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古称威楚,因战国时楚将庄硚“开滇”而得名,取楚地雄威远镇边陲之意。楚雄,地处七彩云南地理中心,是独具特色的彝族自治州,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川滇通道”之美誉,是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重要枢纽,是昆大丽香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
楚雄,一颗镶嵌在滇中的璀璨明珠,正逐渐融入国际、国内旅游文化发展的大舞台,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楚雄州博物馆位于楚雄市南端,于年7月建成开馆,建筑依山而建,将彝族民居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极具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楚雄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全馆占地60亩,总投资余万元,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平方米。博物馆于年起免费向公众开放,承担着全州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征集、展览教育、学术研究、文化旅游等职责。
楚雄州博物馆属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开设有序厅、古生物厅、历史文物厅、彝族厅、动物标本厅、机动厅、洞经音乐演奏厅等8个展厅,14个展室。展出各类文物和标本余件。
楚雄州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环境教育基地。
序厅
一来到序厅,呈现在游客眼前的就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形地貌模型。
楚雄州是我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云贵高原西部,地处滇中偏北地区。东临云南省会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靠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西北与丽江市隔江相望。年4月15日成立自治州。现辖9县1市,总面积为平方千米,总人口多万。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居住着26个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27%,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1%,约71万人。其他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傈僳族、苗族、回族、傣族和白族。
楚雄州境内多山,山地占总面积的90%以上,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东北部乌蒙山、西南部哀牢山和西北部的百草岭,构成“三山鼎立”之势。红河上游元江和长江上游金沙江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态。最高点为大姚县的百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米,最低点为双柏县的三江口,海拔米,州府所在地楚雄市平均海拔为米。
动物标本厅
动物标本厅内陈列的是楚雄州野生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和鱼类等动物标本,共余件。楚雄州共有自然保护区17个,珍稀保护动物76种。
步入该厅,各种飞禽走兽尽收眼底。左边展柜陈列的是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标本,中央展柜陈列的是鸟类标本,右边展柜陈列的主要是兽类标本。
古生物厅
古生物厅分上下两层,楼下为第一单元——恐龙世界,陈列以楚雄地区出土为主的恐龙化石及恐龙科普资料。楼上为第二单元——丰富的古生物,陈列寒武纪古生物和元谋盆地出土的古生物标本和资料。
恐龙世界
恐龙,是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率先提出的,意思为“恐怖的蜥蜴”,中国的古生物学家将它译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恐龙”。
恐龙化石在楚雄州境内分布广泛,自年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先生在今楚雄州禄丰县发现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以来,全州境内已发现蜥龙动物群15个大类,约40个种属。
楚雄州有着“世界恐龙之乡”的美誉,楚雄州的恐龙化石因时代早、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分布地域广、数量多、保存完整而闻名世界。
丰富的古生物
楚雄州素来就有“天然博物馆”之誉,近半个世纪以来,楚雄州境内发现古生物化石近种。
35亿年前,海洋中才出现了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了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突然出现了大量而多样的多细胞动物,人们把寒武纪生物的这种爆发性演变称为“生命大爆发”。
展柜里陈列的是在云南省澄江县古生物群发现地帽天山出土的一些古生物化石。澄江古生物群地层是目前世界上三处较著名的寒武纪地层之一,其中玉案山组岩层绵延数十公里,在武定等地都有分布。楚雄州著名风景名胜区武定狮子山就曾发现大量的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生存于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因体形似叶子而得名。寒武纪时期,三叶虫数量占海洋生物总量的60%以上,因此,寒武纪也被称为“三叶虫时代”。
(来源:楚雄微旅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