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门寻父三年,行程二万六千余里,作万

??

苏州画家黄向坚与万里寻亲图

赵晟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

苏州画家黄向坚的父亲黄孔昭在

明亡前一年()远任云南大姚令,

次年明亡后兵戈满地,

以致两地音信全无。

八年后()黄向坚出门寻亲,

一路上风餐露宿,

凄风苦雨兼兵燹载途,

后终于在次年()寻获其父,

又一年黄氏父子启程返乡,

于清顺治十年()六月抵家,

整个旅程越三年,

行程二万六千余里。

万里寻亲图鸡足山图卷?

纸本设色?31.2×厘米?年?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

(有拼接痕迹)

归乡后,

黄向坚将自己的寻亲经历写成书稿出版,

并绘有多种以云贵山水为主题的寻亲题材图画,

因其画风独特,

风格较为写实,

故迥异于当时的其他画家,

又因其“孝子文本”的标签,

受到时人的赞誉和后人的推崇。

在高考与毕业季共同开始的六月

西湖美术讲坛:艺术人文之旅系列讲座

在浙江美术馆开讲

讲座现场

西湖美术讲坛:艺术人文之旅系列讲座

是浙江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共同合作的系列学术讲座

该系列讲座以

中国美院毕业季为契机

邀请艺术人文学院博士毕业生

为广大观众举办专场讲座

以平实的陈述

触及艺术史深处的重要话题

内容丰富且干货满满

第二场讲座由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赵晟,主讲《苏州画家黄向坚与万里寻亲图》。本次讲座学术主持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孔令伟教授。

主讲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赵晟

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孔令伟教授

下面我们就进入精彩的讲座回放环节

讲座回放

黄向坚小像

黄向坚,字端木,号存庵,别号苍云,又号万里归人。室名琼技阁、艺香居、退庵草堂。明末苏州府吴县人。万历三十九年()生,康熙十七年(?)卒。父亲黄孔昭(-?),字含美,号石衣。明崇祯十六年()赴云南大姚县令任,次年明亡,音讯断绝。历经数年,西南初定。向坚于清顺治八年()十二月初一,步行赴滇寻亲。历时半年至顺治九年()五月十五日始寻见父母于白盐井。之后于顺治九年()十一月初四由白盐井启程,于顺治十年()六月十八日抵家,往返计二万五千余里,历时三年。归后著《寻亲纪程》、《滇还日记》二卷并绘制《万里寻亲图》系列作品,苏州戏剧家李玉作《万里圆》传颂之,康熙《吴县志》,乾隆、道光、同治《苏州府志》,《清史稿》都有记载。

?

寻亲路线

《曲海总目提要》的作品董康曾云,黄向坚后世子孙无登仕籍者。经查询《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与《苏州府志》和《吴县志》的选举条可证其说无误。另据清人叶道芬咸丰十年()的题语可知黄氏一家住苏州西郊阊门外上塘桐径桥西李王庙西邻道,自黄孔昭府学中试()后黄家就一直居住于此。事实上黄家的人丁并不算兴旺,包括黄向坚在内已知的成员有十三位,分别是父亲黄孔昭、母亲朱氏、妻子吴氏、堂弟黄向严、族兄黄承佑(字上枝)、长女黄氏、女婿殷尊来(字佐臣)、次女黄氏、长子黄占雯、次子黄氏、外甥沈氏和外孙女陈氏。黄向坚与妻子吴氏共育有二子二女,长女嫁于吴县生员殷尊来,次女亦入嫁殷家,《万里圆》剧本十三齣曾有吴氏口白:“我母子二人在家,生计萧条,饘粥不给。亏得大小女向適殷门,颇知孝道,不时周急,幸不冻馁。”黄向坚顺治八年出门寻亲时()两子尚幼,长子黄占雯适附入义学攻书,仲子则生于顺治丙戌年(),是年六岁,但向坚两子并不见于后世的文献记录。

