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被偷拍的春运妈妈,30年前的大眼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8点12点20点不见不散~

作者: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年1月30日,春运首日。

一位年轻的母亲步履沉重地走进南昌火车站。

身后巨大的行囊已经压弯了脊背,手里拎着的背包眼看就要拖到地上,但是她的右臂却稳稳地抱紧怀里的婴孩。

纵使旅途疲惫、寒风刺骨,孩子始终被保护得整洁温暖。

年轻妈妈被相机定格的瞬间,脸颊冻得通红,目光却坚定有力。

摄影/周科

“肩上背着重担,怀里抱着未来。”

这张照片,曾经感动过无数国人,每当春运来临的时候都会被一次又一次转发。

如今11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位“最美春运妈妈”和她的孩子,过得还好吗?

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周科,也就是当年拍下这张照片的作者,历经11年的寻访,终于找到了那位年轻母亲。

她的名字叫巴木玉布木,四川凉山彝族人,今年已经32岁。

凉山,这个地名,我们并不陌生。

在相当长的岁月中,它和贫穷、落后划着等号。

在巴木玉布木的记忆中,11年前她和家人们住的是不通电的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便下小雨。

他们舍不得花钱,经常去捡别人扔掉的旧衣物,缝缝补补也不知道穿了多少年。

而位于当年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大凉山桃园村,过苦日子的并非巴木玉布木一家。

巴木玉布木童年住过的村庄/新华每日电讯周科摄

“从家门口放眼望去,村庄周围,一道道山梁、一级级梯田清晰可见,山上草枯叶黄。远处,一座座大石山高耸入云,根本望不见外面的世界。”

为了生计,这里的人们不得不拖儿带女外出打工。

照片中的那一幕,正是巴木玉布木结束了在南昌5个月的打工生涯,赶着返回大凉山老家的情景。

相信很多人看到照片的时候,都曾在心底默默祝福。

但是命运有时候残忍得令人胆寒。

当年怀里的孩子,是巴木玉布木的二女儿。

她本来是带着女儿回老家看病,结果女儿回家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后来她又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更是因为贫穷和疾病,仅仅在这个世界待了10天就走了。

“那个年代,桃园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外界,出行靠马车,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不少孕妇都是在家里生产,小孩子生病很难得到及时救治。”

厄运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在这位坚忍的母亲身上,要知道,11年前她也才刚刚二十出头啊。

很难想象,这个年轻的妈妈是如何熬过那段残酷的时光的。

但11年过去了,当她再次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是一张温暖的笑脸。

笑脸的背后,是时代写下的一场风起云涌。

巴木玉布木/新华每日电讯周科摄

年,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实到了大凉山的桃园村,巴木玉布木夫妻俩成为精准扶贫的对象。

从此,他们不必辗转千里之外,为生活奔波,开始在家乡种植起了烟叶。

贫穷带来的苦难一点点被剥离。

巴木玉布木一家的烟叶种植,从最初的6亩增加到15亩,年收入从几千元涨到了几万。

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达到10万元,成功脱贫。

年桃园村/新华每日电讯周科摄

如今的大凉山也已改变了最初的模样,不仅家家户户盖起了砖瓦房,还建起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学校。

新华每日电讯周科摄

作为扶贫对象,巴木玉布木年获得国家4万元的建房补贴,她又自筹7万元在宅基地旁盖起了一栋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

巴木玉布木和孩子们/新华每日电讯周科摄

除此之外,扶贫对象还能享受到医疗和教育方面的资助。

巴木玉布木夫妻俩养育了4个儿女,一家人和和美美,早已没有了当年贫病加交时的困窘。

巴木玉布木的大女、次女、三子分别在中学、小学、幼儿园/新华每日电讯周科摄

有人说,“贫穷”二字要分开来看。

贫,是暂时的金钱匮乏,它并不可怕。

穷,则意味着穷尽一切,仿佛丧失了希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短暂的贫,并不可怕。

怕的是,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穷尽一生,也找不到前进的抓手。

庆幸的是,我们生于华夏。

大到医疗教育、修桥铺路,小到柴米油盐、田间地头,从人迹罕至的雪岭高原,到一望无际的戈壁大漠,国家的扶贫政策已经落实到了千家万户、方方面面。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中国交出了一张让世界震惊的“成绩单”:

据《人民日报》报道,年11月23日,全国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

过去的40多年,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使8.5亿人脱贫,这相当于大约个普通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

世界上70%多的贫困是在中国消除的。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年的减贫目标。

而这样的巨变,不仅浓缩在“春运妈妈”这张照片上,我也曾在另外3张刷爆全网、感动全国的照片中看到过。

第一张,让我们把时间拨回更早的30年前。

这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深藏在每一位70后、80后的记忆中。

她叫苏明娟。

有人这样评价:

“如果把希望工程比喻成一本书,那这张照片一定是封面;如果比喻成一个人,那它就是脸。”

年4月,摄影记者解海龙,来到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当时只有8岁的苏明娟正好在村小学读书。

解海龙来到教室的时候,苏明娟正在低头写字,察觉到有陌生人靠近,苏明娟下意识地抬起了头。

正是这个不经意的抬头,成就了这张后来家喻户晓的照片。

苏明娟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里的土地一年的收成仅够一家吃三个月。

为了养活家人,苏明娟的父亲不得不起早贪黑地上山砍柴,抓鳝鱼换钱来贴补家用。

由于生存都成了问题,所以苏明娟每学期元的学费就成了全家最大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庭的孩子都主动或被动地从学校退学。

解海龙拍下的苏明娟的照片在国内外的各种报刊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轰动。这张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引发人们对失学儿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hj/8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