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SANGINFORMALESSAY
西南联大有很多作家,老师中有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钱钟书、冯至,等等;学生中有汪曾祺、穆旦(查良铮)、鹿桥(吴讷孙)、马识途,等等。其实,作为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后身的昆明师范学院,也有一些作家,如老师中的徐嘉瑞、罗铁鹰、刘澍德、刘御,学生中的刘绮、林子、温小钰,也应该不被忘记。还有“文学挽留不住的”史学大家方龄贵。徐嘉瑞——文史大家兼作家,解放后昆明师范学院首任院长徐嘉瑞(-)出生于云南邓川,白族。少时入昆明工矿学堂和省立师范。后自学英语和日语。曾东渡日本求学。抗战时期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主席,云南大学教授和文史系主任。年后历任昆明师范学院校管会主任,即解放后昆明师范学院的首任院长;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和省文联主席。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望夫云》《多沙阿波》(电影文学剧本)《驼子拜年》(花灯剧本)《徐嘉瑞诗词选》等。徐嘉瑞的文学创作丰富多彩,影响最大的要数《望夫云》系列作品。长诗《望夫云》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电影剧本《望夫云》年由北京《电影创作》发表,歌剧剧本《望夫云》由《诗刊》发表(非常破例!),同年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年春,歌剧(徐嘉瑞编剧,郑律成作曲)由中央实验歌剧院首演,周恩来等中央首长观看。随后又赴天津、上海演出。年,带简谱的歌剧剧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在五六十年代,以如此高规格的、多样的方式来“包装”推出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极其罕见的!歌剧《望夫云》影响深广。年香港举行亚洲艺术节,在开幕式晚会上演出了歌剧《望夫云》的清唱。年北京举行作曲家郑律成作品音乐会,《望夫云》的歌剧选段占了半场。年韩国纪念作曲家郑律成,在专场音乐会上又表演了歌剧《望夫云》的片断。这些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在海内外扩大了云南文学艺术的文化影响力。徐嘉瑞的学术著作更多,主要有《中古文学概论》《近古文学概论》《辛稼轩评传》《云南农村戏曲史》《金元戏曲方言考》《大理古代文化史稿》,等等。徐嘉瑞年出版的《中古文学概论》,鲜明提出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的命题,这是徐嘉瑞对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响应,而且是用扎扎实实的学术成果来响应,用文学史来论证新观念,所以胡适肯定这本书的价值,主动为它作序,说它是“一部开路的书”,是“指出大趋势和大运动的书”。所以书一面世就反响强烈。应该说,这是云南文学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次响亮的发声,写20世纪云南文学史,这应该是华丽的一笔。徐嘉瑞既研究中原文化,但更注重研究边疆民族文化。在他的五部学术专著中,《中古文学概论》、《近古文学概论》及《金元戏曲方言考》三部研究中原文学与文化,《大理古代文化史》和《云南农村戏曲史》(花灯研究)两部研究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最能代表他学术成就的是《大理古代文化史》。这是一部传世之作,是学界公认的关于云南文化史研究的奠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罗庸、徐中舒两位国内一流学者都对此书给了很高的评价。《大理古代文化史》问世后,一直是人们学习云南文化史的入门书,是研究云南文化史的必读书,是谁也绕不过去的。它是经典。徐嘉瑞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是很高的。但究竟高到什么程度,不妨以一个编委会的人员构成作为参照系来作观测。年初,国家级核心期刊《文学研究》(一年后改名《文学评论》)乘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东风在北京创刊。该刊设编委会,由全国研究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民族民间文学、外国文学和文艺理论的35位顶级专家组成,徐嘉瑞先生名列其中。编委中首都专家21人,他们是:俞平伯、郑振铎、钱钟书、何其芳、冯雪峰、游国恩、余冠英、戈宝权、罗大冈、冯至、卞之琳、季羡林、蔡仪、钟敬文、黄药眠,等等;首都以外各地专家14人,其中南京大学(3)、复旦大学(2)、山东大学(2)、杭州大学(1)、中山大学(1)、武汉大学(2)、四川大学(1)的著名学者12人。云南两位:刘文典,徐嘉瑞。刘澍德——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刘澍德(-)吉林省永吉县人。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即从东北流亡北平,先后就读于民国大学中文系和中国大学国学系,年毕业。他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年大学毕业,正逢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刘澍德辗转来到昆明。先后任教于昆华商校(与李广田同事)、昆华师范(起先曾赴滇西镇南师范及大姚中学任教。镇南今名南华)。抗战胜利后回了一趟老家,并在长春大学(后并入东北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年夏返回云南后在昆一中教历史课。