?黄氏世系简表

顺治十年()黄向坚奉双亲返回故里后,不仅出版了自己撰写的寻亲笔记,还在之后几年里绘制了多幅不同尺寸的寻亲图册。黄向坚父黄孔昭康熙十五年()题识《黄向坚岵屹图册》时称见其画“几及百叶”。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吕长生统计黄向坚存世画作与著录画目,给出的统计是百余幅左右。事实上,吕氏的统计数字大致为已知黄向坚作品数量的一半左右,《万里寻亲图》系列作品经过数百年的流传,有人为的散失,有毁于兵火,大致推测下,当时黄向坚所绘制的寻亲图数量应远远超过目前所见。

按现存作品与著录画目的总量看:黄向坚所绘寻亲题材,非寻亲题材,有纪年,无纪年的作品计55件,其中长卷7卷,画册15册,轴23幅,扇面2幅,手札4通,未知形制的作品4件,画计余帧。其中属于万里寻亲题材的作品一共有41件,长卷5卷,轴18幅,画册15册,未知形制的作品3件,画计余帧。属于非寻亲题材的作品一共有14件,长卷2卷,轴5幅,手札4通,扇面2幅,未知形制的1件,画幅计14帧。

寻亲纪程书影

如果按《万里寻亲图》所绘地点的分布看,依次为:贵州27次,云南17次,湖广10次,江西2次,浙江0次,南直隶0次。云贵山水是黄向坚重点表现的部分,其次是湖广地景,而江西只有贵溪和状元岭两地出现了,浙江和南直隶省更是毫无涉及,这凸显了黄向坚旨在通过有偏好性的地点选择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同时对于云贵两省险要地势的捕捉及说明性的画跋,则有助于加深读画人对于“万里寻亲”这一艰难旅程的体认与共鸣。

黄向坚的主要作品都画于年(从云南返回)之后的五年中,年之后仅存有少量的作品,这或许暗示了他画画并非为了表现自己的艺术冲动,而是为了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某种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由黄向他的亲戚和朋友完整的讲述旅行故事,册页的每一页没有按照旅行中事件的顺序进行再现,它们不是游记的视觉补充。黄向坚的创作高峰期是在《寻亲纪程》出版后(顺治十二年)的数月内。

从构图的上看,黄向坚很可能在旅途中勾了一些草稿,但带齐画具现场写生的可能性不大,归家以后,结合途中所记游记的草稿勾起回忆,与文字记录,加上以前习得的作画方式描图,或许还参照了云贵方志,或一统志(像徐霞客,但可能性不大)的舆图,先画出模板式的小稿,然后几幅画和册页同时开始画,最后需要出售和送人的时候落款、加印。黄向坚长子黄占雯可能是黄向坚的助手,也帮助画一些初步的步骤,因为黄向坚眼睛不好,而且黄占雯没有考科举的记录。另外是因为现存黄向坚的作品有几幅笔触不像黄向坚但题跋却像,因此推测为其子代笔。

讲座现场

黄向坚重复使用相同的基本构图绘制同样的地点,这类构图就像能够相互切换的词语,在他年的画中,通用的主题、构图模式与题跋,证明了他的目标是快速绘制。例如他在贵州清浪卫城经历地湍急河流,在南博、苏博、国博、大都会等册页中都有相似的表达,寻亲图这种可替代的视觉结构,在表现关索岭的册页中(角博、苏博、国博)也有体现,同样的山岭在大部会册与另外三本著录的册页中也有体现,而且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那些频繁出现的云贵景点中,如果仅仅绘制有册页,没有立轴和手卷,不同册页中相同景点的画跋相似度就会非常高,而如果同时绘制有册页,轴和手卷,对比之下的画跋就会有所不同,这或许暗示了不同形制的《寻亲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受画人。

01

白水河

古西平州北三十里有白水河,驿道之侧水自高崖下注数十丈,飞沫如雨。盖黔中瀑布之最奇者。吴国伦诗云:山形如象鼻,礀道拟蚕丛。篾渡千崖底,车鸣万石中。短亭微上月,鸣瀑直生风。白发悲行险,乾坤一转蓬。殆善于写景者哉。向坚。

?

