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氏家族简介

宫氏家族

在这里

你可以通过

发帖,发图,发视频

等方式进行交流,让交流更直接

发帖时

宗亲们可以留下

字辈,地区,联系方式

以方便寻找一脉相传的亲人

让家族更加强大

宫氏家族交流区域

彰显家族荣耀凝聚中国力量

宫姓,中国姓氏之一,源于姬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姓氏。春秋时,虞国有个大夫叫宫之奇,他本来是周初所封的同姓[宫+阝]国(今山西平陆县东)国君的族人,因为[宫+阝]国被晋国灭掉,宫之奇举族逃往虞国,改以国名为姓,即[宫+阝]氏。成语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典故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当时宫之奇圣恩阻虞君不成,仰天长叹说虞国注定要灭亡,宫之奇不能坐等当晋国的俘虏,只得又率族人逃往曹国。后来,宫之奇的[宫+阝]氏后人改[宫+阝]去耳为宫,形成今天的宫姓。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位。

起源

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tong,音“同”)国之君,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1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

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

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

.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

.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

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

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

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

(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释:宫阝,tong,第二声。古国名)

(邑:1.国也,诸侯之国。.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始祖

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现在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

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年),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改名)。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朝乾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

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

(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

(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迁徙流布

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

自此时直至金元之前,宫姓一族在史书上没有系统的记录,其迁徙路线和居住地区都不明晰。有迹象表明,在宫之奇和族人的东迁过程中,宫姓后裔在山西、河南、河北、安徽一线区域内枝开叶散,迁播开来。

二莱阳濯村宫氏

《东莱宫氏族谱》奉宫天授为第一世祖,是不夜宫氏鼻祖宫熙儒的第七世孙。天授祖生有七子,有六子名字都失考。第六子名宫福,在北宋末年由文登柳林迁居莱阳濯村,是莱阳宫姓的始迁祖。现在胶东宫姓的世次,即以此为根据由宫天授为第一世开始排列。

宫福祖生一子宫溪;宫溪生五子,名曰:仁、义、礼、智、信。兄弟五人分爨后,仁、礼居濯村;义、智迁居(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信回迁文登。此后,子孙兴旺发达,遍布于胶东,又发展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1.)辉煌的时代

历史上胶东宫姓最显赫的时期,是金元时代的莱阳宫氏一族,家富位显,业绩盛赫。拥有良田万顷,聚五业于一庐,以耕稼、诗书、礼义、清白处世,聚族而居,老幼常满三百余口,成为当时的巨室望族。

四世祖宫礼,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年)进士,积官青州刺史、骑都尉、开国男,诰封朝列大夫,赐紫金鱼袋;他是宫姓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生一子福寿。五世祖宫福寿,诰赠光禄大夫,生三子:诚、谦、诜,皆有官衔。六世祖宫诜生九子,六人有官衔;又有十孙,七人有官衔;其七孙宫镇,元延祐二年(公元年)进士,荣任大司徒,位列三公,授光禄大夫;权高位重,是宫氏从始祖宫之奇起,到现今为止,在全国政权中位居最高的职务,有“宫半朝”的美誉。此时,同族的其他子弟有官衔者,可达族人的半数。金元之时,是莱阳宫氏仕途发展的鼎盛时代,也是东莱宫姓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迁布

四世祖兄弟五人:仁、义、礼、智、信,分炊后,仁、礼二祖留居濯村。随着人口的发展增加,后世子孙开始逐步外迁扩散。

依据中国的传统习俗,长子长支留守故居。长子仁祖之后裔和礼祖(行三)的长孙诚公之后裔一直在濯村聚居了十六世,至十七世才开始分迁。以近距离为主,向以濯村为中心的周围村庄扩展。濯村,属莱阳市姜疃镇,在五龙河下游左岸,依山环水,土地肥沃,为宫氏一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厚的环境条件。现在濯村有多户、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宫姓,号称莱阳第一村。

礼祖的次孙谦公,生有6子1孙,后裔先居濯村,在第十世开始分迁。如莱阳的董格庄、西中荆、徐疃庄、穴坊和即墨大韩村、蓬莱宫家庄、平度八里庄等村,其宫姓都是宫谦公的后裔。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明永乐二年(公元年),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他是即墨宫氏,后定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应该是谦公的后裔。

