环境,无论这是你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选择。因此,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成就,究其根源,所有的个人努力都是在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帮助下才顺利完成的,成长路上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但是冲出黑暗就是光明,克服困难就是下一个进步的新起点.....
每个人都曾有一位可爱的爸爸妈妈,
无论他们陪伴你的时间有多长,都是一段幸福快乐终身难忘的美好时光......
冬日大雪后,还有三个节气又是一年。
又一年春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了......
昨日大雪
学习日志,交流分享。图文来自网络和朋友们的分享,感谢原作者,吉祥如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