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http://www.znlvye.com/
导读:食俗是构成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各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浩如烟海的民俗中,饮食习俗属于物质民俗范畴,它是民俗中最古老、最富特色、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各民族食俗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各民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精神面貌,是与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生活方式等条件相适应的。
彝族的婚恋食俗彝族的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而社会也会给他们创造互相追求的机会。农历正月十五,云南大姚、永仁县一带的彝族,家家杀鸡打羊,饮酒对歌,姑娘穿上自己精心刺绣的新衣服,喜气洋洋地欢度一年一度的赛装节。
彝族的赛装节活动
吃山酒是滇南彝族习俗,初相识的男女青年,约好约会地点,由男方买糖果,女方买酒,双方邀约自己的知心伙伴,晚上赴约,燃起大火,围火对歌,饮酒、吃糖果叙情,习称“吃山酒”。通过此种社交活动,双方中意,便确立恋爱关系,谈情说爱,互赠信物,定下婚姻,然后禀告父母,请媒人说合。
滇南彝吃山酒活动
云南镇沅县文怕村的彝族支系香堂人,从男女求爱开始,以物寄情颇有情意。如姑娘对小伙子的求爱表示同意时,就用芭蕉叶包一小坨盐托人带给小伙子。小伙子一旦见到盐巴,就可带上完婚礼物到姑娘家去吃订婚酒。初次到姑娘家见面时,如姑娘煎鸡蛋或炖鸡蛋招待,则表示姑娘对小伙子不满意。
吃火笼酒,是香堂人的另一种求亲方式。当男方一旦相中了意中人,就得带上一壶酒,由媒人领着到女家,和女家所有的人团团围坐在火塘旁谈话,但言谈中谁都不能涉及婚姻问题。是否同意这门亲事,就决定于女方家长是否用自己的碗来喝酒。
彝族吃火笼酒
云南元江一带的彝族举行定亲仪式,这天,男方家父亲要带6斤米、斤酒、1只大公鸡、1只火腿和五六斤糖果到女方家。定亲的晚餐,由女方家置席,双方舅舅坐上席,请双方的长辈亲属参加,告诉三亲六戚这门亲事已定。亲事定下后,答谢媒人的是一家各出一半猪头。
哈尼族的婚恋食俗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有充分的社交自由,在谈情说爱中往往是私定终身。求恋中,他们喜欢在田间生产娱乐活动中,以捉泥鳅来增添情趣。姑娘以捉泥鳅的多少,判断小伙子的能干程度。捉够一定数量的泥鳅,便于半夜在村外田棚里煮吃。这是女选男,而居住在勐海县的爱尼人,则是男选女。哈尼族小伙子利用“舂米声”来寻找恋人。根据小姑娘舂米声响起得早、晚,节奏的欢快、沉闷,分析判断其勤快与懒惰,然后循声找去,帮其舂米。
哈尼姑娘捉泥鳅
墨江县的哈尼族中的碧约人,在双方接触的过程中,互相赠核桃、葵花籽、花生、板栗、松子等给对方,表示爱恋之意。然后双方又把这些东西各自分送给自己的同伴吃,告诉他们自己已经找到了对象。
“阿巴多”是居住在红河边上哈尼族中的叶车人的求恋方式。于农闲的冬季或夏季初举行,人数可达10~0人,男女配对就宴。小伙子们会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夜里十点钟左右,灯火通明,桌上摆满了鲜鱼、腊肉、干巴、腌鸭蛋、大块豆腐、荷包蛋、大粑粑、炒花生、煮鸡、酒等菜。酒宴开始,男女配对入席,对歌敬酒敬菜。由此可见,阿巴多是哈尼青年相互爱慕、智慧和烹调的大比赛。