礼祖的季孙诜公,生有9子10孙,先居濯村,其后裔也在第十世开始分迁。如莱阳的瓦马、泽口、栖霞的桃村等地,其宫姓都是宫诜公的后裔。

四世祖义、智(行二、行四)分居在青山村。义祖生福德;智祖生福安,福安生大成。《东莱宫氏族谱》只记录到六世大成公一人,再其后的世系和名讳皆失考。东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六年(年),青山有5人参加修谱,但正文却无青山的内容。为何失传无考,我问了许多家族父老,都不知是什么原因。有《青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三年(年),以宫栾之子宫文章为青山族支的第一世祖。根据总世系和命名字辈推算,宫栾在东莱宫氏族谱是第十五世祖。如果栾公是大成公的后裔,那么之间就有八世失考。

对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乳山市志》有此记载:金末元初,宫文章由莱阳县濯村迁此立村,以山取名青山。这个记载有错误。首先,《青山宫氏族谱》清晰地记载了自文章公至现在是十五世左右,按至多0年一代人计算,文章公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年前后,即明朝嘉靖年间时期,而市志记载的时间和人物明显不符。再次,莱阳四世祖宫义、宫智两兄弟是从濯村迁居青山的始迁祖。根据他俩的亲兄弟宫礼中进士在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年)的记录;又根据现在莱阳宫氏后裔多在三十世左右,以至多0年一代人往回计算,义、智二祖迁居青山的时间应在公元年左右。记录和计算的两个时间相符,此时是金朝(公元1年--14年)的中期。而元朝建立于公元年,和年相距晚了近年,时间不符,不可能是在元初。因此,青山的建村,应该是:金朝大定年间(或中期),宫义、宫智两兄弟从莱阳濯村迁此立村。此说是否正确?仅供参考。

青山,位于山东半岛丘陵地带的中心,乳山河的源头,四面环山,一条狭窄的乳山河谷在村东委蛇而下,环境相对封闭。隐蔽而安全的环境,像一个现实中的世外桃源,保证了宫氏子孙在此安静地生息繁衍。现在,青山村有人口多户,绝大部分是宫姓。

青山村周围的村子,如:马石店、枣林、南马石、台上等村的宫姓,都是由青山迁入。诸往镇的口子、崖后、大龙口、二龙口、岳家、白沙滩镇的八甲等村的宫姓,大部分也是由青山迁入。

青山宫氏,崇武偏文,尚侠仗义。村民有习武的传统,有童谣说:“青山娃娃刚会走,就会演练四门斗。”清朝最后一任大内总管、赐穿黄马褂二人之一、八卦游身连环掌正宗传人、一代武术大师宫保田,即出生在这里。宫炳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年)进士,曾任陕西省石泉县知县,也是青山人。他与保田一文一武,同光共辉,成为青山宫氏一族的两颗耀眼明星。

四世祖宫信(行五),在金朝中期与四兄长分炊后回迁文登,辞世以后葬在西老茔(文登宫氏祖茔)内,其茔碑在民国时期犹存。信祖生一子福宁。年,重修东莱宫氏族谱,文登的占家埠、岭上、石硼子等村有四人参加,但是正文也没有文登族支的内容。现在文登的柳林庄、岭上村、宫家庄等村子的宫姓,一部分应该是四世祖宫信既其子宫福宁的后裔;另一部分应该是始仙祖宫熙儒其他子孙的后裔。昆阳村原名宫家庄,现在虽然没有宫姓居住,但也是宫氏当年的发源地之一。

宫姓命名

命名定式即排辈用字。东莱宫氏奉不夜始仙祖宫熙儒的七世孙宫天授为第一世祖,其后一本化万,开枝散叶,大支之下,小支派繁盛,各个支派的排辈用字并不统一,但在述论辈分时,总的世系都可续上。0世纪90年代是三十世左右,大多数在6--4世之间。几个大支派的命名定式如下:

⑴文登:(7世始)

