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哪个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0114/8589789.html
◎文学史研究◎
内
容
提
要
在小说文体的发展过程中,文本中的“非虚构”构成呈现出为时所趋的弹跳之态,及至新世纪以来,小说写作中表现出自觉与显著的“非虚构”强权重倾向。本文从文体竞争、外部影响和作家策略等角度,分析“非虚构”权重之变的动力和原因,梳理归纳其主要的三种表现模式,并结合文本细读分析这些模式对小说虚构力、想象力和形式的伤害与裂变,探讨“诗骚”与“史传”诉求互为对抗的制衡关系,并在交融中蕴育新时代审美的可能。
关键词
非虚构小说文体权重时代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1《汉书·艺文志》对小说家取材“街谈巷语”与“道听途说”的混沌式勾勒,或可指为小说写作中“非虚构”的最初来源与发生途径,而“稗官”之名:“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2也可谓是对后来西方小说史中“时代的书记官”3定位的遥相呼应。小说和小说家,从命名起始,就有着对非虚构的采引权力与时代记录之使命。
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儒家思想对小说文体进化的决定性影响,以点而线,穿插细读,可梳理出古代小说体貌中“史实(非虚构)”一脉由弱渐强的养成线条。从童年时期天真烂漫、几不掺杂任何“非虚构”的神魔志怪小说,到传奇、话本、拟话本一路嬗变,对“近闻”有了“拟真如真”非虚构构成意识,直至明清小说中的“讲史”之道,史传、人情、官场,各有巅峰之作,小说的虚构技术与所属时代的素材浑然相融,有了多样化的呈现。
陈平原在《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等著述中也重点研究了小说叙事与史学(非虚构)叙事的交融关系,“小说以叙事为主,而在中国,叙事实出史学……故小说与‘叙事之祖’史学的关系格外引人注目”4。并在胡适、郑振铎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阐释了小说发展中虚构叙事的“因文生事”与历史叙事的“以文运事”,以“虚—实、文—史、雅—俗”的对位关系,讨论小说中的“诗骚”审美与“史传”叙事。
从西方现代小说的发展来看,作为实证精神与时代投射的非虚构权重,在小说叙事中也经历着荣衰两极、领地分割与让渡的微妙斗争。初有司汤达、福楼拜等现实主义先驱打破古典唯美束缚,乃至为此冒犯时势,惹上官司5,开辟出小说对新闻素材、风俗世相包括真实地名等“非虚构”材料的征用权利。此后的19世纪中后期,一大批巨匠文豪贡献出一部部堪称时代之书的现实主义经典。但到20世纪初,勃勃发展的现实主义遭遇抛弃,自卡夫卡“人醒来变成甲虫”这一根反骨般的开头,拉开了现代主义小说革命的世纪帷幕,随之乔伊斯、艾略特、伍尔芙、福克纳、萨特、贝克特、罗布—格里耶等人相继建下一座又一座界碑,曾经被大仲马用来“挂小说”的史实之钉,已成了伍尔芙“墙上的斑点”,20世纪上半叶的小说文体进程,其最主要的伸张,就是竭力地去“现实”、反“现实”,对“非虚构”构成,是一个从挣脱,到下行,到全然清零的现代范式。直到20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又以它推土机般的强劲底盘和碾压之势重新占领文学主场,但现代主义洗礼带来了叙事上的“否定惯性”,“非虚构”之核就像沉重的地球引力,写作者一边倚靠,一边飞翔,把“钉子”变成“魔杖”或“隐喻”,马尔克斯、萨拉马戈、冯内古特等以超自然因素、奇迹、梦境甚至鬼魂幻景等手法将现实世相加以变形,在对“非虚构”双重否定的镣铐中,创新出黑色幽默、魔幻主义或寓言体等新型叙事美学。
简单回溯中外小说文体发展中“非虚构”构成的变动不居,对照新世纪以来小说写作中的非虚构权重之变,如同听见时间深处的回响,颇有对照与启示的寓意。非虚构权重在小说内部,总在发生着消长弹跳、荣衰有时的微妙局面,在赋权、肯定、强化、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进程中,推动小说文体保持着破立、迭代与上升的审美嬗变。
一时代与风俗下的叙事策略
为便于下文讨论,我们首先来看一个粗简的表格,对照部分作家早期与新世纪以来的代表作及其时间跨度。
对长期跟踪当代长篇创作的研究者而言,这些平均跨度在25年以上的对比,是叫人震动和感慨的。从这些有限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作家,除个别有所调整将息,大部分都是一直冲锋在场,他们的写作,风貌殊异、各见优长、雄心别抱,但新世纪以来的创作中,对“非虚构”素材的倚重,都存在着较大体量、较大比例的显在倾向。这种普遍的倾向,既体现在主题、素材上,也体现在叙事风格、审美主张等诸多面向上。
正如丹纳所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6考察对比作家们新世纪前后在小说写作上的变化,我们不妨从文体竞争、写作者主观策略以及文学批评等外部语境等角度来分析当下小说写作中的非虚构权重之势。
1.外部语境:潜在的叙事空间争夺
新世纪以来,随着非虚构写作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关于虚构(小说)与非虚构写作的“类比”性质的讨论与研究一直十分活跃,此类研究常把小说与非虚构置于某种对立、排异乃至矛盾的两端阵营。并对以虚构为特征的小说写作投以忧心忡忡的审判目光,认为现实世相的极端复杂、诡谲多变,已远远超出小说家的想象力和虚构力,新媒体的高密度供给与非虚构写作的刷新式生产,更反衬出小说写作的某种滞后与退化。
(1)现象:花开两朵与盛衰之说
非虚构叙事的概念源自西方,与小说(Fiction7)相对,有一个多元的“广义”构成,如东西方皆自古有之的史诗、对话体语录、日记、回忆录等。“狭义”的非虚构写作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主要有两个脉络,一是以杜鲁门·卡波特《冷血》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等为代表的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二是以盖伊·特立斯等媒体记者所倡行的“新新闻主义写作”。
对中国文学的叙事现场而言,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是一个不断本土化的实践过程,它与原有的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有定义上的相近、交叉,但在文体认知和审美主张上,包括创作理念和受众期待上,有较大区分。恰恰是这种引入性概念的冲击和碰撞,中国的非虚构写作经由了三个阶段、不同脉络的接引与发展。
一是期刊发起阶段。“非虚构”专栏最早出现于年第2期《人民文学》,同时启动的“人民大地”非虚构写作计划,从当年2月到次年8月,陆续推出一批引人注目的非虚构作品。《钟山》《收获》《花城》等也都相继以特稿、专栏等方式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