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大姚妙峰山德云寺主持、书画僧印严师的邀请有幸参加大姚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心中非常高兴。其一是因为德云寺开山祖师彻庸在云南明末佛教史上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其二是为印严师的精神所感动,一位年轻而已颇具声望的书画家能投身佛门,重振宗风,依托德云寺创办大雄画院,对弘扬云南民族文化同样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下面我就彻庸禅师在云南宗教史上的地位谈一点看法,错误之处有望到会专家、学者指正。
弘传云南佛教的源流与教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在文化上具有多元的特点,在佛教领域同样是这样,除汉地佛教在云南腹地有广泛传播外,云南西南边疆地区还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播;在滇西北地区有藏传佛教的传播,而在云南腹地过去所说的大乘佛教,还有显宗与密宗之分。对于云南佛教的源流,老一代历史学家有两种不同看法: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曰:“其始自西传入,多属密教,其继自东传入,遂广有诸宗。”这里所说的密教是指9世纪初由印度僧人赞陀崛多等由西直接进入云南的密宗阿吒力教。而方国瑜教授则在《新纂云南通志》卷102中提出:“自中土、印度二路并在传播佛法于云南之说似并可信,然主流则来自内地。”从我四十余年在云南从事文物考古和民族调查的阅历来判断,我认为方先生的说法更符合实际。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追述一下禅宗传入云南的历史。过去最为流行的说法是云南禅宗始自元代,其说来源于明郭文撰书的《重修玉案山筇竹寺记》及洪镜雄辨法师塔铭,但这只能说明禅宗进入昆明地区的历史,而不是整个云南的历史,禅宗传入云南应始于南诏时期,可从现藏台湾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简称《张胜温画卷》)中得到证明。
《张胜温画卷》,纸本,全长16355厘米,宽304厘米,为大理国盛德五年(1180年)描工张胜温所绘。该图卷自明初发现后,屡次更改装帧,因而图序很乱,后来清乾隆皇帝请藏传佛教大师整理修订,由画家丁观鹏重绘摹本时,删去了原图51~58幅高僧像:即和尚张惟忠、贤者买顺、纯陀大师、法光和尚、摩诃罗嵯、赞陀崛多、沙门□□、梵僧观世音等。而这8位尊者,却是佛教传入云南最为主要的人物。而这8幅像是画在原图第42~58,所绘佛教禅宗八祖之后。据台湾故宫博物院李玉珉教授考证,其中第50幅神会大师传禅宗荷泽派,荷泽派的弟子尊神会为中原禅宗的第七祖。而将佛教传入云南的和尚张惟中,系湖北荆州人,在成都圣寿寺传法,并在圣寿寺圆寂,故有人称他为“益州南印”,他是神会大师的再传弟子,张惟中在云南所建寺院叫“道胜寺”,据载位于赵州(今大理凤仪镇)南八十里。而贤者买顺在大理建崇圣寺三塔,把清圆鼎《滇释记》:“买顺游方谒天皇悟和尚、参百丈(怀海禅师)、南泉(普愿禅师),此3人均为禅宗南祖一世马祖道一的弟子,因而方国瑜先生在《大理崇圣寺塔考说》一文中说:“李贤者买顺,传授禅宗于大理,兴寺、建塔,南诏成五(劝丰佑,824~859年)时也。”因而和尚张惟中与贤者买顺可尊为云南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妙峰山佛门泰斗本焕上人题
南诏国劝丰佑时期,是佛教在云南传布的重要时期,在买顺建崇圣寺三塔之后不久,以梵僧赞陀崛多为首的密宗阿吒力教在南诏国王的大力扶持下广为流行,赞陀崛多本人也被尊为国师。由于密宗阿吒力教的传承方式简易和戒律的松弛,更易为云南民族大众所接受,因而在整个南诏、大理国的统治范围内,自公元9世纪中叶起至13世纪中,密宗阿吒力教在云南占统治地位。而从公元1095年大理国后期起,由于大理国权臣高氏倡导佛法,佛教禅宗在大理得到中兴,其时崇圣主持道悟,玄凝均信奉禅宗,万历《云南通志》曰:“道悟国师以定慧为禅家所宗。”但当时大理仍是密宗的势力范围,因而在高氏的倡导下将禅宗中心转移运载祥云水目山。被誉为水目寺开山祖师的普济庆光法师,是崇圣寺主持道悟的弟子,被誉为水目寺二祖、曾任大理国相国(高寿昌)的净妙法师曾“游中州叩黄龙慧南禅师”,宋临济宗八祖慧南,为禅宗临济宗黄龙派的创始人;被誉为水目寺三祖的皎渊法师,是大理国相国高量成之子高成宗。他的事迹有著名的《皎渊塔之碑铭》传世,他是崇圣寺玄凝法师的弟子,《渊公碑》中有一段皇叔利贞皇帝段智兴对他说的话:“达摩西来之说,祖祖相传。灯灯起焰,自汉暨于南国,代不失人。”