培锡云本照,在铭清乐为;坫钦洪树焕,圻镇汝椿熙;坤铁汉林炳,尧锦沂榆烣。偏旁以土金水木火排序。

⑵莱阳:(7世始)

桢焕基钦汝,模熙垲锦湄;椿煇增锡泽,桂煦坫锺滋。偏旁以木火土金水排序。

⑶即墨:(6世始)

裕(用在后面)中嘉崇,垂象肇成;运(用在后面)用方正,继述乃恒。

⑷蓬莱:(1世始)

凤龙圣国兆,守恒延书香;道蕴开嘉会,健行实为良。

宫姓其他谱系和东莱谱系不一定能续上世次关系,也有各自的排辈用字,例如高密:(15世始)克树业思献,厚毓云景兴;从志明会联,运叙垂承永。东北一支:家修业自昌,国志尚明梁;兴学崇正道,安泰思纲常。

陕西省户县:(11世始)从希凤文可,世德保平安;正元生福运,庶士体纯天;务本恒联立,兴宗致启观;顺基存履泰,秉好允成全;守法为能效,修行善贵迁。维清尚自裕,宏化兆长延。等等。

东北一支:福锡宝殿,明胜兆祥,光吉常庆,怀志兴绪(辈分16字以续,就是16字用完由后人再续16字)

蓬莱现有大宫家、宫家庄仍在使用辈分,能推的辈分只有:大学炳焕文,天恩玉秀生。0世纪90年代文字辈已经很少,多是天恩玉秀生5个辈分,并且生字辈以后也没辈分可排了。

欢迎大家来补充,希望提供的派字正规准确,不要排乱次序和使用谐音。

科第世家

科第世家——泰州宫氏(zt修正补充)

明末清初,江苏省泰州市宫氏一族,以科举起家,造就了宫氏大家庭的又一辉煌。

泰州宫氏从明万历46年()宫继兰起至清道光9年()宫玉华止,历经1年,在省级乡试中就考中“举人”7名,内有7人考中进士,这些人都见载于《泰州志.选举》中。再从《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中查得,明清两代全国共有宫姓进士14人(明代人,清代11人),而泰州宫姓就占有7人(明人,清5人),占全国宫姓的一半。这样的情况,不但泰州稀有,全国也很少见。因此,称泰州宫氏为“科第世家”,毫不夸张。

根据多方查访并统计,现将明、清两代泰州宫氏一族八代人的举人、进士按考中年代先后列举如下:

宫继兰

(—)原名宫大壮,字贞吉,号鹜邻,景隆子。庠生,明万历戊午46年()应天府举人;崇祯丁丑10年()二甲六名进士。授工部吏司主事,署员外郎事协理六科,统视夏镇河道,山东兖州府知府。告养归,起广东罗定兵备道,按察副使兼布政使。子二:伟鏐,伟钰(幼殇)。

宫伟鏐

(—)字紫阳,号紫元,继兰子。邑庠生,崇祯己卯1年()副榜,崇祯壬午15年()举人,崇祯癸末16年()会试会魁、殿试三甲69名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充主讲官,未就。明亡不仕。子十一:梦仁、昌宗、开宗、象宗、云宗、龙宗、鸿营、鸿历、世洪、鉽、世垚

宫梦仁

(16—)原名宗,字兖宗,号定山,伟鏐子。廪监生,康熙己酉8年()顺天府举人。康熙庚戌9年(0)会试会元,康熙癸丑1年()殿试二甲第五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贵州道监察御史,河南督理粮储道布政使参议,湖广按察使,湖北驿盐道参议,提督山东学政,按察使副使,通政使,兵部督捕,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通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军务。子二:寿平、懋让。

宫懋言

(—17)字书升,号淡庵,鸿历子,增生。康熙丙子5年(6)江南举人,康熙癸未4年()会试会魁,殿试二甲十一名进士。授山西临汾县知县,山西克安府通判,袁州府知府。(其父鸿历,比其年长17岁,而中举时间反迟其九年)。子六:耀亮、耀侨、耀靖、柳晟、耀奎、耀彬。