年调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从年做小学教师到年调离昆明师范学院,刘澍德从事教育工作达27年之久,占了他的大半生。年起任云南省文联编辑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副主席、云南省第三届政协委员、亚非友好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归家》,短篇小说集《寒冬集》《造春集》《卖梨》,中篇小说《桥》《小蛉村的阴阳社》等。刘澍德有国学背景,“小学”(文字、训诂、音韵)功底扎实,却也喜欢白话。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幽燕行》为其处女作。短篇小说《篱》发表于《文艺复兴》年3月1日(第三卷第1期),数十年后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短篇小说卷》第5集。他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老牛筋》,中篇小说《桥》,长篇小说《归家》。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桥》,是他长期深入农村生活的第一个硕果,也是他解放后创作的第一个中篇小说,之后由作家出版社再版。年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第三版。年该社又出第四版。年代初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两家人》,年在全国上映。年,刘澍德再次到晋宁县上蒜乡深入生活,接连写出了《造春集》(年出版)和《红云》(年出版)这两个小说散文集。这些作品虽然特定时期的特定色彩比较重,但其中也有倍受好评的《老牛筋》这一篇。之后,随着形势和文艺政策的调整,刘澍德写出了他的长篇小说《归家》(上部)。作品先由《边疆文艺》连载,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写一位女青年农校毕业“归家”的生活际遇,以她与生产队长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展现了那一时期的农村生活风貌。由于与爱情相关的笔墨较多而在全国产生广泛、热烈的讨论,双方争论不休。据统计,全国各地报刊如《文汇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工人报》《解放军文艺》《北京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边疆文艺》《湖北日报》等十多种报刊纷纷发表讨论文章。就云南而言,一部作品在全国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可谓空前。如果说围绕小说《归家》而展开的正反两方的争鸣,可作为“高潮”来看的话,那么两三年后开始的文革,就让刘澍德掉入了深渊。作品都变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大毒草”,写作品的作家刘澍德也变成了“反革命分子”“反动文人”“黑作家”,并且“永远开除出党,不准重新入党”。这些都不必细说。有一点却可以细说。当年上海有位女作家叫戴厚英,后来以处女作长篇小说《人啊,人!》而走进年代的中国文坛。她参加过对刘澍德小说《归家》的批判,年代初为此公开表示忏悔。她在一本回忆录性的书里说,“我忘不了一笔债务,完全应由我自己负责,那就是对刘澍德的小说《归家》的批判”。她说“在一次批判高潮中”,自己和几位青年朋友读到《归家》,“用马克思主义去衡量”,觉得此书宣传了“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便提出了‘战斗’的要求”,经“上头批准,我们三个人便合写了一篇批判文章发表在《文汇报》上。”要紧的话是:“现在,我已经找不到这篇文章,记不得当时都写了什么。但是,这件事我确是始终没有忘记。因为这件事是我向‘左’飞跑的一个新标志,说明我努力变被动为主动,想在所谓革命的大旗下为自己谋一个位置。我不认识刘澍德先生,但我伤害了他。以后,我听说他的处境很糟,心里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如果刘先生尚有后代,请接受我的谢罪。”(以上摘自戴厚英《性格——命运——我的故事》,太白文艺出版社,年。)年8月6日,刘澍德在肉体和精神双重压迫的痛苦中含冤离世,终年64岁。年9月补行追悼仪式,平反昭雪,恢复党籍,恢复名誉。年10月14日,云南省作家协会在昆明隆重举行作家李广田、刘澍德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两人同年生)。中国作协副主席、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及云南省的部分作家出席大会。李广田、刘澍德都是受“五四”新思潮、新文学影响,在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又都担任过云南省文联和省作家协会的领导。大会缅怀李广田、刘澍德两位作家和教育家,充分肯定他们为中国为云南的文学和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附笔]:戴厚英年华东师大毕业,复旦大学副教授。年,她和侄女在上海寓所死于一个愚昧凶残的歹徒之手,年仅58岁。刘御——云南极少见的延安作家