白水河瀑布图

02

滇南胜境坊

宿芭蕉关,夜大雪。晓起。冒雪冲寒。瞥目群山璀璨,照耀林谷,真奇观也!次滇南胜境坊,坊立坡陀中,系滇黔分界。下此即入黔地。悉毒箐巉崖,岚瘴昼塞。谚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辄虑积雪载途,足几为之不前。

03

鸡足山

予得遇二亲于白盐井,随衔父命往鹤川,复去程千余里。道经鸡足山之北麓,居民傍水依山,垒石为砦。陟冈眺望,风景殊异。独喜亲闱不远,少慰岵屹之思。昔人云:他乡到是归。殆谓是欤。向坚。

鸡足山北麓图

04

?清浪卫

清浪卫城,恃险一江。江水泛滥,驶如奔马,不能施楫。两岸置杙,以篾絙贯桅末系舟以渡,至中流,恍若乘槎天汉。向坚。

05

老子关

播州乌江老子关即古牂牁境,昔贤所谪居处也。烟岚瘴厉,波涛险恶,往返历此殊为戃怳,岂寻常恐怖耶?向坚。

06

剑川

剑川道上,樵夫罕觏。时闻猿狖声。而峭壁千寻,陡削层折。下临深渊,波涛澎湃于危石间。苗人置索山岭,贯以竹筒,抱持往来。盖于人迹不到处猎取珍禽异兽也。予望之如戏而不禁可骇。

07

浪穹

浪穹道中,巉严邃壑,人迹罕到,古藤怪石间多猿鹿,扰攘惊人,洵异境也。历此不禁危惧之至。

08

金沙江

金沙江口波涛汹涌,巉崖陡壁,两岸如排闼。土人架松槎以济,过此不减雁宕石梁。沘笔神悚。向坚。

讲座现场

《万里寻亲图》的构图模式可以做如下分类:

▌1.?巉崖陡壁:例如画题为“历顶站”、“响水关”、“关索岭”,黄向坚面前是异常高峻的山路;

▌2.?筑寨设堡:画题为“鸡鸣关”、“散都关”,围城内的少数民族村寨在黄向坚上方;

▌3.?窄径危桥:画题是“盘江”、“金沙江”,黄向坚必须要经过跨于其上的险桥;

▌4.?烟雨迷蒙:画题是“武胜关”、“罗甸”、“诸葛岭”,黄向坚和他的父母要面对的是毒瘴冻雨;

烟雨迷蒙

▌5.?激流险滩:画题是“清浪卫”,湍急的溪流是黄向坚面对的迫在眉睫的危险。

除了特殊的画面结构,黄向坚的笔墨也很有自己的特点。他通常牛毛皴、披麻皴并用,用笔繁密、细劲而柔和,点笔丰富,杂树繁茂,气息青翠清新,水晕墨章间施以勾皴,更多地运用层层积墨点画山林,深浓的墨色周围衬托着浅淡的墨色,烘托出山间白云和沟底清泉的反光,极其生动虚灵;其笔下的雨中景象,则恍惚缥缈,形色朦胧,又用淋漓法,将极为细小的墨点淋洒在画面上,凡是墨色深重的山峦,墨点浓重稠密,而流云飞瀑的灰白亮处,则墨点浅显稀疏,增加了雨天氤氲湿润的氛围。

激流险滩

除此之外,《万里寻亲图》系列作品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精细和粗莽。一般来说,轴与卷的绘制通常较为精细,而册页则运用较为粗莽。总体来说它们代表了黄向坚两种不同的创作理念,册页主要针对描绘旅行中的困难和危险,而挂轴和手卷主要着眼于西南地区的奇异景色的表现。册页也不是按照游记中的时间顺序来画的,它们更像是为回忆而作的插图,场景选择是随机的,既没有按照时间顺序,也没有按照寻亲路线的顺序,还有一些场景是游记中从没有出现的,而挂轴作品呈现的是另一种创作理念,它的细节和用色都比册页更加丰富,着眼于别致的景色。例如下面几个景点的表现就能很好的体现出这种差异。

