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认真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大姚县三台乡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截至2月27日,全乡已累计向省内外输出劳动力余人,其中包含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余人,贫困户均已实现户均1人以上就业目标,劳务经济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脱贫的新支柱。 彝族聚居的三台乡是远近闻名的“核桃之乡”,但受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基础较薄弱,仅靠以核桃、黑山羊为主的传统种养业,难以支撑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为此,当地把劳务输出作为实现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产业在农村,就业在城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劳务经济双轮发展模式,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沿海城市转移。 当地成立乡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个乡级劳务输出工作站和8个村级劳务输出工作点,采取乡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包保措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在此基础上,全乡组织干部逐户逐人调查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培训就业意愿,精准建立劳动力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扎实做好劳动力动态监测,实时更新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聚焦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和自身特点,三台乡利用“一部手机就业通”、 全乡大力开展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培训,近两年来依托扶贫系统“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引导性培训”项目,共举办维修、建筑、驾驶、烹饪、家政、保洁等培训班10期,培训贫困群众达余人次,为向沿海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劳动力打下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三台乡还在宣传动员、报名培训、体检护送、巩固稳定等一系列工作中抓细抓实,做到“保姆式”服务,确保每批外出务工人员出门有人送、途中有人管、到站有人接、过渡期有人陪,并完善外出务工人员跟踪管理长效机制,强化稳岗补贴、交通补贴等政策支撑,有序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就业,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地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人员协调农作物和经济林果代种、代耕、代管、代收等工作,为留守老人、儿童开展心理疏导和生活帮助,解除务工家庭后顾之忧。 今年以来,全乡累计外出务工人数达余人,劳务经济总产值突破万元,户均增加务工收入1.9万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又一重要支柱。 “到今年底,预计全乡将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劳务经济总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目标。” 云南网通讯员向陶云