因而大理国后期的道悟、普济、玄凝、净妙、皎渊可尊为云南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自元世祖忽必烈灭大理国(1293年)之后,云南行中书省的建立使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至当时的省会中庆城,即现今的昆明市。原来在南诏、大理国盛行的密宗阿吒力教进一步为汉传佛教所代替,而从元代开始,佛教禅宗的中心亦由滇西转移至昆明。昆明西郊的筇竹寺主持洪镜雄辩在元政府的支持下,成为云南佛教的主流派。雄辩师本人传袭的并非禅宗而可能是华严宗。然其弟子无照玄鉴、雪庵玄坚等均远行中原各地,举起禅宗的旗帜。如玄鉴拜杭州净慈寺高僧原妙为师,嗣法为临济第20世,雪庵玄坚承雄辩师主持筇竹寺,赴京请藏,并受禅宗衣钵;与雄辩同时的还有大休禅师,嗣法临济宗,住锡昆明商山兴祖寺,并重建圆通寺、普照寺,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禅宗寺院林立、高僧辈出的局面。因而元代高僧雄辩、大休、玄鉴、玄坚可尊为云南禅宗的第三代祖师。
元末明初,汉地佛教在滇东地区得到很大发展,然而滇西地区由于密宗阿吒力教的残余影响而很难发展。时有莲峰崇照、古庭善坚者开始了中兴禅宗之举。
据元宣光三年(1372年)庆源撰《大盘龙庵大觉禅师宝云塔铭》记载:大觉禅师崇照,俗姓段,昆明晋宁人,为大理国白选官之后,年幼丧母,29岁丧父后出家,拜昆明普照山大休禅师弟子云峰为师,讳崇照,号莲峰,其后筑庵于晋宁和衲山。自元至正元年(1341年)云游中原各地历七载,参谒空庵、檀芳等十八大师承临济宗24世。后经重庆回昆明,创建盘龙寺,晚年尊空庵师嘱咐,赴滇西中兴禅法,其先在禄丰黑井万春山筑莲峰庵,后往驻大理崇圣寺,并应元平参政事段敏斋之请至祥云水目山,经二年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因病由水目山回盘龙寺,于当年八月十八日圆寂。
《塔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近来禅宗之弊,以知解为悟明、以营缮为道望、以粗衣粝食、险怪僻异为解脱,以破坏律仪,放荡恣纵为自在,以谄谀贵宦、媚悦檀信为慈悲。如师俭束而不隘宽裕,面不流,言不轻发,亦不妄动,千万人中一人而己。”盘龙祖师深为信徒所尊重,至今香火兴旺,实与崇照的为人有关。
《新纂云南通志》卷105,在“滇南禅教之中兴”的标题下介绍古庭善坚:“雄辩、大休阐禅宗于滇南,其徒远走天目、洞庭、参叩诸善知识受法而归,迄元季俶扰佛门亦衰,明平滇后,渐倡宗风,而振起禅宗者以古庭为著。”
古庭(1414~1493),云南府城丁氏子。7岁出家,礼此宗和尚,授名善贤,10岁入五华寺复礼慈宗和尚为师,16岁走金陵谒无际和尚,19岁复礼柏岩,改名善坚。正统十年(1445年)往金台参无际明悟禅师,与号古庭,其后旋回归云南建昆明东郊归化寺(又名金马寺),著有《山云水石集》一书,正统《五灯全书》有传,列于南岳下第26世,即临济宗第23世。古庭本人虽然没有前往滇西,但他让其弟子道安于水目山筑室,中兴禅宗。因而莲峰崇照及古庭善坚可尊为云南禅宗的第四代祖师。
明末清初时期,也是彻庸禅师创建妙峰德云寺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矿冶、纺织等行业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封建制度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由于满清的入关,加剧了民族矛盾,永历皇帝朱由榔来云南建立南明王朝,一批明代遗老也纷至踏来,其中有的遁入佛门,形成特有的“逃禅”现象。也有许多当地士大夫阶层中的知识份子也遁入佛门以寻找自己的出路。从彻庸禅师起,历无住、非相,滇西佛教以大姚妙峰山、祥云水目山、宾川鸡足山为主,形成“四方云纳、万众皈依、从者如云”的繁荣局面。
彻庸祖师著名书画家印严
彻庸禅师(1591~1641),俗姓杜、名初,云南县(今样云县)海稍村人。年十一入鸡足礼大觉寺遍周为师,初传为禅宗中的曹洞宗。他离开鸡足山后,偕徒洪如(无住)入牟定白云窝开创化佛山丛林,天启六年(1626年)创妙峰山德云寺,形成滇西曹洞宗传布中心。崇祯七年(1634年)偕徒洪如出游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参密云大师。嗣法临济宗第35世。《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曰:“滇西自古庭后三百余年,祖灯再焰,实从斯始。”所著有《曹溪一滴》、《谷响集》、《径石滴乳集》等。自彻庸起,滇西禅宗进入了一个临济、曹洞宗相举并重的时期;同时也进入了一个佛儒相融的时期。
