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受华坪傈僳族海燕梅委托编写.并由她提供图文信息!
永兴傈僳族乡隶属丽江市华坪县,位于华坪县西北部,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东与四川省盐边县交界,南与本县中心镇、船房乡毗邻,西与宁蒗县战河乡相连,北与宁蒗县跑马坪乡、蝉战河乡接壤。全乡幅员.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5%,河谷区占5%,海拔—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森林资源覆盖率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水能资源、荒山荒坡资源。全乡辖永兴、习好、基度、安科、思木、马鹿、坝山7个村民委员会,47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户人,境内居住有汉、傈僳、彝、纳西族等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4%,全乡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和薯类;经济林果主要种植茶叶、花椒、竹子、青刺果、核桃、板栗、苦良姜等;养殖业主要有牛、羊、猪、马、鸡等畜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全乡幅员面积.6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5%,海拔~米,地势西高东低,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乡镇,同时也是一个“老、少、边、穷”和华坪县刚刚解决温饱的一个乡镇。
9.15--9.16华坪受特大洪灾,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冲毁村庄扯裂房屋.跨国而居的傈粟族同胞得知消息后积极募捐,并委托永胜县的两位傈僳族同胞带着善款赶到华坪县看望受灾的傈僳族灾民.以下是国内和国外傈僳族募捐发起人
傈僳族(英文名称LisuLi-Su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傈僳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和密支那和泰国的清迈,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人著述,樊绰的《蛮书》称之为“栗粟”,被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公元8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曾受“勿邓”、“两林”两个强大部落的统治。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后受元代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代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和掠夺,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此后的两个世纪,陆续有大批傈僳族往西和往南,迁入德宏、临沧、耿马等地。有的则沿金沙江南下,进入禄劝、大姚等地。19世纪20年代,清朝在靠近内地傈僳族分布的丽江、永胜、华坪等地,实行“改土归流”。一些世袭的纳西族和白族土司为流官所取代。到受灾的傈僳族家里看望慰问
傈僳族同胞被洪水冲毁的房屋
山体滑坡扯裂的危房
遭受灾害的傈僳族同胞,虽然遭受了损失仍然乐观积极参加抗灾自救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对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光。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
县政府第一时间安置受灾的傈僳族灾民傈僳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族”、“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傈僳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傈僳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富能仁)创制的以英文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遭受了自然灾害,面对自己民族同胞的看望粗茶淡饭款待远方的客人,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也是华坪勤劳善良民风淳朴温和的少数民族之一.
面对被泥石流毁坏的家园商讨灾后重建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信奉原始宗教。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历史上,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英、日等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揭竿而起,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