讲座现场

01

苍山洱海

首先从用笔看,春荣十卉册最简略,无论近景的楼台,中景的江面,城池和远景的点苍群山的细节都无法与上博的《点苍山色图》轴相比,山石的皴笔很少,只勾勒了大致的轮廓,加以渲染,而大都会册的细节较春荣十卉册较多,比如点景的船只细节明显多于春册,近景的洱海海面也不像春册那样大片的简单留白,而是用短笔勾勒出波光粼粼的质感;另外中景山后的宝塔也画的更细致,远景的点苍十九峰历历在目,山石的皴笔更多,体积感更强,远处的雪山通过渲染的浓淡显示出清晰的层次感。相比之下,上博藏《点苍山色图》轴显示出作者完全不同的抱负,那就是对细节不计其繁的刻画。相比前两册对近景象征性的处理,黄向坚在此图中添加了一组人物,三眼石桥,带有宝塔面向洱海的寺观和随着景深向前推进的坡岸。中景的大理城池,游船码头,山后的寺院建筑群都清晰可见,细节丰富。城墙外的群居鳞次栉比,一座拱桥跨涧面向洱海。在城池的深处,有飞瀑流泉自绀宫梵宇倾泻而下。从中景伸向远景的点苍群山山势走向清晰,皴染次数更多,更厚重,山间的林木葱郁密集,而不像大都会册那样仅有寥寥数笔的点缀。其次从用色看,春荣十卉册和上博轴是青绿山水,大都会册是水墨。然后从季节上看,上博轴与春荣十卉册画的可能是苍山的春景,大都会册画的可能是苍山的冬景,因而略有萧瑟之感。但无论如何,两本册页都没有挂轴的用笔更精细,层次和细节更丰富。

02

乌江老子关

首先从构图的视角看,大都会册和《蜀道图》轴都是观察者处于前景退后的较远的俯瞰视角,国博册的老子关图的观察者视角则处在前景中较近的视角,感觉到滚滚江流就在眼前。其次从用色看,《蜀道图》是设色山水,山石用石青打底,岩壑受光较多的部分用淡赭石罩染,江面的波纹表面也渲染了一层墨青色,使得整个画面看出来是清冷的早晨黄家一行人出发横渡乌江的情形。而大都会册与国博册都是水墨山水。最后从画面的细节看,大都会册的近景从左到右分别绘有一码头,送别亭,一兵士,一陡崖,一城池,山石结构用湿笔的短豆瓣皴表现。《蜀道图》在此基础上细节更丰富,几株松树用双钩法画出,陡崖上的山石纹理结构更多,层层叠叠,折带皴繁密,覆于其上的树丛用夹叶法画出,并用藤黄敷色,陡崖下送行兵士的身着红色棉服,毡帽,让人感受到丝丝寒意。相比之下,大都会册和国博册的树丛都是用点叶法画出,更为随意和简率。处于画面后景深处的城门,《蜀道图》轴也比另外两本册页细致,甚至隐约可见城头的旗帜。对比之下,国博册以寥寥几笔画出,大都会册更是较难加以辨识出来。