哈尼族年轻人的“阿巴多”活动
居住在绿春县大水沟、大黑山一带的哈尼族支系的白宏人,订婚简朴而又有趣。姑娘举行订婚礼,是在栽秧时候完成的。姑娘事先将男方送给女方细棕背绳蔑帽、香烟和水果糖准备好。待大伙栽秧吃晌午时,姑娘向会抽烟的传烟,不会吸烟的发水果糖,在场者人人有份。烟糖发完后,亮出男方送给姑娘的背绳和蔑帽为证。
哈尼族的定情物——竹蔑帽
居住在元江的哈尼族中的糯比人,当一对情人相爱后,媒人陪着小伙子到女家求亲。小伙子取出随身带的酒送给女方母亲,又送上水烟筒给女方父亲,以示本人喜欢他家的姑娘,女方父母接下酒和水烟筒后,叫姑娘抱鸡来杀,暗示赞成这门亲事。如果姑娘抱来鸡,端锅上灶,意为姑娘对此亲同意了。姑娘杀鸡待客叫“吃订亲饭”。
居住在红河县架车的哈尼族女青年,在婚前一个礼拜,姑娘要约着一个女伴,背着背篓到亲戚家要食品。她专找吃饭的时间去,边哭边唱要东西。亲戚们会拿出鸡蛋、鸭蛋、干巴、腊肉等给她。如此找遍亲戚,直至篓满,找个地方放好,过门那天,约着同伴煮吃,一天吃不完,可连着吃几天。新娘到婆家后,由新郎抓一只母鸡加一个鸡蛋同煮,熟后,由新郎把蛋一分为二,分送一半给新娘,一半给自己,两人同时吃下,以示新婚合心连心。
在成亲日前一天,男方家要特意请几位妇女上山挖红薯,采野菜,因为这是祖先传下的吉祥菜。当新娘进入新郎家后,第二天一大早,新娘在女伴的陪同下,到井边挑水,到山上打柴,表示她已成为喝这眼井水、烧此山柴的一个成员了,吃吉祥菜,是哈尼族婚宴的传统食俗。
吉祥菜——凉拌蕨菜
在婚宴上,新娘要当众吃下新郎亲手送的一碗半生饭,表示自己与新郎成婚,就像把这碗半生饭当熟饭来吃心甘情愿,永不变心。新娘也要把从娘家带来的一块圆粑粑送给新郎吃,表示愿与新娘团圆相依,永不分离。男方家要烹制出一只母鸡上席,新郎从头吃起,新娘从鸡尾吃起,新郎新娘各自只咬一口,象征他们夫妻合心合意、亲热无比。
哈尼族的紫米圆粑粑
新平、墨江的卡多人,当迎亲队伍往女家行进的途中,女方寨子的姑娘,手提盛满橄榄果的竹箩,欢笑着把一颗颗橄榄打在新郎和伴郎的身上。新郎和陪郎不能还手,只能躲避,因为橄榄象征着先苦后甜。当新郎进到新娘家后,新郎新娘要在祖宗神位前跪拜,献品是由新郎家挑来的用糯米舂成的三块糯米粑粑。
云南野生橄榄
接着是认亲人,把寨中老辈人请来进午餐并一一敬酒和称呼。次日,新娘出门,要选一块能见到新娘故乡山水的草地吃野餐。野餐是用芭蕉叶或苦笋壳包的糯米饭,外加一竹筒米酒和一包烤香的猪肉干巴。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背上一些酒、粑粑、肉类等,回家看望分别三天的父母。
哈尼族的糯米饭
镇沅的卡多人,在迎亲的头天,男方将粑粑挑到女方家。粑粑表示婚事的吉祥及新郎新娘的爱情像粑粑一样,永远喷香,永远黏在一起。当粑粑挑到新娘家后,姑娘、媳妇、伙子们蜂拥而上抢粑粑,谁抢得最快,谁就聪明能干,受到赞扬。婚礼后,第三天回门,娘家的亲叔伯伯们各家又要派出一人带上一些米、酒、糖,煮上三个鸡蛋跟随新郎新娘去串亲,三个鸡蛋表示:姑娘出嫁后,夫妻双双必须回娘家连续过三个春节。
墨江的哈尼族迎亲,岳父母要摆出红糯米饭、甜白酒及酒席款待新郎一行。新娘的嫁妆中,有几大摞染成红、黄、白色的糯米粑粑,还有父母陪送女儿到夫家拜堂祭祖的猪头一个。新娘到夫家后,首先要摆出猪头向灶神和祖先神灵磕头祭奠,第一顿饭只有婆婆陪同新娘吃。
哈尼族的红糯米饭
红河一带,当新娘到夫家后,先向祖先神位叩头,再向婚宴上的长者敬礼,然后吃下新郎送给新娘的一碗米饭,表示永远不变心。结婚第三天,新娘要到山上砍三棵野芭蕉,用芭蕉树心做菜请参加婚礼的客人们吃,每个客人第一口一定要吃这种芭蕉心做的菜。
芭蕉心
勐海一带的哈尼族夫妻离婚,要杀一只鸡或煮一个鸡蛋,共同在饭桌上吃最后一餐饭。吃饭时要在饭桌中央放一块木柴,通过这一块木柴相隔,表示夫妻从此断绝关系。
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