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看那些百年家族的后人,他们仿佛天生具有责任与使命,因为他们手中握着的是引以为傲并值得代代相续的珍宝。这是3个关于手艺和传承的大姚故事。
大姚人的一天第21期
图·视频/谢顺州文/鹤子
审稿/黑子
出品/大姚网
//1、大姚傣族夫妻,5㎡小店每天烤20公斤小锤干巴
//杨云连的家位于腾冲高黎贡山下龙江大桥尽头的五合乡,是地地道道的傣族人家。这是夫妻二人来大姚的第二个年头。小锤干巴、撒撇是夫妇二人的立身之本。清晨七点到集市采购最新鲜的黄牛肉,只要肉质最细嫩的后腿肉。大刀切块,尖刀剔筋,剩下肌理分明的纯瘦肉。顺刀一块块分割成巴掌见方,然后加入鲜磨的小米辣、味精、盐巴、红花椒面、细辣子面,在大盆里翻动拌匀,再撒上现用炭火烘焙的熟芝麻,腌制四个小时。在傣族人家,这个是没有秘密的,凭手量取,靠多年的得心应手。
如果小锤干巴她是主角的话,那么撒撇就是丈夫李广才的功夫菜。撒撇因制作方法考究,刀法细腻,用料新鲜,佐料齐全,因而费时费工。光一个切韭菜就别开生面,一条特制的凳子来自老家腾冲,用它切出来的韭菜细腻均匀,作为蘸水的主料,刀刀下去都是快准匀。烫熟的极细米线,配上熟牛肝、小锤干巴丝、小米辣、花椒面、花生碎再加上鲜榨柠檬汁的傣味蘸水,就是一碗正宗的柠檬撒。
腌好的肉一块块放在燃尽通红的木炭上,时时翻动,香味就四散开来。丈夫在炉火前烤肉,妻子背着孩子在屋后炒芝麻。年轻的女子一起来吃撒撇,过路的男人买了干巴带走,抡起的木锤一下一下的在核桃木的大桩上敲打,肉的芳香和辛辣扑鼻,绵软的肉丝越嚼越有香味。她说起家乡的泼水节、美食节,说起火烧猪、烤猪皮、腌菜膏......最后说:做美食很辛苦,虽然是一门小生意,但我从不敷衍自己,因为这门手艺是我们民族的,也是我们家人所倚靠的,无论以后孩子长大后作何选择,我都会毫无保留的教给她们。
//2、稀豆粉摊的“无冕之王”
一碗粉传三代人昼夜颠倒数十载
//杨艳芬家的稀豆粉摊前人总是最多的,从早上六点开始,就有许多早起的老人等着吃粉。八几年的时候,自己的婆婆就在十字街卖稀豆粉,之后辗转到白塔市场、蜻蛉市场,连如今的永盛市场都呆了8年了。婆婆这一辈卖了30年,52岁的时候接手了她的手艺,转眼已经20年过去,三代人的人生,都是围绕着一碗稀豆粉开始的。
家族手艺靠的就是全家人的辛苦劳作,电脑选色的优质豌豆,每天一趟拉井水,自己磨辣子面,用红糖和木瓜做醋。每一个流程,每一样材料,都务必经过自己的手才会安心。不同的粉用不同火候,火中求财正是做粉的写照。除了泡油条的稀豆粉,还有加锅巴粉的溏心粉,还有可以烧烤、凉拌、油炸的凉粉,规矩和内容几十年如一。油辣子、花椒油、蒜泥配糖心粉吃,凉拌就加酸醋和酱油。
2块钱一碗粉在当今的物价下已算稀有,看到许多老年人大清早走好远路来吃,还有老乡赶集的时候专门来买,老顾客的情分不忍伤害,所以从没涨过价。每晚上一点就起来做,五点多结束,到市场上豆粉都是热乎的,送超市、学校、酒店,客人就开始进场,没有一分钟能够清闲松懈。不是没想到请工人,但活计太苦了,完全昼夜颠倒的生活,没有哪一个小工能熬得住,几十年全靠熬出来。白天一点半睡到五点半,晚上九点以前就睡。夫妻俩朋友聚会都很少参加,作息相反,出去搁哪都想瞌睡,KTV里再吵都能睡着。
今年48岁,她在做两三年也准备休息了,过一下含饴弄孙的生活。大儿子学的厨师,又在大城市酒店工作,但还是听了家人的回来继承传统。世世代代的心血,不能断,不能丢。她说。
//3、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一家四代人一辈子只做一种粑粑
//他们是四代同堂的家庭,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粑粑,每一顿饭都有麦子的香气。好的水土养育着好的粮食,自然而然就有了这门家传手艺。在精妙的饮食文化里,阳麦粑粑素面朝天。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简单的事从容有序的做一辈子,要有一颗永不退转的平常心。80岁的老母亲卸下做粑粑的担子,父亲和年轻的女儿继续担上。
面里有乾坤,手上真功夫,粑粑制作的方法基本都遵循古法。他每晚上十二点揉面,凌晨四点再和面、调馅、成型,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定数与规范。用上等阳麦面和面,手工揉至面团光滑筋柔,发酵再加小苏打水。整个制作过程简单朴实,但要有极好的耐力。起初很苦的,揉面最费力气,仅凭蛮力还不行,还要刚柔相济。
女儿抓面也是一门绝活,考验的完全是手上功夫。两秒一坨面,重量不偏不倚,面不沾手手不离面。放进烤盘里大小一致,厚度相等。有许多来学的年轻人坚持不下去都放弃了,要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才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天亮的时候,第一炉粑粑准时出炉,一天两次,现做现卖。
阳麦粑粑通常的馅料有糊麻、苏子、花生、豆米、豆沙等,他们家只做素饼和红糖苏子饼。经过高温的熨拂,皮、馅、料彼此交换生命的秘密,烤出来粑粑松、软、暄、酥。除了完成批量的订单外,女儿会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剩余的粑粑,因为一些想吃粑粑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购买。
我们伊斯兰美食遵循《古兰经》中的倡导,吃那些洁净的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食物。虽然我们做面食有时候灰头土脸,但所有的一切都洁净分明。四代人都在和面打交道,做粑粑最大的感悟就是如同做人,必须真材实料,表里如一。他说。
大姚网专栏:大姚人的一天第21期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让芸芸众生,都有发光发亮的机会。你身边的他/她,无论生活境遇如何,都有着积极的人生。他/她们,汇聚成为城市的力量之源。《大姚人的一天》,为你讲述你身边的人和事,走过平凡之路,拥抱生活的惊喜。欢迎为大姚网提供人物线索,欢迎毛遂自荐。
▍?大姚网约稿/投稿:视频合作:
鹤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