无住禅师(1589~1664),俗姓邓,定远县人(今牟定县),28岁出家,先参禄丰青莲寺大千师,后礼鸡足山大觉寺彻庸为师,承曹洞宗法派,与彻庸师形成形影不离的师徒关系,自参浙江天童山密云禅师后,嗣临济宗第36世。崇祯十二年(1639年),离彻庸入驻水目山,始建水目山宝华寺,在此期间,“开堂选佛十余处,是时,四方云衲,请受皈戒者,骈集其中。”他广收门徒,包括非相普行禅师及誉为“诗、书、画三圣”的担当和尚普荷。
自彻庸起,云南滇西佛教进入一个发展时期,同时有一个显著特点是这一大批高僧,在诗、书、画文化艺术领域有突出的成就,形成以担当和尚为代表的“释子艺术”。云南著名金石学家及书画评论家孙太初先生所著《鸭池梦痕》一书中,专门写有《明末滇僧书画》一文,介绍这一方面的成就。其中所列明末滇僧书画名家有彻庸周理、苍雪读彻、大错和尚、白丁过峰、担当普荷、学蕴知空、把茅和尚等。其中大错、白丁、把茅均属明末随南明王朝入滇的中原人士。
自彻庸起高僧辈出,其另一个特点是与当代名士有广泛的交往,其中最著名的有游圣徐霞客、画家董其昌、名儒陈继儒等,徐霞客至妙峰山三天,未遇彻庸禅师,而留下了诗句,其后又至水目山会见了无住;徐霞客与当时尚未出家的晋宁名士唐大来有着更深的交往,在徐霞客逝世后不久,唐大来即拜无住为师,即有名的担当和尚;彻庸与姚安名士陶珽有深交,而陶珽又是时任姚州知府、我国著名思想家李贽的门生。明末彻庸、无住开创了云南禅宗临济、曹洞二宗并重的格局,同时开创了云南佛儒交融的时代,可尊为云南禅宗的第五代祖师。
清代云南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如宾川鸡足山丛林的形成,然至咸丰、同治时由于回汉战争,导致寺庙毁坏殆尽,僧尼风云流散的局面。至民国9年(1920年)起,云南都督唐继尧委高僧虚云主持并重建华亭寺起,云南佛教得以恢复。
彻庸禅师诗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权希军题
虚云(?~1959年)、名古岩、字德清。湖南湘县人。青年祝发福建鼓山,后遍游天下名山,承临济衣钵。虚云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偕徒戒尘入滇,驻锡鸡足山,重修祝圣寺,光绪帝赐名“护国祝圣禅寺”,并赐藏经等物。虚云在祝圣寺说法,总是淳淳善诱,诲人不倦,并重视寺院管理,严格戒律,并善于做上层人士的工作。1919年应唐继尧之邀,赴昆重建华亭寺,后改名为云栖禅寺。虚云为重振云南禅宗法教作出了极大贡献,而他本人却一如既往含辛茹苦,粗服粝食。虚云曾公推为云南省首届佛教会长,解放后曾任全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59年圆寂于江西云居山。鉴于虚云对云南佛教的贡献,可尊为云南禅宗第六代祖师。
上述列叙了云南禅宗的六代祖师,而各代祖师均有自己的开山祖庭。南诏第一代祖师贤者买顺的祖庭应是大理崇圣寺;大理国第二代祖师普济庆光的祖庭应是祥云水目山水目寺;元代第三代祖师洪镜雄辩的祖庭应是昆明西山筇竹寺;元末明初第四代祖师盘龙崇照的祖庭应是晋宁盘龙寺;明末清初的第五代祖师彻庸周理的祖庭应是大姚的妙峰山德云寺;清末至解放初第六代祖师虚云的祖庭应是鸡足山祝圣寺。而这些寺院由于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而大多保存完整,其中大理崇圣寺三塔、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等2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祥云水目山塔、晋宁盘龙寺、大姚妙峰德云寺、宾川鸡足山祝圣寺等4处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6处可以构筑为云南佛教文化旅游的框架。印严师有个很好的想法,对德云寺要先规划后建设,这正好符合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依据已下达的《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文物保护单位不仅要做好文物保护规划,还要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及展示规划。祝愿妙峰德云寺在印严师的主持下能继往开来,承妙峰文脉,振一代宗风!
2005年4月30日整理
(作者系云南省文物博物馆协会专家组组长,云南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理事,原云南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
年4月邱宣充教授在《首届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研讨论文。至今已有十年之久,特注明。
禅艺丹青公众平台,
书画交流,
文化传播,
生活感悟,
佛教文化弘传。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