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彝剧的起源彝族微电影彝剧

彝剧是一个地方民族剧种,昙华是彝剧的发祥地。年,大姚县昙华乡麻桔坊俱乐部民办教师杨森采用端公“跳神”的某些动作和神态,以《梅葛调》、《过山调》、《放羊调》为唱腔,结合彝族民间歌舞,模仿汉族花灯形式编演了《半夜羊叫》、《狼来拖羊》等剧目。在年参加文化部在大理召开的“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时演出《半夜羊叫》受到赞扬和肯定,并正式定名为彝剧。

现在,创作人员深入彝族群众中搜集大批彝族曲调和民间歌谣,经过整理加工为彝剧音乐,在作品内容上也结合实际,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改革开放现实生活的剧目,使彝剧在题材内容、曲调、歌舞、表演手法上都有较大提升。此外,彝剧语言除了保留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外,普遍采用“汉语彝腔”的形式,消除了语言障碍,为更多群众所接受。

昙华山是彝剧的诞生地,作为戏剧的奇葩写入《中国戏剧大辞典》,杨森等彝剧表演艺术家曾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演出引起轰动。

大姚彝剧于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本

彝剧的剧本文学以散文体、七言体、十言体为其唱词格式,人物对白采用汉语彝腔,并采用彝族擅长的比兴手法润饰。在音乐上,以市内彝族各支系的民歌为素材进行配曲创作。在表演上,以彝族活动作为基础,并借鉴其他地方剧种的表演技巧,衍化出欢快步、迎客步、送客步、劳作登山步、俯身步、跌脚步等一系列动作。彝剧的剧目题材大多反映彝族现代生活,剧中的人物都给观众有强烈的亲切感。

唱腔

彝剧有单一的唱腔,结构比较简单,以一句式、二句式、四句式为主,也有六句、八句和多句式的;也有按段落可以分为两段、三段、四段一直到多段体的;有按速度变化,用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的结构组成的;也有曲调随着唱词跑,句式或段落不很规整的。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领唱伴唱(即当地彝族群众年说的“凑腔”、“帮腔”)、重唱、合唱等等。

音乐

音乐作为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刻划地域特色、强调人物个性的重要语汇。作者总结了多年艺术实践的心得,在民族音调戏剧化、个性化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彝剧声腔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可操作的经验。彝剧音乐由民歌小调(如〔梅葛调〕、〔曼莫若调〕、〔过山调〕等)、舞曲、器乐曲(如“芦笙曲”、“月琴曲”、“唢呐曲”等)结合形成,称“山歌体”。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能治愈吗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hj/4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