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声惊雷,几场闷雨,大姚的千里彝山也从一场漫长的休憩中悠然醒转。郁郁葱葱的山林里,清新山野中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各类野生菌,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的破土而出。一朵朵野生菌,不仅是大自然带给彝家人民的一份惊喜,还是菌农等待四季轮回丰收的希望。(牛肝菌)其实,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野生菌的期待,却不仅仅是因为美味,还因为与菌子之间那牵牵绊绊、纠葛缠绵的情愫。小时候,山里的自然环境好、气候适宜,一到雨季,各种各样的野生菌就从地下冒出来了,种类和数量都很多。下地、砍柴、割草,总能碰到菌子。鸡枞、木耳、鸡油菌、谷黄菌、牛肝菌、皮条菌、葱菌、奶浆菌、青头菌、刷把菌、红李子菌、背土菌、老剥皮……拿回来洗洗,加点辣肉、青椒、辣椒和葱花爆炒或者是煮汤,都是极其美味的食物。(白葱菌)(牛肝菌)说起来,那时候吃菌子、食野菜,并不仅仅是因为味美、营养丰富。而是那个时代,生活物资紧缺,雨季的野生菌,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馈赠,不经意间就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长在山里的人,对山里的情况非常熟悉,哪块山林出哪种野生菌,哪片土地什么时候出野生菌,他们了如指掌。大山很慷慨很重情,不论有多少人到山中拾菌,都不会让拾菌者空手而归。到山林中找菌子,对大部分贪玩的男孩子来说,其实就是瞎闹,一帮小伙伴在山里玩乐半天,回来可以给餐桌加个菜。而有些勤快的姑娘,就通过找菌子,给自己攒私房钱。山里人找菌子,看见能吃的都采,带回家翻捡、分类,品质好的就拿去卖,品相不好就自家炒着吃。找菌熟手都知道,不同的菌子有不同的生存空间。诸如青头菌、牛肝菌、干巴菌、谷熟菌等等,一般在松树林、栗树林以及松栗混交林中,并不出在山大林密险要处,疏可跑马可以稍微晒到些太阳、有树荫遮挡、地面有杂草有苔藓有落叶松针的山坡林地,最有可能成为菌窝子。松茸特别些,生在深山松林或针阔混交林地面,通常要几十年上百年树林中,才有可能出现。鸡枞一般生在平缓开阔处,苞谷(玉米)地边都会出现,并且鸡枞菌是有窝的,每一年,它只在固定的地方长,如果某几个鸡枞菌的窝,有且仅有你一人知道,每年差不多的季节,直接去挖就行。挖鸡枞菌也是有技巧的,祖上经验说不能用带铁的工具,否则鸡枞就会搬家。据说长鸡枞的地下,有一种叫“鸡枞饭”的物质,也就是白蚁的窝。长大后,我才知道,那种叫“鸡枞饭”的东西其实是一种菌种。鸡枞大多是成群生长的,只要发现一朵,一般旁边就能找到好几朵甚至几十朵。鸡枞菌是有窝的,每一年,它只在固定的地方长,如果某几个鸡枞菌的窝,有且仅有你一人知道,每年差不多的季节,直接去挖就行。挖鸡枞菌也是有技巧的,祖上经验说不能用带铁的工具,不能大声说话,否则鸡枞就会搬家。(鸡枞)鸡枞是菌中的上品,明代杨慎曾把鸡枞比作仙境中的琼汁玉液,它色泽洁白,肉质细嫩,清香四溢,口感清脆,品尝一次,就会令人终生难忘。经济价值较高的菌,当属松茸、块菌、干巴菌和黑松露。干巴菌形态美如花冠,异香扑鼻。若能在山箐两旁的悬崖峭壁上,或绿草丛中捡到干巴菌,更会令人倍感欣喜。有时发现一窝菌子,采拮后顺菌脚小菌的方向寻去,又会有许多菌子等待。但有时也会走了一山又一山,翻遍草丛和丛林,可是竟连菌子的影子都看不见。釆菌的过程,就是这么有趣!难怪城里人也会开着车,成群结队的去参与找菌。近几年来,随着大环境和生态的变化,野生菌似乎没有年少时那么多了。过去捡着吃的菌子,现在市面上价格斐然,雨季里,专门找菌子卖也成为一部分人的营生,野生菌更没那么容易找了。 但是,上山捡菌能让我们享受山水,感受大自然的旖旎美景,养一份心气,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快乐,寻找到一点乐趣。生活,如此便好!
▌主办:大姚县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大姚县文化和旅游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