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三岔河背阴地二月二祭龙文化节多图

“二月二剃龙头,讨得一年好兆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三岔河背阴地村彝族祭龙的节日。

“祭龙”的日子到了,它寓意着大地的复苏,新的一年生产劳作的开始。每逢此日,当地人会到山泉边选一棵大树作为龙树,村民便聚于龙树下,备置酒、羊、猪、鸡等祭祀之物,举行祭龙仪式,请毕摩念祈福经,祈求神龙护佑,求龙潭水长年不枯竭,渴盼风调雨顺,子孙无病无灾,后继有人。村民们都希望通过这个节日能让自己的村子来年人丁兴旺,丰衣足食,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它不仅是宣告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也是人们祈求生育繁衍的日子。

关于三岔河背阴地村彝族祭龙节,还有着这样一个动人传说呢?

公元年,大理国高国相篡位自立为帝,不料此事竟惹怒了玉帝,玉帝便命令洱海龙王,三年内不准在大理国境内降一滴雨。于是,草木枯死,庄稼不长,人畜干死无数,人民饥饿不堪,盗贼四起,各地反叛不断。然而洱海龙王的三太子心地善良,一心为民着想,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不惜冒犯天条,为普度众生,私自施降了一场大雨,结果它被玉帝囚在五帚旗山脚下的石龙塘子里。玉帝说:如果你要翻身,除非有朝一日,渔泡江的鲤鱼会上树。就这样,龙王三太子不知被囚禁了多少年,直到有一天,一群彝族青年到石龙塘子捕鱼,恰巧那天的鱼特别多,不一会就捕到好多鱼,大家就找来藤条,把鱼一串一串拴起,挂在河边的树上,然后继续捕鱼。不知不觉中,满树都是白花花、亮闪闪的鱼。龙王三太子在迷糊中睁开眼,看见树上爬满了鱼,就大声高喊:鲤鱼上树啰,鲤鱼上树啰。河里捕鱼的青年也跟着大喊:鲤鱼上树啰,鲤鱼上树啰。喊声一浪高过一浪,震惊了玉帝,玉帝走到南天门往下一看,果然渔泡江边的树上爬着很多鲤鱼,玉帝看见鲤鱼真的上树了,只好兑现承诺,放了龙王三太子。但龙王三太子为了感谢五帚旗山下的人民解救了它,它决定永远隐居在五帚旗山里,永久护佑五帚旗山下的彝族人民。

从此以后,这里的山泉水常年不枯歇,人们引来山泉水,开田种稻,养育子孙,繁衍后代。后人为了纪念龙王三太子,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就会自发聚集到龙潭前,杀猪宰羊,祭龙祈福,诵祈福经,跳祭龙舞,叩谢神龙,教育子孙要保护好山林、水源,族人才会兴旺发达。后来就慢慢演变为祭龙文化节,一直流传到今天。

彝族的龙潭一般也就是各村的水源地,保护好龙潭,就等于保护了水源。而对于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彝族来说,水就是其生命。春雨贵如油,祭龙其实就是春耕前祈雨的一个仪式,祭龙习俗就由此而来,并将其它许多内容汇入其中。过去的彝族人有时连人畜饮水都有困难,农业生产更是靠天吃饭。因为缺水,传说中司水的龙便成为他们的图腾和神灵,他们每年都要举行隆重而繁复的仪式,对之进行祭祀。他们祭祀龙神,就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是对自己的根,对自己的源头出处的追寻和怀念。这是一种血脉关系,是割不断、切不开的,对此他们怀有不可置疑的崇敬之情。而对于农耕文化来说,生殖主题就是其核心,“春播一粒种,秋收一石粮”,彝族的祭龙,也有了男欢女爱、生殖繁衍的内容。在彝族的毕摩经书里,就记载有兄妹婚后生下肉团,他们将之剁碎撒向四方,结果繁殖成人类的各个分支,这几乎就跟农耕生产相似。现在这个小村寨居然还有一点空间,来容纳古老的宗教仪式,正是这些东西,使得这里的人们与自然之间,与过去之间保持着一种深层的联系。大抵像如此民风淳朴的地方,怕是不多见了。

彝族人注重对生态的保护,他们的村寨和民居都是依山而建,在村寨的上方,是神灵的栖息地龙树林,他们会选定一棵常青树代表神位,作为祭祀神灵的圣坛。一大早,就杀猪宰羊,人们都穿起了节日的盛装。开始活动。祭祀队伍在广场跳起刚劲粗犷的祭龙舞蹈,进行祭龙前的简单仪式,之后再转移到村边的龙潭祭龙,晚上在村子的广场上载歌载舞,进行聚餐,举行篝火晚会。节日期间,家家出人出力出物,年年如此,乐此不疲。

走进三岔河背阴地彝族祭龙文化节,它能将我们带回到早期的农耕岁月;感受祭龙文化节,我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长久。从这节日中,人们可以看到彝族人民的生活状况、生产状况,更能看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主办/大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运营/大姚网

文图/赵海霞、陶敬礼

编辑/鹤子繁华落幕

审核/赵海霞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白癜风中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mj/4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