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省级旅游特色村昙华乡松子园村

松子园村是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昙华村民委员会的一个自然村,距离大姚县城45公里,交通便利。海拔约米左右,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年较差大,最热与最冷的月份紧跟在夏至与冬至之后,降水集中在下半年,日温差较大。

松子园村是年地震之后新建的彝园新村,有住户户,总人口人,属于彝族俚濮支系,95%的村民都为彝族。彝园的设计,体现了彝族的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从山门到街尾共分四个平台,五层阶梯,意示着彝族人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畜兴旺。

第一台为葫芦广场,记载了“人类起源于葫芦”的传说;第二台为日月潭,记载了“日月穿梭追逐和彝人射日”的传说;第三台为水碓场,反映出了彝族人祖先利用水利从事生产劳动的场面;第四台为马樱园,承载了咪依噜的传说故事。远近闻名的“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在该村举办,节日期间,全村上下热闹非凡。

该村环境优美,村风民风淳朴,在其悠久的历史里,松子园村的彝族人民创造并留存了浓厚的彝族传统文化:自成一格的彝文彝语、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彝族传统医学以及各种特色鲜明的彝族酒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毕摩文化等等。

1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发源地

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属于彝族人民的口头创作,广泛流传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的昙华、桂花、铁锁、三台、三岔河、七街、赵家店、龙街、永仁县的直苴、中和、姚安县的马游等地区的彝族人民中。

它是目前彝族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中记叙比较完整、保留彝族文学风格较好的一部史诗。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四个部分。

它描绘了彝族人民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是记叙开天辟地、自然万物、人类起源、生产生活和风俗礼仪的一部古诗歌。人们把它看作是彝家的“根谱”。

梅葛不仅对研究彝族社会历史和彝族的形成具有宝贵的资料价值,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和审美的价值。郭沫若同志在年路过楚雄时,曾赋诗赞扬“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

2彝剧的发源地

彝剧是一个地方民族剧种,昙华是彝剧的发祥地。年,大姚县昙华乡麻桔坊俱乐部民办教师杨森采用端公“跳神”的某些动作和神态,以《梅葛调》、《过山调》、《放羊调》为唱腔,结合彝族民间歌舞,模仿汉族花灯形式编演了《半夜羊叫》、《狼来拖羊》等剧目。在年参加文化部在大理召开的“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时演出《半夜羊叫》受到赞扬和肯定,并正式定名为彝剧。

3十八月太阳历的发源地

十月太阳历法把一年分为10个月,一个月36天,一年一共天。在十月终了之后,另加五天为过年日置于岁末,这样全年就为天了。这个历法读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彝族学者刘尧汉,在昙华丫古埂彝族村寨考察时发现的彝族十八月历,据推算其诞生时间竟然比十月太阳历还要古老,甚至比世界史和世界知识史所载美洲墨西哥玛雅历法还要早五千多年,这就打破了玛雅十八月历法在地球上的唯一性和神秘性,对揭示中国文明的传播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彝族十八月历是一种自然历,彝族十八月历的发现,使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增添了一把打开西南远古人类奥秘的钥匙,这又一次证明了彝族人民的智慧。

4插花节的发源地

农历二月八日,人们摘来各色鲜花,编扎成花团锦簇的牌坊、花棚,象征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间和牛羊上插花,祈愿美好;人们也互相插花,寄托和顺安康,情长意远的祝福。林下花间,男女老少和着芦笙围成圆圈“打歌”,青年情侣则相偎而歌,欢声笑语。

插花节的来历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咪依噜传说。相传咪依噜是位聪明美丽的彝族姑娘,为使众姐妹免遭恶霸凌辱,假意身许,在婚礼上与恶霸共饮放有马缨花的毒酒,牺牲自己,为民除害。为此,每年马缨花开花之时,彝族就要举行盛大的插花节,纪念美丽善良的咪依噜。

5民族特色美食羊汤锅+烈酒=春天里的一把火

在高高昙华山,巍巍白草岭,冬春季节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地道的烧酒配上全羊汤锅,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暖流热遍全身,寒意全无。烈酒、羊肉下肚,像一团火点燃四肢,能抵挡一年的风寒。

全羊汤锅重在一个“全”字,荟萃云南黑山羊全身之宝,羊肉、羊头、羊脚、羊血、内脏等连皮带肉用大铁锅一锅炖出,香溢数里,羊皮的香,羊肉的鲜,羊肚的脆,羊血的嫩,羊蹄的韧,真是羊汤锅的精髓所在。

野坝子+年猪肉=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走进彝家,男主人会热情地吆喝着回来,双手递给你一个只有两支脚的橙子,邀请你靠墙而坐。吹燃那个永不熄灭的火塘,用那世代相传的铜壶烧开滚烫的水,用一种野生树叶沏茶给你,当地人叫它高山茶,也有人称作野坝子。

主人递上的第一杯茶,客人在稍等片刻后,把茶水沿墙脚而倒,据说这一杯是祭山神的,盛满第二杯水稍候沿火塘周围而倒,这是祭火神的,这与彝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山上,并崇拜火是一致的,第三杯客人自己方能饮用。

有的人家就会从房梁上取下宰年猪时就留下的脊膘肉,在火塘上烧黄后洗净,煮熟切片,肥肉透亮,瘦肉粉嫩,一指见方,惹人垂涎。

苦荞粑粑+蜂蜜=苦得自然甜亦纯粹

苦荞在彝族心目中是五谷之王,是云南高寒山区的一种粗粮。火塘里的火旺旺地燃烧,把锅片在铁三角上烘烤,苦荞在小盆里均匀搅拌,倒入锅里烙,再搅拌苦荞面,把锅里烙的苦荞粑粑翻过来,把搅拌好的苦荞面倒在烙熟的那面苦荞粑粑上,如此重复三次,加完苦荞面,把锅盖盖在上面,直到苦荞粑粑熟了才起锅。

苦荞粑粑必须是一层或者三层,忌讳两层。如果把苦荞面捏成圆圆的一片埋入火炭灶灰里烤熟,也是体验原味的一种方式。因为苦荞粑粑味道略苦,所以在昙华地区,每当春暖花开盛产蜂蜜的季节,把苦荞粑粑烧好或煎好后,人们都从蜂蜜桶里取下蜂蜜,用牛耳大的叶片包好,蘸食苦荞粑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aozx.com/dyxgr/7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