老子关图

蜀道图

03

盘江桥

先从构图看,春荣十卉册和贵博轴都是重心在右,相应的视角从画面左上方俯瞰铁索桥,有所不同的是春册的景深更短,只有近景和中景,而贵博轴的景深更远,画面的纵深感更强。苏博册的重心在画面左方,视角是从右上方俯瞰奔涌的盘江和铁索桥。再从用色看,春荣十卉册是设色本,城墙用石青,山石用石绿和赭石渲染,左下方近景的石台用草绿和以墨色画出。贵博轴和苏博册则是水墨。然后从用笔看,春册和苏册的山石都是短笔细皴,苏册还是干笔淡墨,而贵博轴的山石是长披麻皴,湿笔层层渲染,使得整体山势更加立体且层次丰富。如果从树木的表现看,贵博轴近景和中景位于盘江桥两端山坡上的松丛盘曲虬缠,每一丛走向都不同,用笔的浓淡清晰地交代出前后远近关系,松针按簇画出,一丝不苟。相比之下,苏册和春册的树木就画的就较为概念化,用笔草草。春册的树还勉强能看出来是松树,而苏册已完全无法分辨。最后从细节看,三幅画也有不同。贵博轴,苏博册中,黄向坚手持雨伞都是要上桥,春荣十卉册则是行走在桥上。春册铁索桥两端的城楼上都挂有红色旗帜,贵轴和苏册中都没有出现。另外结合画跋可知,盘江桥两端分别矗立有伏波将军马援纪念铜柱和明朝方伯朱公筑桥纪念碑,在贵博轴中,这两个遗迹于盘江两岸对面相向,但在苏册和春册中都没有纪念碑,仅有铜柱。苏册中的纪念铜柱更隐于画面左上角巨大的山岩之下,难以辨别。

盘江桥

04

鹤庆道中

南博册鹤庆道中图有一飞瀑从高耸陡峭的悬崖倾泻而下,黄向坚拄伞立于对面的山道上,欣赏眼前的壮丽景观,山道之上是几株低矮的老松。远景是起伏延绵的群山,隐约的村落和桥梁,但画面的中心是瀑布。相比之下,辽博的鹤庆府鸣凤山图轴较南博册画的更细致,湿笔短皴,层层叠加,双钩画出松枝和松针,画面上方一处体量巨大的岩壑倾斜着压下来,画面下方的江流通过一座石拱桥,石桥上有一矮亭,黄向坚正手持雨伞,肩背行囊快速通过。在他转头目光所及之处有两只落单的麋鹿,颇为罕见。麋鹿后方不远处便是一注飞泉下落,仿佛能听到水击岩底的激流声。此图的中心是岩壑,而非流泉。最后南博卷的灵岫云涛,画面为横幅,右方的几株盘轧扭曲的怪松从岩缝伸出,向外生发,一盘盘的松针上覆盖着藤蔓植物,垂曳下来,间有淡红色的异花。画面左方弯曲的山道上有两位分别身着红衣与青衣之人,有可能青衣者是正在行路的黄向坚,红衣者是僧导。在他们的旁边是一注白练从山谷中泄出。整个画面用石青和石绿打底。画面的中心是那条瀑布。

黄向坚作为清初绘画史上一位重要的实景画家,在当时的苏州画坛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他与张宏,袁尚统一样都是擅长以视觉经验而非仿古观念来作画的,或许“仿古”也是一种创新的实践,但在当时的画坛氛围里“画其所见”显然需要更大的勇气。黄向坚早年学画的经历不见于记载,但通过类比同时期其它的职业画家,他显然是通过画谱自学完成了基础的绘画训练,明末各种插图出版物的传播和发达的商业文化也给许多家境普通但无法通过科举改变出身的学子以画为业的机会,不仅是学习的机会,还有工作机会。在有清一代的官方记录里,黄向坚一直是一个作为孝子的社会形象被表彰传播的,与此同时,其艺术成就却被人遗忘了,对其绘画作品的理解仅囿于孝行的图解,或是简单地被套用在元四家“王蒙风格”上套语谀词,这些都是重新需要加以评估的。因此只有全面认识黄向坚《万里寻亲图》的艺术成就,对其丰富传统山水画题材的做法加以认可,才能更好地理解明清山水画史的发展序列。

观众提问

西湖美术讲坛:艺术人文之旅系列讲座

主办单位: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学术主持:孔令伟

主讲人:王照宇、吴京颖、赵晟

时间:年6月1日-年6月2日

地点:浙江美术馆

浙江美术馆

杭州市南山路号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

周一休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门票:免费

供稿:赵晟

责编:教育推广部

摄影:徐伟杰

微小编:狄子涵

加入

浙江美术馆之友

免费注册成为浙江美术馆之友享受更多会员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hj/12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