宫鸿历

(—8)字友鹿,号恕堂,伟鏐子,廪贡生,康熙乙酉44年(5)顺天府举人(经魁),康熙丙戌45年(6)殿试二甲十八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官。子七:懋言、懋勤、吕、懋猷、时行、麟翔、凤举。

附:宫婉兰,伟鏐女。聪明好学,多才多艺,绘画、诗词、女红,无不精通;德行双优,誉满乡里。著有《梅花楼集》。

宫懋谅

(1—5)字翊元,号益元,象宗子。附庠生,康熙戊子47年(8)顺天府举人,充内廷纂修,授钜县教谕,候补主事。子二:大鹏,殿对。

宫雝

(—)字炳和,号晴轩,寿平子。太学生,康熙癸巳5年()顺天府举人,康熙乙未54年(5)殿试二甲三十九名进士。中书省中书舍人、钦点通仓监督。子二:在旸、玺扶。

宫焕文

(7—)字砚成,号朴庵,懋勤子。庠生,康熙丁酉56年(7)举人,授知县,通州学正,潜山县教谕。十六年后参加雍正癸丑11年(17)殿试,中二甲十五名进士。分派工部都水司主事,山东道,陕西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历巡东、西、南三城,天津、通州漕务,京通仓务,奉天府府丞,提督学政署府尹事,大仆寺卿,觉罗官学通政使。参加乾隆戊辰1年(),乾隆壬申17年()文武会试同考官。子七:泰基、兑基、渐基、益基、豫基、萃基、升基。

宫耀亮

(—)字武乡,号鞠庵,懋言子。监生,康熙丁酉56年(7)顺天府举人。陕西醴泉县知县。子四:福曾、圮会、詹、扩基。

宫焕采

(0—7)字惠畴,号受先,懋勤子。廪贡生,乾隆甲子9年()举人。泾县教谕。子四:震基、晋颺、履基、复基。

宫焕业

(—7)字进修,号肄亭。懋勤子。邑增生,乾隆丁卯1年()举人。侯选知县。子二:谦基、随基。

宫慕超

(17—)字御夫,号毅斋,榜名王超,治骏子。庠生,乾隆丁卯1年()顺天府举人。和州学正,湖南宁远县知县,甘肃平凉知县。调署直隶州。子二:惟金、润金。

宫焕伦

(—)字廷宣,号雪舫,懋勤子。廪生,乾隆庚午15年(0)举人,侯选知县。子三:逊基、成基、有基。

宫震基

(—)字运青,号荻浦,焕采子。廪生,乾隆癸酉18年()举人。安徽铜陵教谕,广东开平县知县。子三:云锦、画锦、崟。

宫柳晟

(7—1)原耀晟,榜名柳晟,字西平,号钝斋,懋言子。廪生,乾隆癸酉18年()举人。云南大姚县知县,暑浪盐井提举,嵩明州知州,充乾隆丁酉4年()乡试同考官,与耀亮为弟兄。子二:鼎基、巽基。

宫廷颺

(—6)榜名晋基,字沐藩,号湘秋,焕采子。增生,乾隆庚辰5年(0)举人。山西长治县知县。子二:秉鉴、秉钧。

宫履基

(17—)字应乾,号坦庵,焕采子,邑庠生,乾隆庚辰5年(0)举人。浙江常山县知县,署严州府同知,绍兴府通判,充乾隆己亥44年()、癸卯48年()乡试同考官。子二:锡龄、锡嘏。

宫为坊

(17—8)字慎余,焕光子。廪生,乾隆乙酉0年(5)拔贡,廷试二等,乾隆甲戊9年()顺天府举人。乾隆乙未40年(),大挑候选知县,国子监学正。子尚宾、欐华。

宫协华

(—)字芍田,号晚香,垕孳子。增生,乾隆庚子45年(0)江南举人,候选知县。子三:澧、润、泽。

宫秉鉴

(9—1)字宝唐,号画溪,又号鍊江,晋颺子。附监生,乾隆戊申5年(8),顺天府举人。广东新宁县知县,历署连山县,琼州府抚黎同知。乾隆庚戊55年(0)科乡同考官。子三:魁瀛、陟瀛、聚瀛。