刘御(-)原名杨春瑜,笔名火星、史巴克。云南临沧人。年肄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曾参加北平左联及学生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后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理事,边区教育局、西北教育部编审室副主任,战歌社社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组组长、编辑室主任,昆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云南省文联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副主席,云南教育学院院长。刘御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贯穿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两个时期。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歌集《小青蛙》《绿鹦鹉》《儿童歌谣》《红山茶》《鸟兽草木儿歌一百首》《要吃果果把树栽》,诗集《延安短歌》《幸存集》,文集《刘御教育文集》,少年歌曲《雷锋叔叔好》,诗歌《打得好》《祝捷小唱四首》《请接受我的慰问——致西贡狱中》《怒吼吧——致美国黑人兄弟》《哈姆莱风暴》《这不是梦》等。刘御年在延安写的《秋收小调》,可视为刘御诗歌的代表作。全文如下:十月里,秋风凉,酸栆红呀菊花香。
延水清清清透底,
谷子糜子满山黄。‖谷子穗,狼尾巴,
糜子穗呀七寸长。
一颗一粒一滴汗,
面对丰收喜洋洋。‖喜洋洋,忙又忙,
忙割忙背忙打场。
闺女媳妇都下地,
老汉补囤又扫仓。‖谷满囤,糜满仓,
丰衣足食交公粮。
前方后方齐努力,
早早打到鸭绿江。这首诗见于作者诗集《延安短歌》(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年初版),三十多年后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臧克家序,年。)
罗铁鹰——年参加“台湾文学”论争在台湾引起震动
罗铁鹰(-),原名罗树蕃,曾用的笔名有骆驼英、华莱士等,云南省洱源县人,白族。先后就读于上海的大同大学物理系()和云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年秋参加了鲁迅先生的追悼会。抗战时期在昆明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的工作,先后任理事、常务理事。解放战争初期,曾在昆明主编《真理周报》和《金碧旬刊》。年辗转至香港、台湾,以笔为武器,发表长篇论文《论“台湾文学”问题诸论争》《阿Q正传新论》等。年2月罗铁鹰从台湾回到上海,先后在上海警备司令部政治处文工团和夏衍、于伶主持的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工作。年调上海文化局文艺处研究室,做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年底,罗铁鹰与陆万美(曾任新四军文工团团长、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一起调回云南。陆万美任云南省文化局长,罗铁鹰任云南省文联编辑部主任。年1月调到昆明范学院中文系任教,讲授文艺学和现代文学。早在年,罗铁鹰的处女作《雨》即在天津邵冠祥主编的《南风》诗刊上发表。年夏参加中国诗歌作者协会。抗战开始后,在《中国诗坛》上发表诗作和诗评。年8月与徐嘉瑞等共同创办大型诗刊《战歌》,并负责编辑出版工作。年参加中华气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云南分会理事。出版诗集《原野之歌》()《火之歌》()《滨海夜歌》(),另有《诗论集》()出版。罗铁鹰诗《他埋下一粒种子》,发表于年3月21日重庆《新华日报》。如下:“他抱着被炸弹炸飞肚肠的
血淋淋的独子
悲哀地走上后山‖乱葬岗上
挖一个坑
眼泪像黄梅时节疏懒的檐溜
一点一点滴进土坑‖他埋下了他的独子——一粒复仇的种子
长啸一声
举起粗大的拳头
对着青天发誓”。这首诗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臧克家序,年。)罗铁鹰的文学生涯有两大亮点。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主编有全国影响的诗歌刊物《战歌》,二是在台北参加关于“台湾文学”的论争引起震动。先说罗铁鹰主编《战歌》。年8月,罗铁鹰主编的《战歌》诗刊出版了两期后,茅盾即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二卷三期(年11月16日出版)上,说《战歌》是“闪耀在西南天角的诗星”。继后,《文艺阵地》(年3月16日出版)二卷十一期上,袁水拍发表了《战歌月刊》一文,具体介绍了第一至第四期《战歌》。袁水拍说:“这是一份难得的诗与诗论的定期刊物,如果不说它是七·七以后惟一的纯诗歌刊物的话。”接着他又说:“我们在各地的文艺杂志报章副刊上可以看到多量的抗战诗歌,告诉我们:一种卓越的、新的、歌咏着反映着大时代的谣曲,正在长足的进步中。但是由于这些诗作大多数陪坐在别的文艺创作的背后,作为附庸一样点缀其间。我们感觉到能够具体地显示着蓬勃的诗歌运动的刊物,像《战歌》月刊那样有着充实丰美的内容的专门的期刊,是非常可贵的了。”在《战歌》二卷一期出版以后《文艺阵地》四卷七期(年7月16日出版)的“书报述评”栏又刊载了束胥的文章《诗刊一束》,以过半的篇幅来介绍《战歌》。作者说:“全国的诗歌工作,需要有一个很好的集中。现在让我们看到的,则很自然地,在昆明的《战歌》,确已部分地担负起这个任务。也许因为人的集中,也许因为地理的适合,《战歌》是现在我们的一个非常充实的诗刊。”罗铁鹰晚年写的长篇回忆录《回首话〈战歌〉》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文学史料》年第1期。该刊在海内外学术界影响广泛。罗铁鹰主编的诗刊《战歌》已经载入史册,功不可没。二是年在台北参加关于“台湾文学”的论争。年,罗铁鹰因不容于国民党反动派而被通缉,遂远避香港、台湾。他是在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和文艺界左派的帮助下,才辗转抵港,受到文化界知名人士夏衍、周而复、邵荃麟的热烈欢迎。年转赴台湾,在台北的名牌学校“建国中学”任教。不久旧病复发。在养病期间,罗铁鹰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