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彝族文化走出大山看世界
清晨,细雨霏霏,李素娟和往常一样,赶到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松子园的中国彝剧传习所开始一天的工作。
昙华乡位于大姚县中部,是“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发祥地,昙华《彝剧》诞生地,咪依噜的故乡,年昙华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这里,彝族文化之根渊源流长,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传统节日“插花节”名扬海内外,被列为世界一百个著名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在昙华乡,说起能歌善舞者,人们便会想到李素娟;谈到谁的绣活做得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李素娟。作为一名乡人大代表,李素娟主动作为,传承发展彝族文化,搜集出售绣品,让彝山的古老技艺走出大山,成为现代人的新宠。
李素娟还是昙华山彝剧团团长,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社长,她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这不,还没等她准备完毕,几个彝家阿妹就相约来跟她请教刺绣的问题。
彝族刺绣是昙华乡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古老技艺,晴天山里放羊对调子,雨天檐下绣花做衣裳,是彝家女孩的生活常态。从小耳濡目染,李素娟对于刺绣有着更深的理解,她绣出来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她做出来的绣品更有灵性和思想,深受彝族姐妹的推崇。
为姐妹们解决了刺绣难题,李素娟又马不停蹄的指导彝剧团的演员们排练节目。谈到彝剧,李素娟兴致满满的告诉记者:“我们彝族的舞蹈,跳起来一定要有激情,舞蹈的灵魂是用脚,舞蹈中要出脚的时候,另一只脚一定是要颠着的,脸上还要有丰富的表情,要自信。”
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源自李素娟对千里彝山的深深依恋。李素娟从小就热爱彝绣和彝族歌舞,凭着这份热爱,初中毕业后她就跟着老师到上海学习歌舞表演,到云南民族村表演彝族鼓舞、彝剧,在国家级彝剧传承人李茂荣和楚雄州艺术剧院马云祥老师的指导下,李素娟的彝剧表演功底越发精进。她回到昙华乡,决定用自己所学技艺来传承发扬彝族文化。年3月,昙华乡成立了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由李素娟出任社长。她走家串户,收集有特色的彝绣作品包装出售,让长在深山的彝绣闯进了时尚界,成为服饰的新宠。
彝族刺绣在李素娟的推波助澜下,顺利融入了现代都市,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大中城市并出口海外。很快,以昙华乡为中心,桂花镇、三台乡等乡镇的余名妇女群众也加入了发展刺绣的行列,部分贫困户依托这一产业脱贫致富,走向了新的生活。在致力传承发展彝族刺绣的同时,李素娟并没有放弃对彝族歌舞的发扬光大,作为一名乡人大代表,又是土生土长的昙华人,对昙华有很深的感情。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彝技、彝绣、彝族文化传承下去,力所能及的多提议案、建议,让外面的人多了解昙华的彝族文化。
这几年,她连续提出了关于昙华彝剧团的发展等议案,呼吁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