宫制锦

(—?)字美存,号石泉,复基子。廪贡生,乾隆戊申5年(8)顺天府举人。选授云南宁县知县。子二:德洋、德润。

宫锡祚

(7—18)字端千,号友山,培元子,邑庠生,乾隆壬子57年()江南举人,经魁。国子监学正,拣选知县。子一:兆甲。

宫连锦

(7—?)字缬云,复基子。附监生,乾隆甲寅59年(4)举人。例授拣选知县。子一:长庚。

宫庭

(8—)字彬九,号画舫,鋆子。庠生,乾隆乙卯60年(5)举人,嘉庆丙辰元年(6)大挑云南江州县知县,历署兴州、安徽德州建平县教谕。子二:棨、兴。

宫彦超

(4—?)字学尹,号跃云,治骏子。廪贡生,嘉庆戊午年(8)举人,拣选知县。子一:钥。

宫庠

(0—)原名朝,字书臣,号筱衫,鋆子。优廪生,嘉庆丙子1年(6)举人。江宁府教授。子二:福元,福魁。

宫玉华

(—)原名铭簴,字枞一,号晴湖,萃基子。廪生,道光辛卯11年()举人,经魁,拣选知县。子四:庚尧、丁辰、庚荣、桂荣。

因为泰州宫氏一族在明清两朝入选三个翰林,五代中了七个进士,因此有“两朝三翰林,五世七进士”的美誉;泰州宫氏祠堂又有楹联云:“三世两营台,五代七进士”,说的都是泰州宫氏一族的辉煌业绩。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忠谏堂:春秋时候,晋国拿了良马河美璧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大夫宫之奇向虞国国君谏道:“如果嘴唇被割去,牙齿就必然会暴露而受寒冷。虢国好比我们的嘴唇,我们千万不能借给他人路去割我们自己的嘴唇。”虞君不听,收了晋国的马和璧,借给了他们道路。宫之奇便率领他所有的族人逃出虞国,不愿等着当亡国奴。晋国灭了虢国班师,顺道把虞国也灭了。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通用联四言通用联

全联典指宫氏的源流和郡望。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晋献公曾派人以良马和璧做礼物送给虞君,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他上谏劝阻,但虞君不听。三年后,晋国又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他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劝谏,虞君仍不听,他便率领族人逃奔曹国,并说:“虞不腊矣!(不能在十二月祭祀祖先,即灭亡)”三个月后,晋灭虢国,回师时顺道灭了虞国。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高密人宫尔劝,字九叙,晚年号怡云。康熙年间举人,由知县官至云南布政使,始终在滇做官,所到之处,都有政绩。著有《南溟集》。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宫之奇事典,《左传》:“宫之奇曰:‘虞不腊矣’。”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不听,知其必亡,故曰不腊。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宫崇,顺帝时进献神书一百七十卷。

五言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画家宫畹兰,海陵人。能诗、工画墨梅,雪叶风枝,翛然有偃蹇瑶台之思。见《妇人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画家宫国苞。号霜桥,泰州人。善写兰竹,工诗,与丹徒张石帆称“江上两诗人”。

七言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云南布政使宫尔劝,字九叙,高密人。康熙举人。始终服官滇南,所至有声绩。有《南溟集》。下联典指明崇祯年间的进士宫伟鏐,字紫阳,泰州人。官翰林。有《庭间州世说》。所记皆闻于训之泰州杂事。

八言以上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宫之奇,一作宫奇,晋献公九年,晋以良马和璧向虞假道攻虢,虞君应允,他劝谏不听。后三年,又假道,他用“唇亡齿寒”历谏,虞君又不听。后晋灭虢,虞也被袭灭。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东阿令宫钦,字子敬,东莱人。遇岁大饥,出俸币为倡,富民和之,全活甚众。既去官,吏民追思,立石颂德。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良吏宫好礼,莒州人。明洪武中期以人材知雩都县,长于干济。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良吏宫好礼,官至鱼台令,慈惠爱民。离任时,阖邑百姓挽留。

九字通用联

慎终追远须尽三年礼;饮水思源永怀一片心

姓氏文化传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gr/7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