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初期 http://m.39.net/news/a_5813045.html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如何落实好这一工作要求,进一步让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两会期间,相关话题引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热议。
"三农"文化遗产赓续乡村文脉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遍布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提交保护“三农”文化遗产的提案。“‘三农’文化遗产即农业遗产、农村遗产与农民遗产。”贺云翱解释说,农业遗产偏向产业方面,农村遗产多为村庄风貌、建筑等,农民遗产更多涉及活态的非遗即传统文化,例如节庆、礼仪、风俗习惯、传统工艺等。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三农”文化遗产在传承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美丽家园和特色村镇、发展农村旅游和文化产业、振兴农村特产、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农民致富等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贺云翱委员在调查中发现,“三农”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利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并将其纳入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中。他说:“当前普遍存在‘三农’遗产家底不清、内涵不明、资源流失、特色消解的问题。只要是存在百年左右的自然村落几乎都有各类文化遗产的存在,但大多无人问津。”
贺云翱建议,摸清家底,建立遗产数据库,做好乡村文化遗产调查及价值评估,尽量收集和保存珍贵遗产,防止出现“万村同貌”同质化现象。同时,针对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发展,制定政策或工作规划,更好地发挥其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建议,发挥村史馆、乡愁记忆馆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宣传教育作用。当下,一座座村史馆正在农村大地上崛起,成为展示农村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他介绍,自白塔村村史馆建成以来,村民们经常会来走一走、看一看,每年还有数千人次从外地前来参观学习。村史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视频等形式,把一些农村老物件收集起来,不仅为村民记下历史、留住乡愁,更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同时激励和教育后代不忘先贤,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为乡村振兴注入农业文化遗产活力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在建言中说: 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已发布5批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18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
“虽然只有16年的时间,但农业文化遗产已经在推动农业遗产国际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保护乡村生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闵庆文建议,关于“乡村文化振兴”,要增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等内容;关于“乡村生态振兴”,要重视乡村的生态价值。
闵庆文说:“大家都在谈‘种子’问题,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重要的农业种质资源库。”他举例称,内蒙古敖汉旗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目前搜集到的谷子、玉米、高粱、黍子、芝麻、糜子、蔬菜等传统旱作品种就有个。
农业文化遗产地还是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贵州从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哈尼梯田的古歌、乐作舞。”闵庆文介绍。
农业文化遗产地还是生态农业技术最集中的地区。闵庆文介绍,间作套种、农林复合、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于农业绿色发展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带动农民增收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珺建议,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各项扶持政策,帮助民营“非遗”文化企业切实享受税收、融资、营商环境等政策,培植一批潜力大、活力足、机制新、效益好的民营“非遗”文体企业上市,更好带动农民群众增收。
罗珺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思考更多的是‘非遗’如何在应用中传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利用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也可以提高当地经济收入、提升乡村文化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建议以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为重点,确定一批‘非遗+乡村振兴’试点,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
此外,罗珺还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